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2020-10-07 11:37:36  本文已影响人 

《水浒传》读后感

  初二2班     卫佳玲

开篇

纵观我国“四大名著”,我对它们似乎并不像有些人那么追崇。小时候坐在车上,听着父亲有意放的“水浒” “西游” 和 “三国”的音频,看着马路两旁向后倒退的行道树,这就是我那时的上学路。“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恰是近些年父母才同意我看的《红楼梦》。在一段段人物衣着的描写中,在大观园中众姊妹的对诗中,我看到了人情,看到了宝黛之间年少真挚的纯情,看到了封建礼教束缚之中人性的压抑,看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曹雪芹只写下了《红楼梦》前80回,却为后人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去反省、去感悟。

相比较《水浒传》,在一次次听书中,它仿佛很暴力,很血腥,且与我的生活相隔较远。于是,我不喜欢它,也不明白为啥它能名列“四大名著”之一;但直到本学期反复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水浒传》原著之后,我对“水浒”的认识才开始慢慢转变。


宋江


在李贽所撰之《忠义水浒传序》中,评价梁山一把手宋江为“忠义之烈”,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宋江上梁山后不久,“天王”晁盖被毒箭射中而亡,临死前,他说“谁要是抓住射死我的人,就立他为山寨之主”。当时的宋江是梁山泊的二把手,晁盖死后,按顺序理应宋江为主,可晁盖此说中丝毫不提宋江为寨主,可见晁盖并不器重宋江,甚至不希望他成为寨主。宋江在众人的一番劝说下顺手“代理”寨中事务后,立马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宋江山寨中的这些兄弟都是先后与他一同上山谋大义的汉子,此刻宋江却把“忠”立在了“义”之前。但宋江之“忠”并未忠于兄弟,忠于他宋江,而是忠于朝廷,而他的很多兄弟都是因被官府、朝廷所逼,无奈之下,才上了梁山的。他们起义时已是反了朝廷,再要求他们忠于朝廷就和他们当初的意愿相违。从当时的社会形势来看,官场黑暗,皇帝淫乐,“四大贼臣”弄权,我认为宋江的忠是愚忠!可是,在那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忠于朝廷便是正途,宋江从小接受的是正统教育,他本人更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我原认为这样的腐败朝廷,宋江反了也无可厚非,可作者终究无法改编真实的历史,只能让梁山英烈随历史长河消散。

若论义,宋江前半生还真做过一件非常讲义气的事,那就是“私放晁盖”。当时,宋江可是郓城县有名的宋押司,虽然只是一个刀笔小吏,却是宋朝官府中的正规官员,私放晁盖就违背了朝廷职责。其实这正反映出宋江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想依靠现有的政治体制出人头地,实现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又意识到现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人道等腐败横行,想为朋友两肋插刀,救朋友于水火之中。宋江始终是处在一种矛盾和纠结中而不能自拔。

宋江的后半生多半是在战场上厮杀,打童贯、败高俅、征大辽、征方腊,最终在打完方腊后,宋江等得胜班师回朝。这一次,宋江终于完成了他一生所追求的光宗耀祖的梦想,可回京的兄弟只剩了二十七人。这时的他内心却也是备受谴责的,因为他梦想的实现,是建立在无数兄弟战死沙场的基础之上的。

做官后不久,宋江被奸臣所害,喝了有毒的御酒。当宋江得知自己中毒后,首先想到的是怕李逵前去报仇坏了自己的忠义名声,要把毒酒也分给李逵一杯。就这样,宋江为了自己和梁山的所谓好声名,杀掉了最忠实于自己的兄弟。

作为整部作品的主角,宋江是当时社会上很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作者想通过他来反映当时社会上这类人的内心处境——想通过自己的正义之举拯救王朝命运,但正不压邪,终究逃不了历史的命运。宋徽宗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的性格和所作所为不能有更改,所以小说只能顺着历史进行合理想象,合理虚构,塑造出一个处处充满矛盾、又体现真实人性的宋江。


卢俊义

卢俊义在《水浒传》中出场很晚,却在梁山排在了第二位,就连他手下的燕青也是武艺高强,深得梁山众头领和读者(我)的尊敬和喜爱。

卢俊义最大的优点是武功超群,可以一人单挑四位好汉,仍立于不败之地。但卢俊义的缺点同样清楚——他始终没有燕青那番识实务以及洒脱的性格。

卢俊义的出场就源于宋江、吴用想拉他入伙。卢俊义从梁山上被放回时路遇被李固和卢俊义妻子赶出家门的燕青,燕青就劝主人不要回家,可卢俊义并不相信燕青,还踢了他一脚。燕青详细解释了李固与卢俊义妻子的关系,卢俊义也是不信,最终也因此身陷囹圄。

无可奈何之下,卢俊义终于放下了自己对家的最后依恋,带燕青上了梁山,并在梁山上剖出了李固和妻子的心。而后随军征辽、征方腊,立下赫赫战功。在回朝途中,看透世事的燕青想劝卢俊义全身而退,可卢俊义不愿放下功名之心,燕青只得独自离开。结尾处,卢俊义终因放不下,了不断,被杨戬、高俅把水银放入食物中而不幸身亡。

卢俊义的选择之所以和燕青不同,是因为二者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一百单八将,相貌不同,性格迥异,绝不雷同。但不论是谁,给读者的感觉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

吴用


梁山泊上武功评价只是“善使两条铜链”却能排在第三位,名字虽“无用”却足智多谋——他就是吴用。

吴用道号加亮,常着一身羽扇纶巾风流俊秀(虽然三国时期公瑾就曾如此装束)。在那个道教兴盛的时代,吴用的装束可谓是时代追崇之所向。而吴用这个人更是书中谋略的象征,可谓是《水浒传》中的诸葛孔明。

吴用的谋略着实过人,对阵法也掌握娴熟,最典型的便是九宫八卦阵和十面埋伏。吴用心思之缜密,对兵将的长处了然于胸,才成就了阵法的前呼后应,左右相护,无懈可击。几次下来,打得朝廷精兵亦所剩无几,打得原先准备攻入中原的大辽国几欲灭亡。

吴用可谓是梁山泊召集人才的一员大将,许多人都是因有才能被吴用举荐给宋江的,可吴用让兄弟上山的方式却实在有些狠毒。

在朱仝为保全雷横、主动替他被发配后,吴用、雷横等来找朱仝入伙,而朱仝不想去。随后,吴用便默许李逵杀死了朱仝看护的小衙内,以逼朱仝入伙。可小衙内还只是一个天真孩童,而且颇有能够赏识贤才的风范(一眼相中朱仝),却因朱仝而惨死林中,尸骨不全。吴用谋略超群,请朱仝上山可以有各种办法,为何偏要去杀死一个无辜孩童?

扑天雕李应也是一个庄主,家财万贯。在三打祝家庄成功后,宋江、吴用请李应入伙。李应是一个良民,又有万贯家私,自然不肯上梁山。而吴用自导自演,设计让梁山泊上的人扮作州府中人来捕李应,又叫梁山其他好汉来救他,随即搬了他的家财(上梁山充公)和家眷,放火烧了他的庄院,让李应有家难回。被逼无奈之下,李应只能上了梁山。

同样的还有金枪手徐宁,他因被时迁盗了甲,被诓上梁山,随后家眷也被送上了山,“梁山好汉”还打着他的名义抢了一些财产,使徐宁也被迫上了梁山。

最典形的是卢俊义,那首“卢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的藏头诗,害得卢俊义家破人亡,在牢中几乎死去,若非燕青相救,卢俊义定会在发配途中死于非命。

这一个个事例似乎还真应了所谓之“逼上梁山”,只不过不是官逼民反,而是被梁山泊盯上了准没好事!此处正印证了金圣叹所称:吴用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曹孟德的集合体,集足智多谋与阴险狠毒于一身。

动荡不安的社会


吴用很多不入流的计策在对付官兵时仍是绰绰有余——大名府不到半天就被梁山攻下了;北京城那么大的一个财主三下两下就让他给拿下了,引诱上了梁山;出身官府的小衙内好端端地就给人杀了,也找不出凶手……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混乱。

从林冲、杨志这些正人君子们一心只想报效朝廷,再不济,便凭自身武艺,做个小官,安安稳稳地活这一生;从柴进有着誓书铁卷,一心只想广结天下英雄……却一步步被硬生生逼上了梁山的经历中,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官府之人,竟大多是些家中有亲戚在朝中做官,仗着自己有权有靠山,便可抢民女、占人妻。看上人家宅院,便在光天化日之下强使人搬家……

朝中几次招安均不成功,童贯、高俅因惧怕梁山人马得权后自己权利减弱,便屡次刁难。若非燕青在京城名妓李师师家面见皇帝,说出实情,梁山恐怕永久不得招安。

从这一桩桩、一件件事中,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官场的腐败,国运的衰微。

结语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宋江、卢俊义、吴用三个梁山最高级的首领自身的经历,以及一百单八将之间交织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三国演义》中,天下三分的局面衬托了许多英雄,却是主公坐下的几名干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每一个妖精都与众不同,却也都是寥寥数笔;《红楼梦》终因其人物描写精致出彩而为世人传颂,大观园中一景一物,一诗一语,一颦一笑都紧贴人物性格。而《水浒传》,它写了一百零八个来自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为了替天行道的同一目标,聚在了一起同谋大义。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有爱、有恨、有情、有谊,这就是作者施耐庵最成功的地方。

作为中学生的我,目前虽然还不大理解宋江等人的做法,但我并不否认《水浒传》的价值。它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所述之事虽只是一场农民起义,却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每个人物塑造得都栩栩如生,各不相同。同时,它揭示的社会问题尖锐深刻,让读者一目了然朝政腐败导致的最终结果。这些也许就是它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处于文学宝库的鼎峰,让后人瞻仰、学习与传承的原因吧。


同学点评


作者对四大名著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作者在文章中有理有据地表述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她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尤其是她在文中所说的在一定意义上“被梁山泊盯上了准没好事”。文章中主要写到了三个人,分别是宋江、卢俊义和吴用。作者对三个人的性格、能力、生平等方面了解深入。作者还对朝廷进行了分析。且结合了时代背景和历史来说明小说的走向是必然的。作者能够把四大名著中的描写进行对比让我佩服,尤其是她发现了吴用与周瑜曾有同样装束。

(初二2班 杨蕙萍)

● ● ●

文章主要写出作者对《水浒传》中三个重要人物与朝廷的评价与感受。

首先,作者能结合自己喜欢的书籍——同为四大名著的《红楼梦》进行对比,引入正题并收尾,前后呼应,可见她知识储备的丰富。其次,她善用批判的思维,全面、立体地对人物进行客观、详细地剖析,并抓住人物主要事件与性格特征。最后,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分析得出朝廷腐败的结论。

文章有作者主观想法的体现,足以说明她对此书的理解深刻。

(初二2班  张畅)

● ● ●

作者先是写自己对四大名著的理解,再将这四本书中自己最喜爱的《红楼梦》与《水浒传》进行对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

接下来,作者从《水浒传》众多人物中挑选了三个人物作为代表,对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与当时社会环境进行了结合,使人物特点更加鲜明。

最后,作者透过梁山泊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体会当时朝廷的状况,将《水浒传》一书理解得十分全面。结尾与开头呼应,对四大名著分别进行了理解,还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份,真正做到了将书读透,读明白。

(初二2班  雍睿嘉淇)

● ● ●

这篇文章作者对水浒传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朝廷进行了分析,也在分析的时候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文章开头先是对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感受,从而引出自己要分析水浒传中人物的目的,十分巧妙。中间三段是对宋江、吴用和卢俊义的分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把吴用和周瑜的装扮进行对比,令读者不禁又脑补了他们两个人物的形象。文章最后两段通过对书中朝廷的分析和自己的想法让读者感受到了书中朝廷的腐败,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情,十分精彩。

(初二2班  姜佳羽)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偷影子的人》读后感
  • 下一篇:读《红楼梦》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