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2021-06-28 07:58:58  本文已影响人 

《道德经》读后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者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真实不虚假。真实的话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真实。言语用来表达对事物的真实认知,它的根本在于表达意,在于是否语意清晰、表达准确。言语必自于诚,诚者,发自于心,不欺人,不欺己。如果刻意追求言语的动听,必然会忽略言语的实质,歪曲言语所表达的内涵。说出没有实质内容的话,即便再说得动听,无非是取悦他人、有所企图罢了。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于仁。”说话要以事实为根本,简约清楚,如果只是为了让别人喜欢听,从而对言语多重包装,那话语的真实性就值得质疑。

善,做事合乎道就是善。辩,争论是非或真假,指有口才,善言辞。同辨。做事合乎道的人不会总倚仗着自己的口才,说服别人,和人争执高低,更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相反,那些总喜欢和人辩论是非真假的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他们看不到事物的整体统一性,总想在话语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人反而不会因循着道做事。

把万物割裂看待,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的位置不同,摸到的大象部位不同,如果不从整体上来把握大象,大家七嘴八舌来争辩,永远不知道真正的大象是什么样子。还有一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道不是说给别人听,更不是用来和别人争辩的,而是要实践,要因循着道把事情做好。

知,是“智”的本字,明智,指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不刻意追求博学多才,刻意表现自己学问广博的人一定不是智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事因循着道,不刻意妄为就是无为,摒弃个人的意志和私欲,遵从道的法则去做事就是为道日损,把握道,一以贯之,就是知。也就是说判断是不是真正的知,标准并不是博学与否,而是认知道,把握道去做事。博指现象层面,道是本质层面,对现象世界懂得再多,而不知道背后的规律和法则,终究成不了智者。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藏任何东西,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达成目标,反而更觉充实、富有;尽己所有给予别人,反而自己的东西会日益增多。这正是圣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孰能奉有余而利天下?唯道者。”这句话重在说明圣人对”损有余而利不足”这一道的法则的践行。

《庄子.天道》中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大白话就是:天道运行不止,正是因为不积藏任何东西,所以能成就万物;帝王之道就在于不为个人私欲而私藏智慧和财物,所以能使天下归心,人心所向。用圣人之道治理天下,不为自己积蓄财物,四海之内,万民归心。

圣人无私,成就天下百姓为己任,所以才能受到天下人的拥戴,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的道理。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创生化育万物,利于万物,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不会对万物有任何妨害。圣人因循着道的法则去做事,超越于名利和私欲,从不会居功自傲、逐名追利。

本章重点:

1.美言往往掩盖事实,争辩往往走向片面,人们之所以要说美言,喜欢争辩,都是争,争话语权、争名、争利。真正的智慧是因循着道做事,而不是停留在现象世界来刻意表现自己的学识。

2.圣人无私,帮助百姓,成就百姓,所以成就了自己。圣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循道,道利于万物,圣人做事利于天下百姓。

为道做人:

1.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2..分享教训,能使他人少走弯路;分享经验,能给他人借鉴;分享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重新学习的过程。

什么是《道德经》中的道?


道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很多次。这里我们先引用第一到第四十章中提及的道。

(1)道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那就不是不变的道了。

(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是空虚的,但是用之不尽的。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崇高的德行如水。水擅长帮助别人而不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9) 功成身退,天之道。

(1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根据自古以来的道,来驾驭现在的事情,就能认识宇宙的开始,这叫做道的规律。

(15)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到达这种道的境界的人不追求圆满,因此,能保守又不断进步。

(16)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合乎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18)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23)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道亦乐得之。

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

(24)。。。其在道也。。。故有道者不处

。。。从道的角度看。。。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25)道法自然。

道纯任自然。

(30)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3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

(35)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38)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从以上的章节看,道有如下规律。

道无处不在。

要顺道而行。可是,什么是道?

道看不到摸不着,不可描述。

道是万物发展的规律,道是通向未来的道路。

心足够的安静,才能感受到道的痕迹。

急躁,硬上,圆满,不是道。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信》读后感——东野圭吾
  • 下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