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与会》读后感
白 马
五一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收到了《商与会》这本书。捧读《商与会》一书,仿若置身于商会发展的智慧长河。作者徐胜平以42载人生阅历与专职商会秘书长的深耕视角,在“认知篇”“辨证篇”“启示篇”中铺陈50余篇灼见,于商协会发展的肌理中剖释规律,为商会从业者点亮了一盏兼具实践深度与思辨光芒的引航之灯。
一、认知篇:锚定商会价值坐标
认知篇如同一幅商会生态的全景素描,以“情”“义”“名”“利”为支点,解构异地商会的精神内核。作者跳出商业利益的单一维度,指出商会不仅是经济协作的平台,更是地缘情感的纽带——“情”是桑梓共鸣的底色,“义”是同行互助的准则,“名”是行业公信的彰显,“利”是资源整合的目标。这种多维认知打破了“商会即生意场”的刻板印象,揭示其承载的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双重使命。
“异地商会的历史使命”一章尤具洞见。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浪潮中,作者将商会定位为“跨地域资源连接器”与“营商环境优化器”,既需搭建政企沟通的桥梁,又要肩负培育企业家精神的责任。这一视角将商会从民间组织的微观层面,提升至服务国家战略的宏观高度,为从业者重塑了职业价值坐标系。
二、辨证篇:在矛盾张力中探寻平衡
辨证篇如同一剂清醒剂,直击商会发展的现实困境。针对“以商养会”的热潮,作者警示:盲目追求商业收益易使商会偏离服务宗旨,陷入“重商轻会”的功利化陷阱。这种思辨贯穿于“重商还是重会”的叩问中——商业是商会存续的物质基础,而“会”的本质是规则共建、权益共护、生态共育。作者以辩证思维指出,二者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商为血肉,会为筋骨”的共生体系:商业赋能保障服务效能,会务引领确保发展方向。
书中对商会行政化与自治化的博弈、传统管理模式与数字化转型的冲突等议题的剖析,亦展现出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脉。作者主张在政策框架内寻求自治空间,在坚守服务初心的前提下拥抱创新,为商会破解发展瓶颈提供了“执两用中”的方法论。
三、启示篇:构建可持续发展范式
启示篇如同一套商会治理的操作指南,以“制度化”与“市场化运作”为双轮,勾勒健康发展路径。“制度化”章强调,章程建设、议事规则、监督机制是商会规范化的根基,唯有将权力运行纳入制度轨道,才能避免“人治”弊端,实现从“人情化管理”到“法治化治理”的跃迁。“市场化运作”章则突破传统商会依赖会费生存的模式,提出通过专业化服务、产业链增值、品牌化运营等路径创造价值,使商会从“消耗型组织”转型为“赋能型平台”。
书中50余篇文章虽篇幅精短,却篇篇切中肯綮。从会员发展的“质量与数量之辩”到商会党建的“政治引领与业务融合之道”,从危机应对的“风险防控机制”到文化建设的“精神纽带构建”,作者以丰富的案例与务实的建议,构建了覆盖商会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异地商会,更为宗亲商会、行业协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四、结语:在商言会,于会融商
《商与会》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就商业论商会的局限,将其置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审视。作者以从业者的赤诚与观察者的清醒,既解构了商会的本质属性,又提供了落地的操作框架,既直面行业沉疴,又勾勒发展蓝图。对于商协会从业者而言,此书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对于关注社会组织发展的研究者而言,更是一扇透视民间经济力量演进的窗口。
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多元化交织的当下,商会的角色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愿更多从业者能从书中汲取智慧,以“商”的活力激发“会”的凝聚力,以“会”的格局引领“商”的可持续性,让商会真正成为连接企业与时代的精神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这或许正是作者著书的初心,亦是《商与会》给予行业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