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要有光》读书笔记

2025-11-05 08:51:01  本文已影响人 

《要有光》读书笔记

《要有光》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非虚构文学代表作家梁鸿近期的作品。通过作者走访城市、乡村、学校,聚焦受心理、精神、情绪控制的青少年,试图呈现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图景。

作者梁鸿,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之前读过她的《梁庄三部曲》,以河南的一个村庄--梁庄为写作对象,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及农民在社会变迁浪潮中的经历和暴露出的问题。

当时觉得她的创作视角挺独特,对比我读过的一些国外的关于社会话题的文章,我觉得她还是有所保留,不够深刻,也不够深入。

距离她的《梁庄三部曲》已经时隔5年了,新出的这本《要有光》近期出版,我想看看她的这份社会调查报告写得怎么样。

今天也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不可否认的一个社会现实是这样子的:大量的青少年经历着各种心理问题,一些孩子以不能常规的方式就学和生活,他们产生很重的心理疾病,有抑郁的,有精神分裂的,有对生活无欲无求的,有对生命存在产生迷茫的......

作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者,她也本应该发现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的。

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利用了三年时间,走访了一些大中小城市、县城和乡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采访处于病态中的青少年、父母、教师、医生以及心理咨询师,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经历。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很有冲击力,让我一遍又一遍回顾我陪儿子成长的道路,审视自己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

但读完后,我有一种感觉,是对作品的失望。

作品呈现的是一个个的案例,大段的讲述,有对话,有独白,完全就是一个采访底稿的呈现,没有升华的部分。

这是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我不知道它与社会调查有什么区别,从内容看,它是一份社会调查报告。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跟我的几次与网约车司机的对话记录也没有什么太本质或者文学意义上的差别,并且里面提到的一些案例,在我的记录里也有,比如:

1、上次邮轮结束后从深圳搭顺风车回广州的时候,司机跟我谈起过在深圳有这样几个聚集地,住着一些打日结工的00后,他们是一种躺平的生活态度,每天10块钱的住宿费(床位费),一个房间会住十几二十个人,挣到钱就躺在床上玩游戏,钱花完再出去找日结工打打,不考虑明天不考虑未来,更不会考虑结婚生小孩子。(本书中的“花臂少年”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2、有个网约车司机,跟老婆离婚,男方独自带三个女儿生活,女方不出任何的抚养费且不与任何孩子保持联系,上初中的大女儿重度抑郁且已失学在家,他一边挣钱养家一边还要顾及生病的大女儿,网约车也干不下去了。

3、一个住家保姆的女儿,上初中了,留在家乡,与母亲常年不生活在一起,沟通不畅,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个母亲一说起家事也是只注重房子和钱,对女儿的生活和教育没有任何的有效帮助。孩子本身也逆反迷茫得很。

4、另一个网约车司机,不到20就结了婚(这在有些农村是常见现象),有了一对龙凤胎后,离婚,,因为早年结婚生子离婚的问题,跟父母有矛盾,自己带两个孩子生活。他说他在该玩的年龄早早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人生,现在很是后悔,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没有逃脱做父亲的责任,两个孩子现在顺利读到高中。

上面这四个是我记录到的,在《要有光》中,作者其实连我这样描写的家庭背景介绍都很少,主要内容放在了对病症的描述、一些辅助机构的措施、家长的自救等等。

并且,她在本书中,强调了家长和家庭的的责任,这也是我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自我审视的原因,因为这里面过分强调了家长与孩子的无效沟通,家庭家长的不和谐不完整以及物质和精神的贫瘠造成的孩子的问题。

我所说的升华的部分,是要从这三年的走访调查中,从这些表象中,寻找出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试图找出解决的方案,这是一个社会学家应该做的事情。

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和根源的。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有失望的感觉,是对比了我之前读的美国的一本书《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读书笔记||《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Americans Reaching for Hope,这本书是从每个案例中,总结归纳了事件产生的规律和根源,结合美国近50年的经济发展、国际关系、法治体系等等方面,去寻找生活艰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还有一本类似题材的书,也挺好的读书笔记||《单身社会》)

这里面的数据和证据都是有真实的,并且有很强的说服力。

解决一个问题,不能只靠情怀,只靠爱,只靠“要有光”。

而我们这本《要有光》,太多情怀、悲悯的表述。没有给出一条学术性的社会发展对这个现象造成的影响的信息,也没有给出一份权威医疗卫生组织的分析报告,甚至也没有暴露一下这种社会现象除了对家庭对孩子本身有毁灭性打击外,对乡村建设,城镇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什么影响,既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总是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的吧,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总该提一些建设性的方案吧?

而不是像书中给出的那个方案“妈妈,你要继续学习”。

作为家长,我是被这句话打动过的。

但是一本书的价值,不是只打动一个家长,还是一个像我这样一个学习型的家长,一个善于思考的家长。

这也让我想来来刚刚听过的鲁豫与蒋胜男的的采访内容,这里面就提到了蒋胜男“看到他人真实的挣扎与困境,将其转为提案”。

这才是一种态度。

我也看了梁鸿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采访,说是这本书从初稿的40万字删减到现在的20万字,是有很多不舍的内容没有呈现出来的,从本书的最后两章的仓促也可以看得出来。或许,有不能呈现的原因吧。

这本书的内容中,我能够共情到的是第二部“京城”,讲述了海淀妈妈和海淀孩子们的困境,他们有自救的能力。

其他讲述县城乡镇的我共情不到,因为不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那个环境中的家庭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我们只能看到一道道撕开的伤口,一道道无法自愈的伤口,这些伤口会继续糜烂扩大的。

书中说,“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个生病的家”,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生病的家庭,往往有个生病的社会啊”。

孩子是最弱的承受者,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组织,也是最弱的承受者。

作者在本书的前言中说的“我想寻找到:在我们的文化内部(传统的和当代的),在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我们究竟是如何对待孩子,如何理解生命本身;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观念深层,到底隐藏了多少习焉不察的行为惯性,他们和我们对孩子的爱背道而驰并成为问题的源头”。

她还想找到:“在不断遭受创伤的过程中,孩子如何自救、家长如何自我反省,这中间的痛苦和彼此的不断接近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光亮,让生命的韧性充分展示出来”

所以,作者的核心表达是孩子如何自救,家长如何自我反省。

那么,我推荐这本书给那些有一定学习能力、愿意思考、孩子尚未出现任何问题的(或者已经在受到困扰的)在读学生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家长,从这本书的案例中,审视一下自己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和价值观世界观,学会怎么跟孩子有效沟通,怎么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理解孩子,保持“妈妈,你要继续学习”的态度,让孩子有个健康的成长轨迹。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德米安》赫尔曼·黑塞:在额上刻下该隐的记号
  • 下一篇:《纳瓦尔宝典》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