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匏瓜》读书笔记

2024-02-26 09:36:26  本文已影响人 

《匏瓜》读书笔记

刘勃

开始被大数据推送到这本书的时候,俩字儿就认识一个瓜,后续看到的推送消息书名都是“匏瓜”二字,散发着一股劣质书籍通过哗众取宠、不明所以的书名吸引读者的气息,于是把这本书打入了冷宫。直到看到含有副标题的推送,才有了兴趣进一步了解。

匏瓜,是一种葫芦,古人将成熟后的匏瓜从中间劈开作为水瓢使用。《史记》和《论语》都有记载关于“匏瓜徒悬”的典故,说有个叛臣召见孔子,孔子心动欲往,但他的弟子子路劝说有道德风险,孔子回怼曰“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系而不食就是被挂起来、中看不中吃。

孔子的言外之意就是,他想当可以吃的瓜,而不是被人观赏的瓜。这个小小的典故足以看出,孔子入仕之心非常强烈,他渴望自己能有所用,有所作为。说这话的时候,孔子已经五十岁了,是其自己所说“知天命”的年纪,什么天命?从政的日子,到了。

这本以“匏瓜”命名的书,就是一本梳理孔子人生经历、还原孔子真实形象的人物传记。书以精读《史记·孔子世家》为主脉络,比照《左传》、串联《论语》,详述了孔子的一生,也为碎片化的《论语》提供具体的语境。

比如:

前面提及”知天命“的那段话,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如今被确立为一种成功人生的标准,谁都喜欢往自己头上安,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这段话对谁都不好使,只对孔子自己好使。

孔子出生于没落贵族,在十几岁的时候才被大家族承认身份,有了像样的学习条件。贵族标榜礼乐,这时的孔子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恐慌,于是他学得很用心。除了礼乐射等专业技能学有所成,他还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把别人的小聪明组装成自己大智慧,如他自己所说“三人行,并有我师焉”,渐渐孔子以“知礼”而闻名。学习之余,孔子也有了工作,当过仓库管理员、牛羊放牧官之类的小官,有了固定的收入。这时他大概三十来岁。

此外,他开始教书。教书这事,未必是有计划的。孔子虽然作为教育的开创者,但如果不把他看成是天生的圣人,那么他未必想得那么长远。其实就是由于他的身世:在平民区长大,获得士人的贵族身份,实现了阶级跃升,也成为两个阶级之间联通的纽带。

平民对于贵族充满着好奇和效仿。穷亲戚可能经常拎些肉干上门请教,孔子都朴实解答。渐渐地,零碎的指导固定了时间,规范了内容,亲戚之外的平民也慕名而来,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学就这样诞生了。

孔子办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惊动了鲁国的三大贵族之一——孟孙氏,当时孟孙氏的当家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拜入孔子门下,这无疑是最给力的招生广告。有了更好的学生后,就利用学生的资源接触到更高级的学问......各种因素彼此促进的效果非常明显。这时期(也就是孔子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是孔子做学问的黄金时代。学问做得好,当然不糊涂了。

《论语》有云:“学而优则仕”,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一脉传承的入世思想。孔子的学生也大多如此,学习不长时间就去找工作去了,主要是给贵族充当家臣,所以《论语》中有:“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跟着我学了三年,还能忍住不去当官的,很难得了)

孔门学堂的就业率好得让人羡慕。这些人在工作实践中的成功,反过来又给孔子起到造势的作用,孔子的声望越发高涨起来。到了五十岁,学问、眼界、人脉到了一定的境界,孔子终于憋不住了,于是有了前面所说的“匏瓜徒悬”的故事。

“匏瓜徒悬”后不久,孔子正式出关了。从类似于市长的位置,火箭提拔到国家公检法系统一把手位置上,只用了一年多时间。提那么快,本来是想让孔子去背锅的,但孔子漂亮地解决了危机。但越往高层走,越能看清鲁国的不可救药,孔子最终决定离开鲁国。之后十多年,孔子带着门徒周游列国,经历波折艰辛和危难,外界的人事都看透了,自然什么话都听得进去了。

求官最热切的时候,孔子曾说,难道我是一只匏瓜么?现在他明白了,自己就是一只匏瓜。

再回鲁国,孔子已经68岁高龄,晚年的孔子活得恣意而高调。早些年带着一大帮弟子想创业,行事谨慎、顾虑较多,现在无所求了,声望摆着那,何必委屈自己。

所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并不是什么人生规划,只是孔子对自己漫长人生的事后追述。孔子活了73岁,在当时是非常高寿了。在他十岁以后历史进入春秋晚期,正是从周制社会到秦制社会的大变革,孔子正巧赶上了历史进程。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期间最幸福的,就是孔子生活的这一段,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里看,也算好的了。后世的中国,和平和自由几乎是只能二选一的难题。

而孔子生活的时代,不但比较和平,而且还算自由。正是这样温和的环境里,孔子才能从容品味时代的黑暗,追忆往昔的荣光。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孔子提出一个问题,很容易被后来的人反复讨论,孔子思考的方式,自然有很多人追随和质疑。不管你是赞同孔子还是反对孔子,都绕不过孔子,这样,孔子大宗师的地位才能确立。

这本书非常好读,作者在十分认真地把经典著作编成段子讲给读者听。但又能做到尊重原文,所言必有出处。气氛轻松又不瞎搞笑,是历史的味道。作者自己虽然谦虚地自称这本小书只是在无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点通俗化的处理,间或发表一点个人感想,这也是这本小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了。

读完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里面那些没头没尾的对话,被安排进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好地被吸收消化,更深刻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黑格尔曾经鄙视孔子的话,说孔子那里没有什么思辨的哲学,讲的都是些常识道德。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些道理今天看起来,大多数也并不过时,反观西方那些苦心经营出来的包罗万有的神学或哲学体系,却都已经过时,相比之下,世俗化、碎片化的常识道德,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PS:年前就看完的一本书,本来想等着把孔子及论语相关的几本书都看完后一并写一个合集,但是由于搬家前琐碎事情太多,最近的读书进度实在是缓慢,这本看完了的都快要忘记内容了,所以先出一个吧。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 下一篇:《大国大城》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