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2025-09-06 08:37:36  本文已影响人 

向内看见,向外生长——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童话式的叙事包裹着深刻的心理疗愈内核,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引导下,一步步剥开自我认知的迷雾。重读书中蛤蟆与苍鹭的前两次咨询,那些藏在对话里的成长启示,恰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触碰的课题。

一、第一次面谈:唯有自我掌舵,方能抵达彼岸

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收获的核心信念,足以击穿许多人成长中的认知误区——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我们总习惯将事情的成败归因于外界:期待他人的帮助、依赖环境的便利,甚至在科技发达的当下,像依赖AI改句子一样,把自我表达的主动权交出去。AI或许能优化语言的流畅度,却永远无法复刻我们内心深处独有的情感褶皱与思想温度——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欢喜、遗憾、纠结,唯有自己能精准捕捉。

这并非否定外界的价值,而是要清醒认知“助力”与“主导”的边界。就像蛤蟆后来的疗愈之路,苍鹭的提问是灯塔,却无法替他走哪怕一步;河鼠、鼹鼠的陪伴是温暖,却不能替他直面内心的荒芜。生活中的许多事亦是如此:学业的突破、职场的成长、情绪的梳理,外界的支持能减少阻碍,却无法替代我们亲身体验的过程——唯有自己动手、用心感受,那些经历才会真正沉淀为属于自己的收获,成为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

二、第二次面谈:直面真实感受,是疗愈的开始

第二次坐在咨询室里,蛤蟆与苍鹭之间的沉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习惯用“挺好的”“没问题”这类客套话包裹真实情绪。蛤蟆说“挺好的”,并非源于内心的坦然,而是童年习得的“标准答案”——就像我们长大后,在人情世故中习惯满足他人期待,却渐渐忘了问自己“我真正的感觉是什么”。

苍鹭没有放过这份敷衍,他用“情绪温度计”的比喻,将抽象的感受具象化:10分是愉悦,5分是平淡,1分则是糟糕到萌生自杀念头。当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之间做下记号时,他第一次直面了自己压抑已久的抑郁——那是“三个月前一切都暗淡,找不到出路”的绝望,也是“鼹鼠来访后虽仍抑郁,却不再有糟糕念头”的微光。这份直面的勇气,恰恰来自被“看见”的力量:当苍鹭认真追问“你真实的感觉是什么”,当压抑的情绪被准确命名,蛤蟆心中的重负竟悄然卸下。

这让我想起曾在综艺中看到张新成的分享:“我们常常问别人‘需要什么帮助’,却忘了问自己‘想要什么’。”小时候的我们很清晰:想要玩具、想要出游、想要零食;可长大后,在妥协与迁就中,我们把“自我需求”调成了静音模式。贾平凹在《愿人生从容》中写“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淡定从容”,这份从容的前提,从来不是忽略自我,而是敢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就像蛤蟆终于说出“我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时,疗愈的种子已然破土。

三、自我怀疑的困局:优秀本无标尺,接纳即是答案

当蛤蟆哭着说“我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不像河鼠和鼹鼠,他们受人尊敬,而我像个笑话”时,他陷入的是多数人都会面临的“比较陷阱”。我们总在拿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别人的事业成功、别人的人际关系和谐,都成了否定自己的理由,却忘了“优秀”本就没有统一标尺——河鼠的务实、鼹鼠的温暖、蛤蟆的善良,本就是不同的生命底色,无需用同一把尺子丈量。

《红楼梦》中那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衣裳”,道尽了为外界标准而活的虚妄;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的哲思,也在提醒我们:, 蛤蟆后来的转变也印证了这一点:当他不再纠结“干成过什么事”,而是开始关注“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那份自我怀疑的阴霾才真正散去。

做自己人生的“咨询师”

蛤蟆与苍鹭的前两次咨询,本质上是一场“向内看见”的启蒙:从明白“自我主导”的重要性,到学会“直面真实感受”,再到挣脱“比较陷阱”的束缚,每一步都是对“如何爱自己”的解答。

生活中没有永远的“苍鹭”,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咨询师”:遇事时记得“外界是助力,自我是核心”,情绪低落时敢说“我现在很难过”,自我怀疑时告诉自己“我本就有存在的价值”。毕竟,人生这场旅程,唯有向内看见真实的自己,才能向外生长出从容的力量。

从情绪深渊到自我觉察

蛤蟆与苍鹭的第二次咨询,像是一场缓慢剥开情绪茧房的过程。那些藏在“我挺好的”表象下的委屈、愤怒与自我否定,那些被朋友的指责、獾的严苛唤醒的童年创伤,最终在苍鹭的引导下,指向了一个关键的心理命题——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情绪,又如何在他人的评价中守住自我。

一、咨询室里的情绪暴露: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藏着最深的伤

第二次坐在咨询室,蛤蟆终于卸下了“挺好的”这层伪装。当苍鹭追问“是什么让你不快乐”时,他断断续续讲出了自己的遭遇:从监狱逃出后扮成洗衣妇逃亡,被人扔进河里、抢马卖钱、冲动抢车;回到河岸后,河鼠没听他诉说历险,反而指责他“变成了十足的混蛋”;更让他崩溃的是,蛤蟆庄园被黄鼠狼霸占,他拼尽全力却狼狈不堪,可身边人的反应不是安慰,而是新一轮的否定——河鼠骂他“讨人嫌”,獾用“你父亲要是活着会怎么说你”戳他的痛处,连试图倾听的鼹鼠,也没来得及接住他情绪的重量。

“他们明明知道我刚从鬼门关回来,却只看到我的狼狈。”蛤蟆的哭诉,道尽了无数人在情绪低谷时的孤独:我们渴望被看见“我有多难”,得到的却是“你有多糟”的评判。就像生活中,我们加班到深夜却被指责“效率太低”,失恋后难过却被说“太矫情”,努力后失败却被嘲笑“眼高手低”——这些轻飘飘的指责,像针一样扎进早已脆弱的心里,让我们从“我遇到了困难”,慢慢变成“我就是个没用的人”。

蛤蟆的眼泪,其实是情绪的自救。当他把“被河鼠训、被獾羞辱、被所有人否定”的委屈说出来时,那些压抑在心里的负面情绪,终于有了出口。苍鹭没有打断,只是默默递上纸巾——这份“允许情绪流动”的包容,恰恰是疗愈的第一步:承认自己的委屈不是“玻璃心”,接纳自己的难过不是“软弱”,才能真正开始与自己和解。

二、“儿童自我状态”:我们为何总在他人的情绪里妥协?

当蛤蟆说“被獾指责时,我感觉自己像个孩子,就像小时候被父亲狠狠责骂一样”时,苍鹭引入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儿童自我状态。它不是指“幼稚”,而是指我们在某些情境下,会不自觉地重现童年时的行为模式与感受:就像小时候为了避免父亲的愤怒,蛤蟆会主动认错、讨好;长大后,面对河鼠的指责、獾的严苛,他依然会下意识地妥协——“我承认自己是个混蛋”“我保证会改正”,哪怕心里满是委屈,也不敢反驳。

这种“讨好型妥协”,藏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害怕朋友生气,明明不想帮忙却答应下来;担心同事不满,明明没错却先道歉;甚至面对家人的期待,明明不喜欢却强迫自己迎合——我们习惯了在他人的情绪里“委屈自己”,因为童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顺从,才能得到认可;只有讨好,才不会被抛弃。”

但苍鹭的提问点醒了蛤蟆,也点醒了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你在为谁而活?”蛤蟆为了让河鼠、獾不再生气,活成了他们期待的“听话的人”;而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了让别人满意,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却忘了,真正的认可,从来不是来自“讨好”,而是来自“真实”——你可以不完美,可以有脾气,可以拒绝别人,但你不必为了他人的情绪,弄丢自己的感受。

三、自我决定:从“依赖他人”到“为自己负责”

咨询接近尾声时,蛤蟆问苍鹭“我要不要稍微走动一下”,苍鹭却反问:“你自己想要做什么?你要为自己做决定。”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蛤蟆习惯“依赖他人”的认知里——他从小到大,习惯了听父亲的安排、听朋友的建议,甚至连“走不走”这样的小事,都要先问别人的意见;而我们中的很多人,也常常把“我该怎么办”挂在嘴边,习惯了让别人替自己做选择,却忘了:人生是自己的,哪怕是小事,也该由自己决定。

就像蛤蟆后来意识到的:“我一直以为,别人的评价能定义我是谁,可其实,我是什么样的人,该由我自己说了算。”河鼠说他“混蛋”,不代表他真的糟糕;獾说他“让父亲失望”,不代表他真的不孝——别人的评价只是“他们的看法”,不是“你的真相”。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獾式指责”“河鼠式否定”,但真正能定义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的话,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你可以允许自己难过,但不要一直沉浸在难过里;你可以接受别人的建议,但不要把建议当成“必须遵守的命令”;你可以在意别人的感受,但不要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才是真正的“长大”。

四、疗愈的真相:慢慢来,才是最快的路

蛤蟆的第二次咨询,没有得到“如何变快乐的答案”,却收获了更重要的东西:他敢说出自己的委屈了,敢承认自己的脆弱了,也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什么”。这让我想起书中的一句话:“疗愈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役,而是一场‘看见自己’的旅程。”

我们常常期待“立刻变好”,却忘了情绪的疗愈需要时间:就像蛤蟆需要一次次回忆创伤,才能慢慢放下;我们也需要一次次直面自己的感受,才能慢慢找回自我。也许过程会有反复,也许会偶尔退缩,但只要你愿意“看见”自己的情绪,愿意“为自己做决定”,就已经走在疗愈的路上了。

就像苍鹭对蛤蟆说的:“你不需要急着改变,你只需要先看见自己。”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不必强迫自己“马上坚强”,不必要求自己“从不难过”,只要你愿意停下来,听听自己的心跳,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怎么样”,就已经在靠近“更好的自己”了——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变成完美的人”,而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却依然愿意为自己努力”。

被看见与自我溯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5章解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与苍鹭的第三次咨询,最动人的共鸣藏在两个核心命题里:一是“全身心的关注”如何成为疗愈的起点,二是“儿童自我状态”如何烙印着我们一生的行为密码。那些散落在对话里的童年印记、情感本质与生存策略,不仅解释了蛤蟆的抑郁,更照见了我们每个人成长中的困惑。

一、全身心关注:治愈孤独的“心灵氧气”

蛤蟆坐在熟悉的咨询椅上,最触动他的不是苍鹭的专业话术,而是“整整一个小时里,苍鹭完全聚焦在他身上,其余一概不关心”。这是蛤蟆这辈子从未得到过的对待——没有敷衍的倾听,没有分心的打断,没有以“为你好”为名的评判,只有纯粹的“被看见”。

这种“被关注”的稀缺性,恰是很多人成长中的共同缺憾。就像我曾在电影《这么多年》里看到的陈见夏:从小在母亲的打压中长大,被视作“多余的孩子”,青春期到城市求学后,又因出身差异遭遇隐性的心灵暴力,父母从未真正倾听过她的委屈。直到李然出现,用专注的关心填补了她内心的空洞,她才第一次感受到“被在乎”的力量。蛤蟆与陈见夏的经历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人对“被关注”的渴望,如同对氧气的需求——它不是奢侈品,而是构建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基石。

我们常常忽略“专注”的重量:父母为孩子准备一顿饭的用心,朋友放下手机听你倾诉的耐心,咨询师全程聚焦的眼神……这些看似微小的“全身心关注”,实则是在告诉对方“你很重要”。就像蛤蟆后来意识到的,“我从未这样被人在乎过,也从未这样在乎过自己”——当一个人真正被看见时,他才会开始看见自己。

二、儿童自我状态:藏在成年行为里的童年印记

苍鹭在这一次咨询中,将“儿童自我状态”的内核清晰剖开:它不是“幼稚”,而是由童年残留的情感与行为模式搭建而成,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自动反应。就像蛤蟆被獾指责时,会下意识地妥协、道歉,如同小时候面对父亲的严厉批评时的模样——成年后的他,不过是在重复童年的行为逻辑。

苍鹭用“红黄蓝三原色”比喻儿童的基本情感,恰是最贴切的注解:刚出生时,我们的情感只有最纯粹的几种,如同画布上未混合的原色;随着成长,这些基本情感逐渐演化成复杂的“色调”,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书中苍鹭在白板上写下的“儿童基本情感”——快乐与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正是人性的“三原色”:

- 快乐与深情是本能的温暖:就像蛤蟆的小侄子侄女,见到他时会扑过来拥抱,不掺任何功利的热情,是童年最本真的生命力;

- 愤怒是边界的呐喊:孩子打架时的哭闹,不是“不懂事”,而是在表达“我不喜欢这样”,是对自我边界的最初捍卫;

- 悲伤是失去的回响:小狗去世时孩子的泪流满面,是对“失去”最直接的感知,也是学会接纳遗憾的起点;

- 恐惧是生存的预警:孩子被巨响吓到的颤抖,是对危险的本能反应,这种预警机制会伴随一生,保护我们远离伤害。

这些基本情感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只是童年给我们的“情感种子”。成年后我们的每一次情绪波动——比如被否定时的委屈(悲伤)、被侵犯时的生气(愤怒)、被期待时的不安(恐惧),其实都是这些“种子”在不同场景下的发芽。

三、父母的影响:儿童生存策略的雏形

“父母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孩子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蛤蟆的这句话,道破了童年对人格的塑造力——父母的反应,是孩子学习“如何生存”的第一本教材。

婴儿无法用逻辑思考,只能从父母的反馈中学习应对世界的方式:如果哭闹时能得到母亲的安抚,孩子会学会“表达需求是安全的”;如果父亲总无视哭闹,孩子会学会“沉默才能避免被指责”;如果父母对愤怒的反应是严厉批评,孩子会学会“压抑愤怒才不会被讨厌”。这些从童年习得的“生存策略”,会成为我们成年后的行为惯性:

- 习惯讨好他人的人,可能童年时只有“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 害怕冲突的人,可能童年时见过父母因愤怒而爆发的争吵,留下了恐惧的印记;

- 总自我否定的人,可能童年时很少得到肯定,潜意识里觉得“我不够好”。

就像苍鹭用“小星球故事”比喻的:孩子就像住在星球上的小人,父母是比他高大一倍的存在,他无法逃离,只能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这些调整,就是“自我”的雏形。我们长大后看似自主的选择,其实很多时候都带着童年的“惯性”:比如蛤蟆明明委屈,却还是对河鼠、獾道歉,不过是在重复童年“讨好父亲”的生存策略。

四、疗愈的真相:理解童年,就是理解自己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苍鹭的这句话,是整个咨询的核心。蛤蟆之所以能慢慢走出抑郁,不是因为苍鹭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因为他开始追溯:自己的委屈来自哪里?为什么总习惯妥协?那些“我不够好”的想法,是不是童年时父亲批评的回音?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的“心灵溯源”:当你被情绪困住时,不妨问问自己“这种感觉,小时候有没有过?”——可能是被老师批评时的羞愧,可能是被朋友冷落时的孤独,可能是努力后仍被否定的沮丧。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情绪,其实都藏着童年的伏笔。

理解童年不是为了“责怪父母”,而是为了放过自己:我们不必再用童年的“生存策略”应对成年的世界,不必再用父母的评价定义自己的价值。就像蛤蟆后来意识到的,“我可以选择不做‘讨好别人的孩子’,我可以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想法”——当我们看清童年的印记,才能真正打破“自动反应”的枷锁,活出更自由的自己。

结语

蛤蟆与苍鹭的第三次咨询,更像一场“心灵考古”:从“被关注”的渴望,到“儿童自我状态”的情感本质,再到父母塑造的生存策略,每一步都是在挖掘“我为什么是我”的答案。疗愈从来不是“删除过去”,而是“理解过去”——理解那些未被关注的委屈,接纳那些不被定义的情感,放下那些童年的生存惯性,才能真正与自己和解,长出面对世界的底气。

追溯童年:解锁自我状态的密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5章的咨询,像是一场“自我状态的拆解实验”。苍鹭用图形、寓言与引导,带蛤蟆看清了“儿童自我状态”的完整轮廓,而蛤蟆对“作业”的抵抗、对童年回忆的回避,恰恰暴露了成年行为背后深藏的童年印记。这一章的对话,不仅解答了“我们为何会成为现在的自己”,更给出了“如何理解自己”的具体路径。

一、自我状态的图形密码:自然与适应的双重面向

苍鹭在白纸板上画的那个圆,是理解“儿童自我状态”最直观的工具——圆被横线分为两半,上半部分是“自然型儿童”,下半部分是“适应性儿童”(原文中“自然型凹凸”为表述误差,准确应为“自然型儿童”)。这个图形背后,藏着人性最本质的两种状态:

- 自然型儿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本真。就像刚出生的婴儿,饿了会哭、开心会笑,愤怒时会挥舞小手,悲伤时会蜷缩身体,所有情绪都不掺伪装,是人性最原始的“情感底色”。蛤蟆的小侄子侄女见到他时的热情拥抱、因小狗去世而泪流满面,都是自然型儿童的鲜活体现——他们无需刻意讨好,只需遵从内心的感受。

- 适应性儿童:是我们为了生存,对父母与环境做出的调整。就像苍鹭说的“从呱呱落地起,父母比我们强大得多,我们无处可逃,只能适应他们的喜怒无常”。小时候,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我们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愤怒(明明委屈却不敢反驳)、隐藏自己的悲伤(怕父母觉得“你真娇气”);长大后,这种“适应”就成了自动反应——蛤蟆被獾指责时下意识道歉,被河鼠批评时不敢辩解,本质上都是“适应性儿童”在主导行为。

这两种状态没有“好坏”之分:自然型儿童让我们保留人性的温度,适应性儿童让我们学会在世界上生存。但很多人的痛苦,恰恰源于“适应性儿童”过度压制了“自然型儿童”——我们习惯了讨好、妥协、隐藏情绪,却忘了自己原本也可以“肆无忌惮地开心”“理直气壮地愤怒”。

二、“作业”引发的抵抗:被触发的童年恐惧

当苍鹭提出“给你留些作业”时,蛤蟆的反应堪称“条件反射式抗拒”:“别留作业,我一向讨厌预习”“我还有很多活儿要干,可能没法做”,语气里满是焦虑,甚至不敢直视苍鹭的眼睛。这种抗拒,并非针对“作业”本身,而是“作业”这个词触发了他童年的恐惧记忆——“上学时晚上努力学拉丁文、背诗歌,害怕第二天答错挨罚”。

这是一个极具共鸣的细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被触发的童年开关”。可能是“牙医”这个词让你瞬间想起拔牙的疼痛,可能是“快点”这个指令让你想起父母催促的焦虑,也可能是“你怎么这么笨”这句话让你想起童年的自我否定。这些开关一旦被触碰,成年的我们会瞬间退回“儿童状态”,被当年的恐惧、委屈、不安裹挟。

蛤蟆的抗拒,恰恰是自我觉察的开始。当苍鹭问“我说要布置作业时,你处于什么状态”,蛤蟆立刻回答“恐惧、焦虑”——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抗拒不是“合理借口”,而是童年情绪的重现。而苍鹭的智慧在于,他没有强迫蛤蟆接受“作业”,而是将其换成“请你回忆童年,想想最初的记忆”——这种语言的调整,本质上是尊重“适应性儿童”的恐惧,同时引导“自然型儿童”慢慢苏醒。

三、语言的微妙力量:如何避免触发“儿童状态”

苍鹭将“作业”改为“做一些事情”的细节,藏着沟通的深层逻辑: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绪的触发器。就像父母对孩子说“你必须做完作业”,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抵抗(就像蛤蟆的反应);但如果说“我们一起挑战一下这几道题,好不好”,反而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前者带着“命令与压迫”,后者带着“尊重与邀请”。

这种语言的差异,本质上是对“自我状态”的尊重。当我们用“必须”“应该”“你怎么又……”这类词语时,其实是在激活对方的“适应性儿童”,让对方下意识进入“防御状态”;而用“我建议”“你可以试试”“我很好奇”这类词语时,是在唤醒对方的“成人状态”,让对方有机会自主思考。

蛤蟆后来对“回忆童年”的接受,也印证了这种沟通的有效性。苍鹭没有说“你必须回忆童年”,而是说“我们看看能不能在咨询中悟出一些什么”——没有压迫感,只有共同探索的邀请。这也提醒我们:在与他人沟通时,多留意语言背后的情绪传递,避免用“童年阴影式”的语言触发对方的防御,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交流。

第5章核心观点:理解童年,是自我疗愈的起点

梳理第5章的对话,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成长启示,构成了理解自我的关键线索:

1. 专注倾听是建立信任的基石:苍鹭对蛤蟆“全身心的关注”,让蛤蟆敢于暴露脆弱——当一个人感到被看见、被尊重时,才会愿意打开内心。这不仅是咨询的秘诀,也是所有亲密关系的核心。

2. 儿童自我状态分“自然”与“适应”:自然型儿童是情感本真,适应性儿童是生存策略。我们既要接纳自己的“适应”,也要守护自己的“自然”,避免因过度讨好而丢失自我。

3. “知行合一”是理论的终极意义:苍鹭强调“能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理解“儿童自我状态”不是为了空谈心理学概念,而是要在生活中觉察自己的行为——比如意识到“我现在的抗拒是童年恐惧”,就是实践的第一步。

4. 儿童基本情感是人性的“底色”:快乐与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四种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原色”,成年后的复杂情绪都是它们的混合。接纳这些情感,就是接纳完整的自己。

5. 父母的影响塑造“生存策略”:父母的反应是孩子学习应对世界的第一教材,我们成年后的很多行为惯性(如讨好、回避),都源于童年对父母的“适应”。理解这一点,不是责怪父母,而是理解自己行为的源头。

6. 拒绝是自我边界的建立:蛤蟆敢于对“作业”说“不”,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拒绝不是“不懂事”,而是明确自己的边界,是从“适应性儿童”走向“成人状态”的重要一步。

7. 回忆童年是追溯自我的密钥:苍鹭让蛤蟆回忆童年,本质上是让他“找到行为的源头”——只有知道“我为何会这样”,才能明白“我该如何改变”。

结语

第5章的咨询结束时,蛤蟆虽然仍有焦虑,但已经开始愿意面对童年——这种转变,源于他对“自我状态”的理解,也源于苍鹭给予的安全感。这一章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成年里,都藏着一个未长大的“儿童”,他带着童年的情感、童年的恐惧、童年的生存策略,影响着我们的每一次选择。

而自我疗愈的第一步,就是温柔地看见这个“儿童”:不嘲笑他的恐惧,不否定他的委屈,不强迫他立刻“长大”,而是陪着他慢慢回忆、慢慢理解——当我们真正读懂了童年的自己,才能真正成为成年后从容的自己。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
  • 下一篇:《晚熟的人》:经典名句解读与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