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

2022-05-02 06:41:25  本文已影响人 

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

上篇“不幸福的原因”

第一章 “什么会让人不快乐”

人,究竟为什么人活着?经常感到不快乐,怎么办?走在地铁站,观察行色匆匆的人们,猜想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生活,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是让人倍感压力的。像小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很难有时间感受不快乐。种种不快乐,有外部制度原因,更多的个人心理。当身处让我们感到极度不愉快的外部环境时,大脑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思维也变得停滞,如果时间长了,发现自己正不自觉地被自己曾厌恶的而同化,那种感觉才真是不快乐呢?所以,努力地逃离让自己不舒服的环境,也是获得快乐的有效方法哦。但是因为种种现实原因,无法改变外部条件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将注意力集中在可以让我们有幸福感的事物上,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抛弃烦杂的欲望,从让自己快乐的小事做起,或许就会收获一个全新的自我了。

我们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或认可,不必为人类的本性而苛求自己。承认自己内心的欲望,感知身边的美好,慢慢走向快乐吧!


第二章 “论拜伦式痛苦”

曾经也有一段耍酷的日子,以为自己是有思想的,与别人与众不同,以为痛苦才是看破红尘的人所应有的。其实,时常痛苦并不会比别人高人一等。封闭自己,拒斥外界信息,陷入自我内心的痛苦,也不会有伟大。

厌恶生活,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鄙视那些现实的人。那个阶段终究还是过去了。真正的现实生活并不是凌空蹈虚的,需要自己去承担责任的时候,一味逃避也不可取,尤其身后有需要自己帮助的人。

所以啊,不要太高估自己的冷静,面对投入式的感情时,不那么成熟,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真正的感情是需要用心来对待的,即使经历过伤害,也不要对真正的感情抱有敌意了,经历会让我们学会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和解。


第三章 “论竞争”

我们很多人每天都在为生存而努力,为成功而拼搏。有时候,甚至会忘了为什么出发,一旦迈上了这条路,就像上了发条似的,机械地转着,没心情和家人静下来通电话,玩耍的时候也不能全神贯注,仿佛身后始终背负着无形的重担。日复一日的重复与低效,使得整个人身疲力竭,看不到真实生动的生活。应该承认,这种生活并不是我们内心想要的。一味地竞争,希望胜过他人,是没有尽头的,金钱、地位、权势,终是一场空。因为恐惧而努力,导致幸福感越来越低。如何应对成功,是一门需要修行的课。逃避现实也是不可取的,适度地放空自己,累了的时候摆脱负罪感,畅快地休闲一会儿,或许能更好地掌握生活的艺术,平衡好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第四章 “论烦闷与兴奋”

罗素给“烦闷”做了一个界定,“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它的另一本质是人的机能没有被完全占用。”感受到烦闷,是很容易焦虑的,试图去摆脱烦闷的过程也会让人身心俱疲。我们为什么这么害怕烦闷呢?或许是欲求的不满足。习惯了刺激的生活,一旦陷入平庸,就会引起烦闷。没有生活重心的人也容易陷入烦闷的情绪,不可自拔。

想起了小时候农村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待在家里,街上空空荡荡的。躺在床上,只是等待着时间的流逝,没有什么消遣,但那时候也没有感到有多烦闷。而长大以后,如果没有手机或书本,只是等待着时间赶紧过去,那肯定会让人无法忍受。有过监考经历的人也许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三个小时,不能看手机或杂书,只是盯着下面答题的孩子,走走动动,会感受到极大的烦闷,时间慢得令人发指。如果一个爱思考的人,或许还可以冥想,会减少些许烦闷。但漫长的时间还是会消耗尽耐心,从而忍受时间的惩罚。

烦闷忍受力需要修炼,人的生活不可能始终有兴奋点。有时候,只有忍受一段时间的单调和烦闷,才能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体验到纯粹的快乐。克服现代人对烦闷的惧怕吧,即使处于单调乏味的生活,也多一点忍耐,尽量保持内心的平静,坦然地过好生活。


第五章 “论疲劳”

疲劳是现代人最常出现的状态,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中的人很难感受到幸福。习惯了为未知焦虑的人经常处于不安的状态,晚上不忍放下手机,不然如何忍受那漫漫长夜啊。很多疲劳是焦虑或忧虑而导致的,睡好觉,简单的几个字却很难很难做到,需要极大的心理自律。如果躺到床上后就能抛开一切忧虑,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相信疲劳和忧虑感会减轻很多的。但是啊,思想是难以控制的,内心始终有事儿,为学业,为家人,为未来……似乎胡思乱想成了常态。

“有秩序的头脑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里充分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思考这件事。”这句话说得太对了,焦虑的时候提醒自己一下。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不要放太多东西,学会减负,果断行动、做决定,是我们所要必须学会的。

焦虑的一大原因是我们太害怕自己办不好某件事,以至于让期待自己的人失望了。但其实别人真没有那么在乎我们,一件事做得好不好,影响不了很远,再痛苦的情绪也会被时间冲淡的。所以啊,在有压力的时候,先定个“番茄钟”,从自己能轻易完成的事情做起,进入状态后再开始稍难的部分,遵从自己的能力,那么貌似难如上青天的工作也没那么可怕了。避免恐惧,能有效地缓解疲劳。如果忍不住要为一些事情恐惧或忧虑,那就不要刻意地玩手机或做一些消磨时间的事情,勇敢地直面恐惧,完全熟悉了以后也会降低恐惧,放松心态。


第六章 “论嫉妒”

嫉妒仿佛伴随我们很久很久了,以至于都把它当成了一种常态。小时候面对的不公平,或许会影响他长大后看待世界与他人的方式。我们都想要幸福,想要公平,但有时候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参差不齐的啊。美与丑,富与穷,智慧与愚蠢,因为参差不齐,所以丰富多彩。

嫉妒感也很正常,但如果转化为羡慕感,会让内心更品格和一些。尤其不要因为嫉妒而去散播流言蜚语,讨论是是非非,这样很不好,攻击他人本身就证明了内心的不强大,输不起,这种情绪可是会带来不幸的。不要以为自己是被全世界嫌弃的人,带着善意去交往,或许会收获一段令人暖心的友谊呢。一开始就是带着别人肯定不会喜欢我的情绪,那么这种印象会诱化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而导致别人真的不喜欢自己,从而加深自己的被遗弃感,改变心态真的太重要了。

“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因为别人有的东西而放下自己的快乐的。”所以啊,多去想自己有的,不要去攀比而自我内耗,享受已有的快乐,避免跟想象中过得更好的人进行比较,永远不满足的状态是会影响很多的。满足自己的天性,像一个智者一样开拓自己的心胸,不断地在求知的路上走很远,“获得宇宙般无限的自由心灵”。

第七章 “论犯罪感”

有罪的人通常会有两种痛苦,悔恨合格忏悔。西方有罪感文化,人生来就是为了赎罪的,为了去往天堂而不敢做坏事,即使犯了罪也会去教堂祷告去赎罪,以免来世入地狱。有信仰和敬畏心的人在犯罪的时候会有所考量的,良心这一关很难跨过去。尤其犯罪都带来被群体驱逐的感觉,人是社会动物,对这种灾难的畏惧也会加剧犯罪者内心的不安。

对于犯罪感,其实也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比如对于性行为的看法,生理与情感的冲突会使一个人面临道德的百般折磨。在感情中,道德感可能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如何强迫无意识主义到支配我们有意识的思维理性的信念。”稳定自己的价值观与是非观,面对选择,强大自我的理性意识,让自己的内心能更加安宁,实现我们的目标。

第八章 “论被虐狂”

“被虐狂”心理其实深藏在我们很多人内心里,总是杞人忧天地以为全世界都背叛了自己。像祥林嫂一样像别人诉说自己被世人虐待,有智慧的人会分辨出其中的根源。面对流言蜚语,保持一种理性的审视,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祸从口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带着温柔的爱和深深的敬意对待我们,那我们就努力不让做那个让别人心里不舒服的人了。抱着一颗宽容的心,不揭别人的短,学会彼此相悦。相处舒服,不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这应该是比较理想的相处状态了吧。

不过分夸大自己的价值,也不过分贬低他人,知晓了这一点,相信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少很多阻碍,也能更愉快轻松地生活。如果客观现实真的让我们感到悲哀的话,那也要改变心态,承受人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充分认识四条真理:一是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二是不要过高估计你的价值;三是不要指望别人也像你一样那么看重你;四是不要幻想着大多数人总是在想着怎么害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也不要轻易地因为他人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坚守,用理性与智慧构筑我们的生活,更有力量更从容地实现我们的理想。

第九章 “论舆论恐惧症”

现代社会确实有圈子化和群体化现象,仿佛融不进去群体,我们就会产生被孤立之感,然后承受一些痛苦,或是生活上的挫折,还有可能大量损耗某个人的精力。以对抗身边的敌意。但是啊,我们如果一味地遵从所处群体的风俗,我们很可能会找不到自己的路,误入歧途也不是不可能的。要想真正地快乐,就要学会如何面对舆论,放开自己,遵从内心。一直害怕被舆论压制,得不到想要的幸福,提高我们的承受力和抗打击力,不断地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吧!

第十章 “还可以快乐吗?”

快乐有很多种,但只要快乐了,我们就会感到生命的意义。每个人有自己对快乐的定义,金钱、地位、权势不足以衡量一个人的快乐程度。内心真正感觉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就可能得到快乐。比如无偿帮助他人,会唤起我们对他人的价值感,全力以赴地参与某项科研活动,会让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快乐的。

不要太自负,也不要太自卑,平和地对待自己,从我们的身边找到乐趣。必须博士生活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比较苦,需要长期坐冷板凳,但是我们可以在读书和写文章中找到共鸣点,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有谁能说这种持续的努力不快乐呢?“狂热和嗜好不是快乐之源,只是逃避现实、暂时忘记难以面对的痛苦的一种手段。真正的快乐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依赖于对人对物的善意的兴趣。”不妄想支配某个人的思想,也不总是渴望回报,自然而然地喜欢很多人,善意地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就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第十一章 “论情趣”

人和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与有些人相处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人没情趣,对待生活永远都是敷衍的态度,谈论某些事情也得到的都是一些事不关己的态度。但有些人,你跟他相处,就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仿佛他整个人身上都散发着能量。我想,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个人是否有情趣。

对生活的抱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会更容易发现事物的美好,对吃饭运动等普通的事,他们也会报之以热情。我们都喜欢这样的人,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要发挥我们作为人的主体性,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或是命运的一些挑战,也能及时转换心态,更好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生活。活成自己的一束光,也给别人带去能量,这也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 下一篇:《论语》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