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始翻阅《被讨厌的勇气》这本著作。虽然只读了第一部分50页,但已引发我对“我是谁”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结合书中关于“改变”的探讨,我想从三个维度来描绘当下的自我认知,并反思其中可能存在的固化与偏激。
1.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
“我思故我在”是我的信条。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感悟和启发,常让我感到兴奋。因此,我热衷于深度交流,即使是琐碎小事,也乐于探讨其背后的意义。我欣赏同样乐于思考的朋友,当我们就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时,我不仅不排斥不同观点,反而充满好奇——对方为何不同意?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种思想的碰撞若能激发出新的灵感或深刻的感悟,对我而言是生活极大的乐趣源泉。
2. 我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并持续反思其边界)的人
从小被教导的“与人为善”塑造了我的道德底色。然而,成年后我逐渐认同:健康的善良需建立在合理的“自私”之上——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余力真正帮助他人。过度无私、消耗自我,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因此,“善良”是我核心的自我价值定义之一。
反思与挑战: 这种强烈的正义感也带来困扰。当我目睹或遭遇自认为“不善良”的行为时,容易情绪激动,甚至可能产生攻击性言语或误解对方。现在我开始意识到:个体行为背后是多元的视角、背景和价值观(即个人对事物重要性的排序)。他人看重的东西或其缺失之物,可能驱使其做出我看似“不善良”的行为,但这未必是本质的“恶”,更可能是价值观的差异。
寻求解决之道: 面对分歧,最有建设性的方式不再是简单否定或回避,而是深入剖析、坦诚交流,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目标,寻求共识。现实中资源有限,常需与不同意见者合作,回避只会削弱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可能让自己也变得不宽容,不善良,违背自己的初衷。
3. 我是一个对物质追求淡泊(并重新审视其与精神追求的关系)的人
单纯的物质激励很难激发我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物质追求与丰厚的精神回报紧密结合,且精神价值显著高于物质回报时,我才会产生足够的行动力。即使是为了改善家人生活条件,过度追逐物质也会让我感到不安。
反思与调整: 我意识到需要重新审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世界上许多珍贵体验(现场聆听高水平的音乐会和展览)兼具高昂的精神价值和一定的物质成本。若只追求低成本的精神满足,可能导致对世界认知的片面。不应在潜意识里将“物质追求=低俗”、“精神追求=高尚”。两者本可兼得,为何不尝试在平衡中追求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联结书中“改变”,审视自我:
书中关于“改变”的论述让我警醒。上述三点特质,是我自认为“正确”而较少改变的。这恰恰说明它们可能是我潜意识中的“舒适区”和“固有模式”。然而,通过今天的剖析,我发现其中潜藏着固化与偏激的风险(如正义感带来的攻击性、对物质追求的过度否定)。
改变的勇气: 正如书中所言,改变一直存在,而“想成为别人”往往源于对自身的不满。因此,明确“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这需要勇气——走出舒适区,面对改变的不适。思想上的懒惰,其实就是在选择不改变。尤其是在面对如自我认知、价值观塑造等重要命题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能推动自我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
今天的阅读,不仅是对《被讨厌的勇气》的初探,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