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世界观》读后感

2021-07-22 08:24:39  本文已影响人 

《世界观》读后感


1.本书的结构

最近看完了这本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观》。书还比较厚,差不多500页,我大概是一周多点看完,感觉还不错,尤其是作者为本书设计的架构非常清晰,而它的科学性也体现在了这种清晰里面,第一部分是作者为我们介绍一些基础概念,比如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事实,以及归纳与演绎、可证伪性等等等等。有了对这些基础概念的理解就更容易了解到底什么是世界观。作者第二部分开始写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向牛顿世界观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也是我们过去几百年所经历的一种世界观转变,这是一种宏观大视野,作者站在了历史长河的高点审视着这一变迁,为我们介绍了这一边变迁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成果不断涌现的一个过程,这些新的成果在旧的世界观体系中得不到解释,甚至否定了过去的那些世界观,新的世界观的建立迫在眉睫,知识精英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着他们的创造性,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科学范式,于是新旧世界观的更迭就逐渐发生了。第三部分是介绍科学和世界观的新近发展。世界观始终不过是一种观点体系,一种视角,它是处于流变态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定型在某个绝对正确的点上,它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于这个世界产生的新的实践、观察和探索,而不断更新迭代,以一种新的体系、新的视角、新的维度去解释新发现的事实,看,这就是世界观向前迈进的脚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向前一跃。

2.归纳问题

归纳问题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作者也用了很多篇幅在阐述这个问题,我们现今的科学推理来源是归纳的还是演绎的或者是二者皆有的?这个问题在之前我是不知道的,或者我可能会回答既有归纳的,也有演绎的,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其实我们的科学推理是建立在归纳这种推理方式上面的,因为演绎需要前提为真,那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先验为真理的东西呢?不可能啊,我们对这个真实世界的感知始终是通过感觉器官的方式在进行着联系,真实的世界和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其实是两码事,总是存在偏差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指着某种事物或者某个逻辑就说:这绝对是真的!所以,我们得出的很多科学结论都是用归纳法得出来的,而这就是问题的来源。很多课程都在讲“火鸡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归纳问题,火鸡一直被主人养得很好,好吃好喝好住的,这让火鸡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主人对自己很好,自己很安全,如果用大数据的逻辑,那每一天主人对自己的好都加深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直到感恩节的到来,火鸡被咔嚓一声砍掉了脖子。这就是归纳推理存在的问题,因为它有一个隐藏的假设:明天和今天一样;未来会以现在的方式重复。。。但是,未来真的会和现在一样重复吗?黑天鹅事件的存在否定了这一条,这只是人类思维上的想当然而已,归纳之所以有它的正确性,是因为这个世界大部分时候都处于“秩序”或者“趋势”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世界是可解释可预测的;但是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状态,那就是“混沌”或者“分叉”的时刻,处在这种时刻的时候,世界是不可解释不可预测的,除非它已经选择了方向走了出来。就好比数以亿计的精子在阴道里游动,这个时候处于某种混沌或分叉状态,只有当第一颗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那一刻,“秩序”或者“趋势”就产生了,系统就再次恢复到了稳定可测可控的状态。科学,也存在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始终是在有限的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的各种观点和结论,他们受制于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始终会有很多东西考虑不进去,所以通过他们的归纳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会有一些想不到的地方,所以,看上去构建了一个再完美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局部的事实基础上的,宇宙中的另外一些角落或许会呈现着另外的一些完全不同的事实,从而否定这个理论,但是基于局限性,科学家们也不可能超越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时空的限制去获得一些新事实,所以,科学的结论也是有着先天的缺陷的,它们是一种建构在不完美基础上的完美设计。

3.世界观的建构性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建构”。这个概念的引入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即:类似世界观啊、真理啊等等我们当下觉得好像是很正确的、不容置疑的、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处在一个大的“建构”过程中,原有的旧的体系在随着新的事实与观察的到来,不断坍塌,而新的理念体系又在新的事实的发现、科学的新近发展、人们的一些新观察等等基础上又建立了起来,这是一个与时俱进、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想要抱残守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着唯一的不变的真理和世界观的人,其实都是可笑而又可怜的,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观念都是建立在这个时代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的成果基础上的,这个时代的科学发展,比如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等的发展,拓展了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边界,而这又会作用于人们的大脑和心智,世界观也就随之拓展和更新,尤其是一些颠覆性的新事实和新观察出现时,一些新的科学范式建立起来时,这挑战着我们原有的看世界的方式和视角,如果当这些科学范式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么过往的旧的世界观便被颠覆了。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就是在说:物质决定意识。科学新发现促进新的科学范式的出现,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入和切换视角,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所谓的真理也好,世界观也好,将它们按时间线铺开,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就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坍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的背后,是人类文明对于自己所生存的时空环境的好奇和探索。

4.现实语境中的世界观

世界观这个词,其实在现实语境中我感觉它的语义要更加的丰富些,在作者的这本书中,更多的是在阐述人们对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的探索,以及由此建构起来的认知。但是现实中我们也常常使用“世界观”这个词,比如我就经常使用这样的一个句子“感谢部落给我们带来的具有多样性的环境,也感谢大家热情的分享,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世界观”。又或者“噢,这颠覆了我的世界观”。。。我在想,这里的世界观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它不仅仅代表着那个物理世界,也囊括了社会和人文的世界,当人类诞生以来,逐渐以社会的方式过着群居的生活,发生着形形色色的事件,以及创造着各种各样的文化,我们身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也构成了我们的世界,我们所说的认识世界,不仅仅是要认识火星和天鹅座,也不仅仅是要知道时空的曲率和量子力学,我们的世界也包括了法国大革命与苏东坡,或者《哈利波特》与东京奥运会。。。我们的世界的边界很大,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颠覆、革新,现实语境中的世界观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对这个大千世界的广度上的认知,它包括了物理世界也包括了社会与人文的世界,它是一个内涵更丰富的词语。

5.旧的世界观是严谨而具有局限的

其实旧的世界观也是很严谨的,我们并不能用对错来形容新旧世界观间的差别。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他们的智慧其实并不比后来者差,但是他们能够借用的工具却是具有局限的,以及他们的研究所建立的基础也是匮乏的、有限的,越是早期的研究越是如此,所以,旧的世界观往往就是这样诞生的,它们依赖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依赖于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当时的经济情况等等,大家用很有限的条件在尽最大的努力探索这个世界,并得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和观点,这样的一个个的观点逐渐形成了体系,就如“拼图”一样环环相扣地拼接成了一块整体的世界观叙事,至少这样的世界观体系在当时人们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已经是相当震撼的“真理”了,于是几百上千年来,人们一直接受的是这样的世界观教育,即使有一些新的发现,也是在不断地完善这个拼图,因为要想通过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来反抗这种系统性的观点体系还是很难的,旧的世界观一经诞生,就逐渐在当时人们的方方面面生根发芽了,它们影响了政治、宗教、文化、历史。。。它已经被制度化了,所以要想反抗这种体系是需要极大的能量的。新的世界观之所以能够成功取代旧的世界观,那可能是已经到了某种大周期的拐点,各个领域的新事物蜂拥出现,这些新东西已经难以在旧的世界观体系中得到解释和预测了,我们可以回顾西方近代史,坍塌的不仅仅是旧的世界观,同时坍塌的也是旧的世界。

6.世界观演进的历程

好的,最后我就再回顾一下人类世界的“世界观”演进历程。最开始是“地心说”,早期的人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而得出了“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球形的,其他的天体围绕着地球旋转”,这个时期属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时期,代表人物除了亚里士多德还有托勒密,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600年;之后就逐渐开始进入到牛顿世界观时期。在这个世界观更迭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比如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等,其实这个阶段也是西方世界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度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科学。。。的大发展,人们有了更为广阔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其中有一些就是科学实践,比如天文学的新发展等等,这些新的实践带来了新的观察和新的事实,进而带来了新的观点,这就是新的世界观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过程,它们并不是想要主动去颠覆旧的世界观,它们是在构建新的观点体系的拼图,最后这张拼图整合好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对于这个世界有了更加准确和科学的解释。牛顿世界观建立好了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地占据了统治地位,也就几百年的时间,科学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了20世纪,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演化论等等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可能还是了解得太少,还有很多观察到的东西在原有的世界观拼图中得不到解释,而新出现的观点体系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科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人们的世界观也随之更新。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所存在的这个世界,注定永远都会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在做的不过是在剥开洋葱,一层又一层,每剥开一层我们都会欣喜若狂,感觉我们似乎离最后的真理越来越近了,但这注定只是一种浪漫的、乐观的想当然,世界是可知的,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来建构我们的世界观和真理;世界是不可知的,是因为我们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所建构出来的世界观和真理永远都触及不了那最终的本质。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贾平凹《秦腔》有感
  • 下一篇: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