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见树又见林》有感
“时然而然,众人也。
己然而然,君子也。”
——王安石
这本社会学的书读起来不轻松但很有意思,其中许多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社会系统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正如书名一样,让我们能既见树木又见树林。里面有好些点很受启发,拎出两点来说说。
一、最小阻力路径
这个词很有意思,也解释了很多社会现象。书中的名词解释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参与者根据其在该系统的位置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形象,构成了特定情景中的最小阻力路径。
说大白话就是,我们往往无意识的做了大部分选择,这些选择看上去合乎逻辑,正常得就像不需要我们多加思考一样。每一个参与到社会系统中的个体,始终会受到比自身更大的因素影响,比如文化、价值观,这些因素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认知,进而影响我们做出判断和选择。
关于这点,读书会上村长提了两个问题:
1、我们置身于什么样的文化,是需要反思警惕的?
比如当今社会中用物质财富来衡量成功与幸福的拜物文化,做事一定要“有用”的功利主义,以结果论成败的结果导向,以及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等。在这片弥漫着这些空气的树林里,容易追求功利、着急速成……
而这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无所作为。正如书中传递的,我们有权决定“天平的哪边承受那固执的盎司”——既不高估自己,也不看轻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体,我们既是社会的创造者,也被社会塑造,我们可以通过警惕反思,离开最小阻力路径,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2、既然我们是有主体性、创造性的,那么置身于功利性的教育系统里,大部分教育者的最小路径是什么?学生、家长的最小路径又是什么?
这真是个非常贴合现实的问题,作为家长和学生的最小阻力路径,就是按这种“给定”的焦虑情绪里、在功利的教育体系中去卷,报班补课开展教育的军备竞赛……当然也可以选择跳出这条路径,带孩子去生活、阅读、运动,做更多刷题以外的、有意义的事。
想起在国博游览时,讲解老师说了一句无可奈何又意味深长的话,“博物馆是一座真真正正把各学科知识融汇在一起的真实学堂,为此他们设计了许多针对初中生的课程,而现状是,初中生们太忙了,都奔学习去了,没有时间来。”功利的教育体系里,哪怕有提供其他路径,但大家都愿意走阻力最小的这一条。
今年,我带着孩子我们两个人,请了长假走了一趟“跟着诗词去游学”和“跟着博物馆去游学”的旅程。
我们面对的阻力是来自学校的许可、课业的压力,诧异的眼光或批评的声音,以及需要不断回应的为什么。当然,还有来自内在的阻力——作为家长的身份,做了不随大流的选择,是否对孩子而言是负责任的,以及需要处理外界滚滚的洪流和内心想法之间的平衡。
克服以上阻力,我们也花了许多时间和办法,但意义大不相同。
我们可以不用在系统的节奏中赶趟似的循环,敢于花时间什么都不做的“躺平”,可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感受、思考。可以见到熟悉以外的多样性,脚踏实地的体验差异,看到每个不同的人、每种不同的文化,他们是怎么选择和生活的。
当我们离开了这条最小阻力路径,反而收获了更多,这些是以往我们一直希望孩子拥有的,却因身处洪流之中着急追赶没法看清、以及没有时间具身体验和思考的东西。
二、与我们有关,也与我们无关
“我们总是参与比自身更大的东西,我们被卷入了(即便是间接地)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既包括好的后果,也包括坏的后果。”
作者在书中用种族主义来举例,他作为一个白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种族主义相对作者而言的“无关”,是因为这并非由他创造,也不是他喜欢愿意的;而与他“有关“,是因为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他都可以获得白人的特权,甚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获得以牺牲其他种族为代价的特权。
与我们“有关”和“无关”,是为了弄清楚个人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改变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可能令人痛苦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些问题的关系。例如种族主义不是作者的错,他不需要为自己是个白人而内疚,但同时也没有理由认为种族主义和白人特权与他无关。
弄清楚问题落实到解决层面,作者强调,“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参与到这个世界中,作为个体怎么才能成为种族主义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我可以选择如何参与到这个世界中,这些选择有多重要,以及为什么重要。”
这让我想起上周共读的《焦虑的一代》这本书,我们一起讨论关于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这些游戏、短视频、社交媒体等APP的开发者们,绞尽脑汁霸占使用者的注意力,甚至陷入一场“逐底竞争”。让手机用户们成了被大数据操控的对象,成了被算法拿捏的提线木偶。
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做什么,尽管这一定会牺牲短期利益,甚至关乎生死存亡。同时也不意味着我们做不了什么。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声音微不足道,但在关于如何对待手机的问题上,我们是有自主选择权的,我们可以剥离开手机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吞噬,屏蔽掉它对真实生活和交往的侵占、排除开它对时间的攫取和效率的干扰。这的确很难,因为与之对抗的是手机算法背后的人性,但这值得去做。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更多的人,去共创这样的环境,以及自下而上的去改变这种现状,这更难,但这是正确的事。
正如在读书会中我们聊到的,虽然做正确的事不一定当下看得见效果,一定伴随着重重阻力,甚至要付出很多才能有所改善,但它最珍贵的价值,恰恰藏在“正确”这两个字本身。
最后,用这句话来结尾:
“人可以通过自己所做的选择来开创生活,这就是人的根本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