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2025-04-28 08:26:14  本文已影响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罗伯特·戴博德
 

▼ 关于本书


罗伯特·戴博德,英国心理学家,《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首版于1997年。

我觉得这本书有趣的点在于作者借用《柳林风声》的人物,将基础心理学用童话的感觉讲述出来,简单易懂的同时充满趣味性。


▼ 内容概要


蛤蟆先生敏感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他否定自己,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压抑自己的情绪,长期以来他患上了抑郁症。

在绝望之际他的朋友帮他找了位心理医生——苍鹭。

“挺好的,谢谢你。”蛤蟆回答。

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这样回答了,如今他也这样不假思索地回应,其实不代表任何真实的想法。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从小时候的回忆开始认识到自己长期处于要么一味顺从他人的“儿童自我状态”;

要么处于对他人或自己求全责备的“父母自我状态”;

很少处于一个理性看待自己的“成人状态”里。


▼ 心理学基础


这本书的内容也是站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上著述的。

阿德勒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之前我写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去看看这本书,以便了解心理学治疗手段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阿德勒

他认为人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能主观地理解世界,因此能主观的感知、评价、对事件作出结论。

并且人是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和能力的,选择什么非常重要,因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心理负责。

一、选择

孩子把碗摔碎了,生气责骂或者关心引导,取决于你当时的选择。

当然我认为这没那么容易,阿德勒说的“选择”有点儿像我们说的觉知状态:

当我们处于觉知状态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的情绪,我觉察到我要生气了,正因为我觉察到了所以我选择不生气,而是好言加以关心和引导。

但当我们没有觉知的时候,只能是惯性使然,如果面对碗摔碎了,日常的惯性是生气那当场就会爆发,根本来不及反应和选择。

我们日常说的修心就是直面事情和情绪,不管是好事坏事、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要求我们直面,不压抑,不放任。

看着情绪来了、过去了,就像看一艘船泛起波浪,开过眼前,水面再次平静。

不去给它贴好、坏、正面、负面的标签,不问为什么、凭什么、不追悔、不自鸣得意,不加任何自己的评判。

就像照镜子,照过不留,从而达到一种“既过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的状态。

现在很多人讲管理自己的情绪,搞不好就会变成压抑自己的情绪,之后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崩溃”。

可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心理学则是引导一个现实生活中心理被负面情绪覆盖的人、绝望的人,发现自己所处的状态及原因,从而发自内心地理解自己,大概就是现在网上说的“与自己和解”。

因此我认为了解自己的状态、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自己的原因加上训练我们的觉知是达成能够主动选择的前提,否则依然会回到惯性。

二、误区

蛤蟆先生通过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十次面谈,发现了长期处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是导致自己抑郁的主要原因。

而他欠缺的是一种理想看待自我的成人状态。

理解了这一点后,蛤蟆先生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心态,慢慢地他能更加“成熟”的处理事情,最终他又回到了健康的心理状态。

这是一本记录蛤蟆先生治疗过程的书。

主要是呈现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为倾听者的角色、蛤蟆先生为发现问题的阐述者,苍鹭用专业知识让蛤蟆先生了解人的“三个心理状态”及成因。

并不是写蛤蟆先生如何通过发现问题而在心理上发生转变的过程,因此不能将自己的经历带入企图在书中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很多书友就是陷入这个误区,认为这本书太理想化、对自己没有帮助。

说白了这本书是认识心理学基础理论的书籍,而不是直接用于心理治疗的工具书籍。

希望我们都能多一些“选择”的能力。

三、三种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自我状态分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两种。

自然型儿童拥有天然的一些情绪,比如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不管人到什么年纪,都可能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中,感受和行为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蛤蟆先生有一位好友——獾,是他父亲的朋友,蛤蟆先生的父母早早地去世了,但獾的存在常常让蛤蟆先生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挑剔他、对他评头论足。

因此面对獾的时候,蛤蟆先生经常都是顺从、您说得对,根本不会拒绝和反抗,也无法表达自己的不满。

蛤蟆先生养成了适应型儿童状态。

童年的经历和感受一直影响着蛤蟆先生。

     2/父母自我状态

獾是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他的典型特点就是挑剔,严厉,权威不可动摇,类似这样的人还有老师。

与獾相反的一种父母自我状态是审判自己。

蛤蟆先生因为别人的看法和言论审判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认为自己有罪。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苍鹭说这种帮助他人一起审判自己的行为是“共谋”。而唯一办法是自己帮助自己。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3/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但不是说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不重要。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理性,感性的儿童状态的和批判型的父母状态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不用鄙视自己的感性或者批判。

但成人自我状态下才能学习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

四、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蛤蟆先生抱怨苍鹭绕了一大圈才说到成人自我状态,为何一开始不引导他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苍鹭说,因为只有通过这些回忆、经历,自己产生判断和选择后,才有可能进入成人状态。

成人状态需要刻意的思考和艰苦的练习。

这回到了“选择”,除非是有人用蛮力胁迫你,否则别人无法干涉我们的感受,因此愤怒、悲伤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蛤蟆先生无法理解,没有一个正常人会主动选择悲伤痛苦。

蛤蟆非常不自在,抑郁不是他的错。

苍鹭说,或者把选择换成条件反射,就像拿拳头敲膝盖,膝盖会弹起来。

苍鹭说,你最近的不开心应该怪谁?是谁让你的情绪那么坏?

蛤蟆崩溃地说这一切要怪他的朋友,他说我不可能怪我自己,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苍鹭说,责怪是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

“你是说,我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包括你自己的情绪,这才是成年人会做的事情。”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苍鹭告诉蛤蟆,人生坐标的四象限: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最后一次面谈结束了,蛤蟆觉得自己已经处在了“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


——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Classic Quotes
经典语录

1、和许多人一样,他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更别提对别人说了。实际上,他已经下意识地运用了很多行为上的策略,成功地逃避了对自我的认识。

2、老师不同于咨询师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

3、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4、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5、“聪明不仅仅是智商的事儿,我们也需要情商。”

6、“蛤蟆,要照顾好自己。”

7、他想起苍鹭所谓的“共谋”——“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一个人能同自己共谋来谴责自己吗?而且不自知,连潜意识也没能察觉到?

8、“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9、但最近他开始意识到,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甚至可以没有剧本,或者说,可以即兴发挥。

10、“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11、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12、“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蛤蟆问。“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13、“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它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

14、世上英雄辈出,史书皆有出处。若论大名万世瞩目,还得数我蛤蟆!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林徽因传》读书笔记
  • 下一篇:《惘然少年时》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