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过月亮河》读后感
当得知裘山山老师的长篇儿童小说《游过月亮河》入选中宣部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奖时,“精神文明” 四个字像缀在书页上的星子,亮得让人挪不开眼。我没半分犹豫,当即在网上订下这本书 —— 满心都是盼着早一天翻开,探探这裹着荣誉的文字里,究竟藏着怎样的深情与打动人心的篇章。
捧书在手,单是 “游过月亮河” 五个字,就像撒了把温柔的钩子,勾得人遐思翻涌。再细品封面:淡蓝铺就的暖底色上,男孩朝着弯月张开手臂,仿佛要扑进那片清辉里;旁边 “一个追梦男孩的寻爱之旅” 这句注解,更让 “爱” 的主题活了过来,像沾着晨露的野蔷薇,水灵灵地撞进心里。一连串问号忍不住冒出来:他为何要寻爱?是生命里缺了爱的温度吗?这场旅程里藏着怎样的故事?他最终能不能握住想要的温暖?读书的欲望,就这么被轻轻点燃,顺着心口一点点烧得旺起来。
循着这份期待往下读,书中的一切都像一溪澄澈的清流:独特的插图、跃动的爱的火花、细腻得能触到温度的语言、满是生活质感的细节描摹,静静淌在字里行间 —— 既润了眼,更暖了心,连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软情绪,都跟着一点点漫进了心里。
“好读书,读好书”,这是我揣了一辈子的念想。我的阅读启蒙,是小时候那本翻得卷了边的画本《鸡毛信》:海娃攥着信跑过山坡的模样,面对敌人时眼睛里的机灵与坚定,那些鲜活的英雄故事,像一颗发了芽的种子,悄悄在我心里扎了根,影响了我一辈子。后来我成了小学语文老师,一教就是几十年,课本里《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灯光》里的故事,我对着学生讲了一遍又一遍;课文里的插图更是我的 “教学法宝”—— 每次上课前,总让孩子们先盯着插图看,看雨来藏信的芦苇荡,看郝副营长举着的火柴光,再跟着文字一点点走进故事里。我领着他们学英雄、敬英雄,把那些闪光的精神养分,悄悄送进他们慢慢长大的时光里。
退休后,日子好像被按下了快进键,网络文字占满了碎片时间,孙辈们抱着平板痴迷于 “打打杀杀” 的游戏;连我这个嗜书如命的人,睡前捧书夜读的习惯,也慢慢变成了刷几条短视频、看几行碎片化推文。床头、书架上堆得像小山的书,蒙了薄尘,渐渐成了摆设。科技快了,生活忙了,我竟再难静下心来,把一本书完完整整地读完。
直到翻开《游过月亮河》,眼前像忽然闪过一道蓝光 —— 书中的插图就像一把镀了光的金钥匙,“芝麻开门” 似的,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图文世界。我像小时候读画本那样,凑着光一页页往下翻,如饥似渴地读着,不仅找回了久违的阅读乐趣,连当年站在讲台前教书育人的那份热乎劲儿,也跟着悄悄回来了。
我特意留意到,每个章节标题下都配着张小图:木盆、照相机、军帽、板凳、书包、木床、小树…… 它们像故事的引线,“噼噼啪啪” 燃着火花,把情节一步步往高潮里引。指尖沾着书页的潮气,“哗啦哗啦” 翻着,又发现每一章里还藏着幅生活写真般的主题插图,像电影里的精彩花絮,勾着人舍不得挪眼。这些插图和标题凑得近,和作者的思路贴得紧,仿佛给文字插上了翅膀,让故事飞得更远、更活,也让我读得更入迷。
《游过月亮河》是部以 “爱” 为魂的书,字里行间都裹着暖。主人公光伢子的原生家庭,本是满溢幸福的模样:妈妈是村里的小学老师,说话温温柔柔;爸爸是村干部,待人实诚热心。“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光伢子的童年,就是浸在父母的爱里长大的 —— 就算淘得浑身是泥,像条滚过田埂的小泥鳅,妈妈也只当是孩子的天性,从不会板着脸责备。
“你看看你,浑身上下,哪里还有一丁点儿干净的地方?” 阿妈叉着腰笑,语气里满是疼。光伢子却不怕,撩起衣服拍着圆滚滚的肚皮反问:“这里不是白白的吗?” 阿妈听罢,指尖轻轻刮了下他的肚皮,使劲儿亲了口那片白净,眼里的笑意都要溢出来了。不过两句对话,一个小动作,母爱的暖就揉满了纸页。被爱裹着的孩子,连眉眼间都是亮的;在阿妈眼里,光伢子的一切都是好的 ——“光伢子” 的名字、“一匹瓦” 的发型、“大奔儿” 的脑门,全是她疼他的理由。
这让我忍不住想起现在的家庭:孩子少了,生活条件好了,可孩子的玩具却离泥土、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后,家长刷着抖音,孩子捧着平板玩游戏,大人和孩子之间像隔了层透明的屏幕,明明坐得近,心却离得远。孩子没了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在田里追蝴蝶的时间,家长也少了陪孩子搭积木、讲睡前故事的耐心,既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忘了帮他们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这时我才猛然懂了:《游过月亮河》不只是本给孩子读的小说,更是一部藏着智慧的家教范本 —— 爱孩子却不溺爱,尊重孩子的天性,就像给小树苗浇水:既要守在旁边陪它晒太阳、抗风雨,也要适时扶一把、引一程,让它长得直、长得壮,这对孩子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就像光伢子的阿妈,总能从孩子的俏皮话里找到 “闪光的金子”。“天气出汗了!树上长树了!”—— 多灵动的拟人!孩子语言里的灵气与创造力,就在阿妈轻声细语的鼓励里,被好好护着、慢慢养着。奶奶走后,阿妈没有回避 “死亡”,而是温柔地跟他说 “奶奶变成星星,在天上看着你”;看到月亮河的美景,不忘提醒他 “表面温柔的河,底下可能藏着石头和漩涡”,教他 “水火无情,安全最大”;还有那些 “要珍爱生命”“遇到困难别缩头” 的叮嘱…… 这些话像一颗颗小石子,不仅给光伢子的人生铺了坚实的底,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温柔的伏笔。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光伢子从幸福的云端,拽进了灾难的深渊。雨下得没完没了,像老天爷的眼泪断了线,月亮河涨破了堤,浑浊的洪水卷着泥沙、杂物冲进村子 —— 阿爸为了救被困的村民,跳进洪水就没再回来;阿妈把光伢子放进木盆,推到窗口,自己却被洪水吞没;连一位素不相识的解放军战士,也为了救他,永远留在了月亮河边……
灾难来得快,可温暖也来得急:政府第一时间派了救援队,解放军、志愿者、乡亲们像 “天兵天将” 似的从四面八方赶来,伸来一双双援手 —— 他们扛着沙袋堵缺口,划着小船救村民,递上热乎的粥和干净的衣服,像拨开乌云的阳光,一点点把灾区的阴霾赶跑。“灾难无情,人有情”,读着这救赎的过程,我的眼眶湿了一次又一次,手里的书都沾了点潮气。
这些震撼的场面,让我不由自主想起最近美国加州的大火:火势借着风势蔓延,烧红了半边天,可各级政府却像 “铁路警察 —— 各管一段”,灭火器里没 “水”,甚至不让用海水灭火,最后竟要放出监狱里的犯人去救火,还不给足够的保护…… 在 “资本至上” 的逻辑里,这场救火显得荒唐又冰冷,让人心寒。
再看《游过月亮河》里的救援,却是另一番滚烫的模样:政府、解放军、乡亲、记者,拧成了一股绳,成了命运与共的一家人。阿妈留下的木盆是光伢子的 “保护伞”,可解放军 “红一连” 才是他的 “生命之舟”;那些伸来的援手、送来的温暖,就是灾难里的 “诺亚方舟”。没了阿妈的光伢子,没变成 “没人疼的草”;牺牲的英雄父亲,也没留下 “孤单的老父亲”—— 政府像 “月老” 似的牵线,让失去双亲的光伢子,和失去儿子的郑连根组成了新家:光伢子有了新的依靠,老人有了孩子承欢膝下,连活泼的小狗弯弯,都成了家里的 “开心果”。
缘分让他们遇见,爱把他们连在一起,奏响了一曲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的歌。这样的温暖,这样的呵护,既有人情味,又顺理成章,读着心里满是踏实。字里行间藏着的,正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至上” 的初心。这份跨越血缘的大爱,是中华文明的阳光,是超越亲情的温暖,更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传承,读得人心里暖暖的。
元代乔梦符说作文要 “凤头、猪肚、豹尾”,开头要像凤头般漂亮抓人 ——《游过月亮河》的开篇,就把这 “凤头” 的美写绝了:“他在月亮河里游泳,像条小鱼般,一会儿下潜,一会儿上浮。” 这是光伢子的梦,既和书名 “游过月亮河” 紧紧呼应,又用倒叙的方式轻轻推开了故事的门。
作为教了几十年语文的人,我一眼就觉得:这才是好作品该有的开头,像一颗裹着糖衣的甜果,让人想立刻咬下去,尝尝里面的滋味。
书中的外貌描写,更是准得让人叫绝。“光伢子可不是光头。他有头发,而且很多很黑。阿妈为他剪了个帅帅的发型:两边剃光,中间的黑发像瓦片一样盖下来,一直盖到眉毛上,俗称‘一匹瓦’。” 再看写直子的段落:“老话常说,男孩子‘七嫌八不爱,九臭十难闻’。十岁的直子正是最淘气的时候,每天放学回来满头大汗,鼻涕横流,膝盖上总是伤痕累累。”
读着这两段,两个浑身是劲、带着孩子气的小男孩仿佛就站在眼前 —— 就算混在一群孩子里,凭着 “一匹瓦” 的发型、膝盖上的伤疤,也能一眼认出他们,好像能听见他们跑过田埂时的笑声。
这两幅 “画像”,一幅刻着光伢子有阿妈陪伴的幸福时光,一幅藏着郑连根对儿子直子的思念。那时的他们,有家庭的暖,有父母的疼,无忧无虑,天真得像刚晒过太阳的棉花糖,软乎乎的,完全符合当时的生活环境与人物性格。读者能透过这些外貌描写,摸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些文字也和故事情节紧紧连在一起,既让人看到天灾的残酷,也让人懂了 “人有悲欢离合” 的人生常态 —— 生活从不会一帆风顺,有甜,也有苦;有笑,也有泪。
和灾后的境遇比起来,更让人珍惜平凡日子里的幸福,也多了份对生活的思考,读起来更有滋味。
书中动词的运用,更是堪称 “神来之笔”。“大雨一直在下,从白天开始就哗哗啦啦下个没完没了,好像天上‘开’了个口子,有条大河在往地上倾泻它所有的水,整个村子都‘泡’在水里……” 就这 “开” 和 “泡” 两个字,像把暴雨倾盆、村子被淹的紧迫场面,直接砸到了眼前,让人心里跟着揪紧。
再看写洪水的段落:“可是一个大浪打过来,把他一下子‘闷’进了水里。” 读到 “闷” 字,我竟也跟着屏住了呼吸,好像能感受到光伢子在水里的窒息与害怕,心都跟着悬起来;“光伢子全身是汗,‘一匹瓦’‘粘’在额头上”—— 一个 “粘” 字,又把刚从洪水里救出来、浑身湿透的光伢子画了出来,可怜又让人疼,仿佛能摸到他额头上湿漉漉的头发。
这些动词让场景 “活” 了起来,让读者像站在现场一样,亲眼看着灾难发生、看着光伢子挣扎。情感也跟着文字大起大落,达到 “物我两忘” 的境地 —— 明明知道这是小说,有虚构的成分,可还是忍不住跟着光伢子笑、跟着他难过。
我深知: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算借助高科技 AI,也克隆不出这般生动逼真的细节,更写不出这份真切的现实感与感染力。
戴维・帕卡德曾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游过月亮河》的故事之所以细得让人挑不出错,读得让人心里软,正是因为对细节的极致打磨。
首先,作者用细节搭起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让情绪像溪水一样自然流淌。比如灾前,阿妈用木盆给光伢子洗澡的场景:光伢子在盆里扑腾着玩水,阿妈拿着布巾轻轻擦他的背,嘴里还念叨着 “慢点儿,别溅一身水”—— 外貌、语言、动作混在一起,满是幸福的味道;可洪水来临时,阿妈把光伢子放进木盆,死死按住盆沿,声音带着哭腔却很坚定:“别怕,跟着木盆走!”—— 紧急的情况、生离死别的瞬间,把母爱的伟大推到了极致,情绪也从甜一下子转到苦,冲击力十足,读得人鼻子发酸。
还有光伢子得知救他的解放军战士安葬之地后,特意走了很远的路去探望,蹲在墓碑前,把自己最珍视的煮鸡蛋、水果糖埋在旁边,还小声说 “叔叔,谢谢你”—— 小小的他,用最朴素、最隆重的方式纪念恩人,这细节里既藏着对恩人的感念,也透着他走出悲伤、直面现实的决心与勇气,让人心里暖暖的。
其次,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与行为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郑连根在儿子直子墓碑前的心灵独白:“直子,你倒是告诉我,我该不该收养那孩子?他们想让他代替你,他怎么可能代替你呢?你是因为他才丢命的,我怕看到他会更难过……” 面对收养光伢子这件事,他最初的犹豫与抗拒,是人之常情,没有刻意拔高,读来真实可感,让人理解他的痛。
而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细节,又让这份抗拒渐渐消融——郑连根会悄悄给光伢子补破了的衣服,光伢子会早起给郑连根烧热水;郑连根看到光伢子画的 “全家福”,眼眶红了,轻轻摸了摸他的头 ——这些小细节像一颗颗小石子,慢慢铺就了两人的情感之路,郑连根最终接纳光伢子的转变,在细节中慢慢铺展,故事在曲折中推进,人物形象也愈发丰满立体,让人觉得亲切。
再者,细节让故事情境更显真实。比如郑连根偷偷哭泣的片段:“他蹲在直子的房间里,摸着儿子没带走的玩具车,肩膀一抽一抽的,不敢出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军人内心深处的脆弱与思念,不是刻意煽情,却让人忍不住心疼;光伢子最初对木盆的依赖——睡觉时紧紧抓着木盆边,睡醒后第一反应就是伸手摸木盆,要是摸不到,就会慌得哭起来 ——些细节将失去双亲的孩子的落寞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灾难留下的心理创伤让人心疼落泪。
可紧接着,光伢子与小狗弯弯争床、好几次被挤下床,气得鼓着腮帮子跟弯弯 “吵架” 的细节,又让人忍不住失笑。这些细节接地气、贴现实,既带着幽默风趣,又充满感染力,让人物形象更鲜明,也让作品的情感深度与阅读吸引力大大提升。
最妙的是结尾——“光伢子在梦里笑出声来!” 短短一句话,像扎紧了 “故事的口袋”,堪称名副其实的“豹尾”,“包袱”甩得恰到好处。
这句富有戏剧张力的话,既呼应了开头光伢子 “在月亮河游泳” 的梦境,又深刻回扣了“爱与救赎”的主题—— 经历了灾难与离别,光伢子终于在新的家庭里找回了幸福,连梦里都是甜的。合上书时,我忍不住由衷赞叹:“《游过月亮河》真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轻轻合上书本,微微闭目,瞬时只觉一溪温软的清流,顺着书页漫进心里,漫过那些被快节奏生活磨得发涩的角落 —— 这份感动、这份温暖、这份满足,是《游过月亮河》赠予我的,最珍贵的阅读礼物,也是我许久未曾有过的、踏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