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读后感•童年
童年是座回不去的城
读孟非先生《随遇而安》中童年篇章,颇有感慨。
人至中年,回望儿时,竟如隔雾看花,朦胧中带着几分不真切的暖意。
孟非忆其幼时,捉蟋蟀、掏鸟窝、与伙伴嬉戏于市井之间,虽物质匮乏,却乐趣横生。
这般情景,何尝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忆及童年趣事,也曾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记忆中的野趣
童年之于人,犹如故乡之于游子,总带着一层理想化的光晕。
我们怀念的,或许不是真实的过去,而是被时光打磨得光滑的记忆碎片。
孟非所言“随遇而安”,在童年时最为自然——孩子从不纠结于处境好坏,只专注于眼前的嬉戏与发现。
如今的孩童,困于方寸屏幕之间,虽知天下事,却少了几分野趣。
他们认得千百种卡通人物,却叫不出窗外树木的名字;他们精通电子游戏,却不曾体会过雨后挖蚯蚓的惊喜。
《诗经》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古人尚且知趣而乐,今人反倒失了这份能力。
每代人的童年印记
然每一代人都有其幸与不幸。
我们的童年记忆,或许在祖辈眼中也不过是“变了味”的版本。
重要的是如孟非所言,保持那份“随遇而安”的心态——不为境遇所困,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生活的趣味。
木心先生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童年之所以美好,大抵因为那时的时光最是漫长,足够我们将每一个细节都刻入记忆深处。
永葆童心
今人回望童年,犹如隔岸观火,只见其暖,不觉其灼。
其实当时也有许多不如意,只是都被时光柔化了。
真正值得学习的,是孩子那份随时沉浸在当下的能力——不为昨日懊悔,不为明天焦虑,只是认真地玩,认真地好奇,认真地活着。
童年终将逝去,但童心可以不泯。
若能常怀儿时的好奇与随遇而安,纵使白发苍苍,心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