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2022-02-24 10:48:08  本文已影响人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了两遍,第一遍只是读,有时间就读。第二遍边读边勾画,勾画完之后摘抄,一边摘抄一边想:这些文字带给我什么,为什么会摘抄它们?

书中的主人公费尔明娜·阿里萨在72岁成为寡妇,收到另一个主人公,她的初恋,76岁的费洛伦蒂诺·阿里萨的信,她读那些信的感受回答了我的问题:面对人生、爱情、老年和死亡的思考,这些想法曾无数次像夜间的鸟儿一般扑闪着翅膀掠过她的头顶。可每当她想抓住它们时,它们就惊飞四散,只剩下散落的片片羽毛。而如今它们就在这里清晰明了,正如她自己原本想表达的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对身边的人、事有感悟和思考,这些总是一闪而过,想说没有合适的语言,想写找不到恰达的文字,只能任它们在心中掠过。看到书中所写恰是自己心中所想所感,那一刻:认识得到共鸣、情感得到宣泄、内心不再孤独。根据摘抄,在“我”的角度写同感,写所想,就当读后感吧。(黑字为摘抄,红字为感受)

职业、医生

对医生来说,忍受别人的痛苦要比忍受自己的容易得多。

对教师来说,忍受自己的无知比忍受他人的无知容易得多。

每个人都是自己死亡的主宰者,时间一到,我们(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没有恐惧和痛苦的死去。

医生的职业早已让他形成了某种道德准则,那就是适时选择忘记。

病人相信她的丈夫(医生),相信他们是因他而活,而事实上他们是为他而活。最终,他们被归结为他亲笔在诊断证明书上写的一句话:安息吧,上帝在门口等着你。

着三段话试着换成教师也很合适1、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宰者,老师所能做的只有引导、帮助。2、如果没有学生,教师也就不存在,学生成就了教师、学校。而现实有时候却正相反。3、适时选择忘记如果能形成道德准则,对于人们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他的父亲,一位献身精神超过医术水平的医生。父亲采用的关于霍乱的预防医治方法,仁爱多于科学,在很多方面有悖医学原理,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疫情的迅速蔓延。但是,他的勤奋、牺牲精神以及胆识,无愧于这座城市给予他的荣耀。

王开东老师认为: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是职业属性的要求,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对老师的附加,不全是苛求教师本身(每个教师也都是普通人),而是社会苛求教师(这个职业)。所以他不赞成师德教育,觉得更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属性所确定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才是目前缺乏的。一个教师的教育水平才是最大的师德。记得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在思考这句话,有了爱就有了教育吗?教育只是爱远远不够,正如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父亲,仁爱多于科学,献身精神超过医术水平,结果是助长了疫情的蔓延。

衰老、死亡

他明白了,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开始变老是源于他发现自己开始长得像父亲了。

他很惊讶,自从上次见面以来,她竟衰老了这么多,而且他很清楚,她心里也一定是这样看他的。过后慢慢发现,其实生活在对方身上留下的痕迹并没有那么明显。

他甚少从自己身上体会到时间的残酷,却能从她身上那难以觉察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这一点。

衰老不是漫长的过程,只是一刻,意识到衰老的那一刻,衰老已成为不可逆的现实。

他(医生)凭经验知道,大部分致命的疾病都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却没有一种像衰老这样独特。

我(72岁)闻起来尽是老太婆的味道。一股上了年纪的酸味,人发酵后的气味。

如果这个人不在意年轻时候脚的臭气,不讨厌中年时候变馊的口气,对老年身体发酵后的酸味也不会那么在意,他(她)会想:自己闻起来的味道也不会比这个好,或许更差。

他意识到死亡并非如他感觉的那样,是一种始终存在的可能,而是一种切近的现实时,这种恐惧就已经在他心里与它共存了,就像它的影子之上的另一个影子。

81岁时,他清醒地意识到,把自己拴在这个世界上的,仅剩下几根细细的丝线,睡梦中简单改变一下姿势,都可能让它们毫无痛苦地断开。而如果说他还在尽可能的维持它们,那完全是由于在死亡的黑暗中找不到上帝的恐惧。

活着的人描写对死的看法和感受,这些感受记下来,平静地等待着暮年的种种安排,等死的时候再一一验证。

中年医生对老年的看法:人到了不能自我料理的年龄,将被隔离到边远城市,以避免老年的耻辱、痛苦和孤独。从医生的角度来看,他认为界限应该是60岁。在社会达到这一仁慈高度之前,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养老院,老人在老人中间就显得没那么老了。

中年医生是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儿子,这段话是他对76岁的费洛伦蒂诺·阿里萨说的。对这位掌管一家河运公司的CEO,且已经超过60岁16年的老人说这段话,只能证明这位中年医生和他的公众形象一样:头脑贫乏,行事笨拙。

婚姻、爱情

如果两人能及时明白,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灾难,日常的琐碎烦恼更加难以躲避,或许他们的生活完全会是另外一副样子。他们在共同生活中也多少学到了点什么,那就是智慧往往在无用武之地时才来到我们身边。

这段话不仅是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阿里萨半个多世纪婚姻的真实写照,也是很多夫妻的真实写照:在婚姻生活中,智慧往往在无用武之地时才来到我们身边。概括一句话:老得太快,聪明得太迟。

他(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相信上帝的智慧和妻子无限的适应能力会将事情协调妥当。(这里的事情指的是婆媳关系)

她(费尔明娜·阿里萨)始终都不曾承认这一点,即她已陷入了这个新世界里常规与偏见的乱码之中,比她自己想象的要快得多。(融入丈夫家)她开始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特权,开始惧怕丢脸和别人的嘲弄,于是表现出准备承受一切的样子,甚至包括屈辱。但她心中抱着一个希望,那就是上帝最终能怜悯布兰卡夫人(婆婆),答应她在祈祷中孜孜不倦恳求上帝赐她一死的要求。

可见,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无论在外国还是本国,无论在家族显赫的家庭还是普通百姓的家庭,处理婆媳关系都需要智慧和耐心。

丈夫管理一天家务的结果是一团糟,费尔明娜并不像之前期望的那样感到胜利的得意,而是为丈夫在管理家务方面一无是处感到同情,这让她自己也很震惊。他为自己所受的重创叹了口气,找了个常用的理由辩解:至少我管家不会比你给人治病差。

他已经习惯了丈夫那深不可测的大惊小怪的能力,习惯了他那种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错综复杂的小题大做,以及他那种与公众形象大相迳庭的狭隘见解。

在别人眼中,她的丈夫(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家族显赫、巴黎留学、医术高明、喜欢音乐、阅读,仪表堂堂,文质彬彬……曾经迷倒很多姑娘。在家庭中,在妻子眼里,以上描写只是丈夫的一部分。

他明白了自己已无法找回新婚旅行时那个完整的妻子了,因为他希望得到的那部分,已被她连同她的大好青春一起给了儿女们。但他学会了享受爱的残羹,并从中得到幸福。有时候,朝思慕想的琴瑟和谐,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实现了。

婚姻生活幸福的秘诀就是要像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这样,学习享受爱的残羹,并从中得到幸福。

他们一起克服日常生活的误解,顷刻结下的怨恨和相互间的无理取闹,以及夫唱妇随的种种神话般的荣耀之光。那是他们相爱的最美好的时期,不慌不忙,适宜得体。对于共同战胜逆境所取得的不可思议的胜利,他们比任何时候都了然于心,也更心存感激。当然生活还将给他们致命的考验,但那已经无关紧要————他们已到达了彼岸。

她不能想象有哪个丈夫会比她曾经的丈夫更好。然而回忆起他们的一生,她想到更多的是挫折而非满足。他们之间曾有太多的误解,太多无谓的争执,以及太多没有释然的怨恨。经历那么多的吵闹与厌烦,这许多年,竟还能感到幸福。

以上是费尔明娜·阿里萨在丈夫去世以后回顾她们的婚姻生活,和很多结婚20年以上的夫妻一样,说不出丈夫(妻子)好在哪里,想到最多的是夫妻间的误解、争执、怨恨……可是如果上帝让彼此重新选择,还是会选择对方。我们没有细数幸福的习惯,但生活和情感记得幸福就在彼岸。

在他们那些不幸的岁月里,任谁也无法想象有谁能比他们更幸福,有哪对夫妻比他们更般配。

她敢肯定,还没等丈夫做完忏悔,她的荣誉就已成为大街小巷的话题。这给她造成的屈辱感,比丈夫的不忠带来的羞愧、愤怒和不平更加难以忍受。

生活中,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真实想法,哪一个才更重要?

他向她提供的,竟然仅限于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这些疑虑增加了她的彷徨,她并不坚信爱情是她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婚姻中她的感受:唯一像水泥一样把他们粘合在一起的,却是爱情这种极不可能又反复无常的东西。如果它果然存在的话,但对他们来说,两人结婚时是没有爱情的,而就在他们差一点儿要把它制造出来的时候,命运所做的却是让他们面对现实。

这本书的名字《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心词“霍乱”是传染力、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代表着离别痛苦,“爱情”总是和幸福甜蜜在一起的,两个词合在一起是说:爱情和痛苦是一起的。

她想找回自我,重获半个世纪如奴仆般生活中被迫放弃的一切,那种生活无疑使她幸福。然而丈夫一死,她甚至无法找到自我的一点点痕迹,她像是别人家中的一个幽灵,漫无目的地游荡在一夜之间变得空阔而孤寂的房子里不断痛苦地自问:究竟谁是亡者?是死去的丈夫,还是她这个留下来的人。她无法摆脱隐藏在心底的怨恨,怨丈夫将她孤零零的遗弃在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费尔明娜·阿里萨在七十二岁新寡后的心理描写。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沉思录》读后感
  • 下一篇:《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