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2023-07-31 07:20:03  本文已影响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终于,七月前把三国演义毛批本读完了,真心推荐大家买来看看,好的文学作品,要有引路人带着读才好。好的批注能让一部作品更上一层楼,四大名著,都说红楼梦为首,若说电视剧,当然是三国演义为首。但我看了毛批版的三国演义,又转了回来,批注版的三国演义又当为首,毛氏父子的功底不是胭脂斋那些文人墨客能比的。

下面我简单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三国读后感。

第一个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三国演义。
这个问题,要分两层去看。

第一层,是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也就是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去看待东汉末年的历史。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国演义前言里给出了官方的立场与解读。随着东汉末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的尖锐斗争,爆发了黄巾起义,面对农民阶级的反抗,地主阶级就像资产阶级害怕共产主义一样,就像《共产党宣言》所说:“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作为剥削阶级的封建地主阶级,上到朝廷官僚,中到地方豪强,下到寒门士族,他们都联合起来,或派官兵镇压,或自聚乡勇构筑坞堡。黄巾起义最终虽然失败了,但是强烈冲击了本已腐朽的东汉王朝的统治,加速了东汉政权瓦解。在平定起义的过程中,官僚地主阶级在没有能力进行全盘战争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平定战事,从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起义的浪潮无法快速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危机。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借着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拥有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更为三国分立种下远因。在镇压了农民起义后,地主阶级内部开始了权力斗争,通过战争的政治的斗争形式对战后的秩序进行了重塑。

从最开始的汉朝皇室到董卓、袁绍、袁术,再到后来的曹操、刘备、孙权,都要认识到他们本身的地主阶级性质,三国演义最好是和《红楼梦》一起看,毛主席曾经强调要把红楼梦当历史书看。读了三国演义,你才知道那些地主阶级在王朝末期的战乱里是怎么进行原始积累的,读了红楼梦,才知道大地主和依附他们的小地主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灭亡的。

认识了他们的阶级本质,尤其是刘备的阶级本质,才能不上三国演义的当,什么当呢?就是儒家王道政治的当,塑造出一个奸雄曹操,再塑造出一个王道政治的理想人物刘备,让你去选,你自然要选刘备了,这就是三国演义里体现出来的地主阶级立场,这个立场是在三国演义文本长期的创作以及修改过程中不断地由地主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的文人墨客添加并逐渐完善的,在毛批版里达到了巅峰,这个陷阱实际上和大明王朝里的海瑞上治安疏类似,海瑞提出的解决办法还是君臣共治的儒家王道政治那一套老掉牙的药方,实际上是北宋文彦博的“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的翻版,实际上还是地主阶级群体与皇室这个最大的地主利益集团争夺利益的行为,和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儒家的王道政治的虚伪之处或者说缺点就在于此,他解决不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他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遇到了开明的地主阶级统治者,就会拿这套理论去实施一些政策缓解阶级矛盾。

但如果只看到这个缺点就不能称之为辩证,这就是下面我要说的第二层。

按照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以及生产关系,不可能提出现代化的办法去解决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就连萌芽也要等到一千三百余年之后的明朝。所以在适应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在东汉末年,能遇到刘备的蜀汉集团,遇到诸葛亮这样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开明统治者,是老百姓最大的福气。这也是为何三国时期的蜀汉集团在古代如此受人民大众追捧的原因。

但是到了现在,已经脱离了封建社会的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就不能去一味地推崇蜀汉集团,而要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去看待三国时期的历史,去看待三国演义,具体的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看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国演义的前言。

第二个问题 毛批的优点和缺点

电视剧解说这个领域,我认为写的最好的还是廖诗琴,紧扣文本,没有太多的个人色彩和私货,纯当爱好。之前给你们推荐的B站上解说大明、人民的名义的那几个UP主,现在我基本不看了,一个字,烂。别相信他们说什么是个人爱好,个人运营,不要看他们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那几个创作者里面类似廖诗琴以及司令十二响那种更新频率低的基本是个人爱好,有空有兴趣才写,就像我一样,不拿这个当饭吃。其余几个,看他们的更新频率你就知道他们不可能是个人,就像当初的半佛仙人、渤海小吏,都是打造个人创作人设,背过身去团队商单接到手软,而这类博主在依靠优质内容积攒起流量后,作品质量往往会逐渐下降甚至崩塌,因为他们做视频,就要流量,就需要猎奇,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走红楼索隐派那套,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阴谋化政治化管理化的解读,我认为他们都走了太远,远到偏离了作品本身,像我写北平,都是紧扣文本,尊重历史,偶尔编一些东西也会摆明了告诉你们这是我编的,讲故事需要编,但不能认为自己编的就是唯一的答案。

而紧扣文本,是毛批的第一个优点,是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基础的优点。这是解读作品的基本操守。毛批真正地做到了尊重文本,怎么尊重呢?在批注前提上,毛氏父子是把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当作真实的历史去解读,在旁征博引的过程中用历史典故去点评三国演义内容,类似于《剑桥倚天屠龙史》一类的书籍,他没有类似现在那种解读历史题材文学作品时观众说当时实际如何如何的点评,小说本身是独立的个体,有创作的空间,如果一直拿与历史的出入点说事那无异于是正确的废话。

第二个优点,是毛批的解读系统规范,内容丰富详实。之前我发了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你们可以看到,毛氏父子对三国演义的点评是极其系统化的,在《读三国志法》中,他先确立政治立场这个根本,然后依次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宏观关目、微观结构一一说去,随后的正文批注里面,便是依据《读三国志法》理确立的宗旨、技法解读,每章均有总批将该章关目处一一解读,每章的夹批可谓是一句一评。论系统化、细致化,这是四大名著里剩下三本的批评本所不及的。

第三个优点,批注者本人的水平高超,毛氏父子的文学功底从批注中可见一斑,为三国演义本身增色不少,尤其是你买了四大名著批评本之后与三本相比较,更能轻易地看出差距。

当然,毛批还是有两个显著缺点的,第一个缺点是前面第一个问题中提到的,毛氏父子的思想倾向就是典型的以儒家为正统宣扬王道政治,所以奉紫阳纲目为圭臬,奉蜀汉为正统,这点不仅在《读三国志法》开篇便开宗明义,在全书点评中也是随处可见,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说是缺点但是也不能苛求。

但是因为有着第一个小缺点,便引出了第二个大缺点,可以说是硬伤,那就是你蜀汉是正统怎么后面挂了呢。这个硬伤也是儒家本身的硬伤,就是西汉时期的辕黄之争,记载在《史记.儒林列传》:

这个问题从孟子便开始了,简单地说,就是你造反有合理性,但又怕别人造你的反怎么办?儒家的办法是玩双标,前面有孟子,把“君王”偷换成“独夫”:

后面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学派吸收了先秦的道家、阴阳家以及法家思想,系统化地提出了天人感应论,还搞出了五德说,三统说等一系列学说,让儒家进一步系统健全了天命论思想,掌握了政治合法性的解释权。简单地说,谁赢,我儒家就说天命在谁身上,世修降表嘛。

但是到了蜀汉这套理论又遇到了麻烦,你既然奉蜀汉为正统,你怎么解释你打不过对面还被灭了呢?清朝的毛氏父子依照宋明理学提出了天理与天数两个概念给自己找补,

天理是应然,但是天数就是实然,天数要不遂东汉,天理也没辙。

第三个问题 蜀汉集团的两个战略性失误

在这里我和毛批一样,只谈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不谈历史。也不谈毛氏父子的天理天数那一套玄学,就单说演义里刘备表现出来的问题就足以让蜀汉走向失败的结局。

刘备有两个最大的缺点,一个是盲目地讲求仁义,一个是战略水平过低,这两个缺点夹杂在一起引发了最终的结果。

战略,是着眼于宏观全局的问题,犹如水镜先生在庄上对刘备的谈话一样,飘零半生无容身之所,主要就在于没有良才辅佐,孙乾简雍等人不过白面书生,一郡之守的水平;关张赵虽然是万人敌却无人善用。刘备缺的就是诸葛亮这样的战略人才,而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便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进而克复汉室的战略,这才让刘备逐渐地站稳了脚跟能与曹孙三分天下。而后期由于刘备自身的性格缺点导致这个总战略执行并不顺畅,最终导致了蜀汉的失败。

第一个战略失误,是因为所谓的仁义导致取益州的犹豫不决从而引发了凤雏落坡以及关羽走麦城的严重后果。这在前期取徐州、荆州的时候已经有了伏笔。

徐州四战之地,刘备守不住就算了,就当是体验卡。到了取荆州的时候,后果就有点严重了,因为仁义,他拒绝了刘景升,导致了诸葛亮出山后三分战略执行层面的被动,还好后面靠着诸葛亮在东吴的逆天操作还是让刘备取得了荆州的汉上九郡。但是也留下了一个向东吴借荆州的口子让东吴拿着这点耍混赖,若是他先前在刘景升处拿到荆州,也不至于后期在刘琦死后如此被动要靠几近老赖的方式和东吴做周旋。

到了取益州后果就更严重了,是影响全局的后果。

首先,刘备接待张松就是为取益州做准备,但是真到了刘季玉邀请他的时候,刘备就犯了战略不明和讲求个人仁义的毛病,你要抢地盘就按庞统说的直接在涪城拿下刘璋,结果他碍于名声又不干。你说你不来抢地盘干嘛大老远来一趟?真是为了所谓的宗族兄弟来给他当北大门保安?你要没想清楚就别来。后面双方撕破脸了他又要取益州了,又是犹豫不决,选了个折中的中计,而中计实际上就是庞统三策中的下下策:

庞统之计三:一曰取成都,二曰取涪关,三曰回荆州。夫回荆州则是无策矣,不可谓之下策也。统之意,本以袭杀刘璋于初迎之时为上计,而自葭萌取成都为中计,自葭萌取涪关为下计。玄德之从其中,犹是从其下耳。然杀刘璋而急取之,则人心不附,而抚之也难。不杀刘璋而缓取之,则人心可服,而享之也固。是取乎其下者,乃其所以为上欤?

导致的结果就是凤雏落坡,而凤雏落坡又为关公之死伏线:

观于庞统之死,而知荆州之所以失,关公之所以亡也。何也?庞统不死,则收川之事委之庞统,而孔明可以不离荆州;纵使抚川之事托之孔明,而荆州又可转付庞统,虽有吕蒙、陆逊,何所施其诡计哉!故凡荆州之失与关公之亡,不关于吕蒙之多智,陆逊之能谋,而特由于庞统之死耳。然则谓孔明之哭庞统,即为关公哭也可,即为荆州哭也可。甚矣,躁进之心不可不戒,而人己猜嫌之情不可不忘也!庞统未死之时,星为之告变矣,梦为之告变矣,马又为之告变矣;而统乃疑孔明之忌己,欲功名之速立,遂使“凤兮凤兮”,反不如“鸿飞冥冥”,足以避弋人之害。呜呼!虽曰天也,岂非人也!孔明隆中决策之语,其曰“外结孙权”,所谓东和孙权也;其曰“然后中原可图”,所谓北拒曹操也,其告关公即以此耳。况孙夫人在而孙、刘暂合,孙夫人去而孙、刘遂离。孙既与刘离,必将北与操合。濡须之战,权不致书于备以求援,而独致书于操以解兵,便有与操连和之机矣。孙与刘离不足忧,而曹与孙合则大可惧。苟但知北拒曹操,而不知东和孙权,其又何能拒操也耶?

第二个战略失误,便是伐吴,看看教员的评价

在诸葛亮的规划中,东吴是统一战线中的重要伙伴,而刘备在后期却不顾一切向东吴这个统一战线的重要势力开战,就是犯了极大的战略性错误。而他开战的重要原因便又是他自诩的仁义。

在开战之前,文武大臣,尤其是诸葛亮、赵云都不同意伐吴而是应该伐魏。

却说先主欲起兵东征,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em>先君臣之公义,而后兄弟之私 仇,子龙独见其大。</em>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 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 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em>子龙见识有大臣谏臣之风,不当以战将目之。</em>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 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

当然,不仅是刘备的问题,张飞态度也是刘备伐吴的一大助推因素,毛批里面还给伐吴找补了下理由:

其伐吴之意,以为魏固汉贼,而吴之党魏亦为汉贼,从来除残去暴者,必先剪其党。如殷将伐桀而先伐韦、伐顾、伐昆吾,周将伐纣而先伐崇、伐密是也。盖不独为兄弟起见,而伐吴在所当先;即为君臣起见,而发吴亦在所当先耳。观于翼德之亡,而先主伐吴之计,愈不得不决矣。翼德之死,为关公而死也。为关公而死,则其与孙权杀之无异也。杀一弟之 仇不可忍,杀两弟之仇又何可忍乎?为一己之私恩而释曹操,人不以此病关公;则为三人之义而讨孙权,岂得以此訾先主!

毛氏父子毕竟也不懂统一战线。

关键在于伐吴过程中刘备一如既往地犯了战略错误,请问你伐吴战争的具体战略目的是什么?是手刃仇人还是夺回荆州?结果这两个达到后刘备说:都不是,我就是要干死东吴。这就完全是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了,提出的目标完全不符合实际状况,犯了典型的冒进主义。最后的结果就是火烧连营七百里,加速到白帝城托孤,托孤之后蜀汉基本没有翻盘机会了,全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给蜀汉续命,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你不灭贼,贼就要来灭你,偏安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自失街亭斩马谡以来,议者以为但宜安蜀,不宜伐魏。武侯则以为若不伐魏不能安蜀,我不灭贼,贼必灭我,此不两立之势,非不欲偏安,正恐欲偏安而不能耳。汉与贼不两立,则不共天地,不同日月,既以义断之,而在所当奋矣。贼亦与汉不两立,则如曲有莠,如粟有秕,不又以势度之,而在所当虑乎?“不两立”一语,今人但见得汉一边,不曾见得贼一边,然则表中“虑”字将何所指?是虽读过《后出师表》一篇,却是未尝读一字也。

你以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在进攻,实际上是在防守,就算后面拿下关中盆地,诸葛亮、姜维、蒋、费等人死后,刘禅和墙头草文官们照样会不战而降。

最后说一说刘备的仁义,刘备的仁义是典型的封建时代的君子道德标准要求,虽然是一种优秀品质但也有着本身的时代局限性,你要讲仁义,最大的仁义是不是为了让天下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那个年代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是尽快完成统一?往近了说,益州那帮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老梆子打不过张鲁,让汉中劫掠巴蜀,你该不该去救民于水火?结果呢?碍于宗室之义犹豫不决,直接袁本初上身把凤雏搭进去了。就像教员评价宋襄公的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不顾时代发展和实际状况,盲目讲求个人道德标准。也像教员批评梁漱溟一样,只懂得孔孟的基于封建小农生产方式的“小仁义”,一味强调乡村建设而不懂得三化一改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性,不懂得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甚至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关系,也不怪教员骂他是伪君子,在我看来,说他是大儒,不如说是腐儒,完全没有把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啊,有人可能会说,刘备不给兄弟报仇是不是太没人性了,我要说的是格局大的人,都能做到先公后私,正在近代革命史上,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还不够多吗?上上下下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私人恩怨,家族血仇可是一点不少,但是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他们依然坚持统一战线,争取国民党中的一切可争取的对象,为新中国的建立的放下私仇,当然,这么要求刘备有点过分了。

退一步说,就算真要报仇把东吴那帮子二五仔点天灯,起码也应该是按照诸葛亮、赵云的建议,先伐魏,伐魏后东吴可轻易而定,到时候你要杀谁给弟弟报仇不是一句话的事?仇不是不报,要讲究方法,有些路看起来是捷径实际难以到达,有些路看起来绕了个圈子有点远实际上是走得通。

最后,真心推荐大家去买本三国演义毛批本看看,岳麓出版社的,才四十九块,精装,值得收藏。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有感
  • 下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