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
最近几天在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用绘本《柳林风声》里的人物们来讲述了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故事。
后面的日子里,蛤蟆先生定期去拜访苍鹭做心理辅导。
1. “儿童自我状态”
渐渐地,蛤蟆先生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被全心关注的感觉,很少有人这么认真倾听他的事情。而且,不用反复询问对方是否听清了自己讲的内容,不用去改变说话的方式,也不用一直纠正或者道歉。这使他开始关注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始审视自己,从而打开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
苍鹭继续讨论上篇讲到的一个学术性状态:“儿童自我状态”。苍鹭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的起因:我们出生时就具备了几种最基本的情感。随着我们长大,这些基本情感变得更为复杂交织了,和我们自身融为一体,从而定义了我们这一生的行为表现。
正因如此,在遇到了某些特定的场景时就会触发这些行为,做出自动的反应,会如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并且每个人表现出的行为还不太一样。
有些人在实际生活中被别人批评时是置之不理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有的人就会直接被当场训哭,而且觉得相当丢脸,哭完之后大概率会耍脾气。
小孩子其实有很多基础情感的,譬如说,他们很热情好客,活泼开朗。但也有愤怒,悲伤,恐惧的情绪。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在幼年时期是很常见的。
有时,小孩见到自己喜欢的人,会忍不住扑上前去拥抱他们,或者亲吻他们的脸颊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以及热情和欣喜的一面。
相反,如果他们遇到不喜欢的人跟他们说话或逗弄自己,小孩子们就会耍脾气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
另外,当遇到令他们悲伤的事情,就会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露出来。例如哭泣。
恐惧这个情感往往在小孩子做了噩梦或者遇到了未知的事物时出现,通常的表现就是尖叫。
之后,苍鹭也说了这些基本情感是不分年龄段的,在特定的场景里,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陷入“儿童自我状态”。
2.“自然型儿童”
后面,苍鹭补充说明了我们天生就有这些情感在运作,这是一种“自然型儿童”。
婴儿时期时,我们如果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就会开心的喊或叫。
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往往在爱的包围下的婴儿,长大后的情绪都会较为稳定些。(但也不排除随着许多其他因素导致情绪变坏了)。但如果父母对于婴儿的哭诉感到厌烦或是无视他们,就会在婴儿身上引发相反的效果。
蛤蟆先生在结束与苍鹭这次交谈之后开始回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有个严厉的父亲,总会觉得没达到父亲的要求。他受不了父亲厂里的喧嚣,并暗自决定自己死都不会去这种地方。而蛤蟆先生的母亲就相较于和蔼一些。不过对丈夫很言听计从,还总是观察丈夫的脸色,因此蛤蟆先生几乎没有感受到母亲的关怀,连拥抱的次数都少之又少,尽管母亲也曾和蛤蟆嬉笑打闹过。所以蛤蟆先生的童年时期也说不上快乐。
生活里也有很多人有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快,在缺乏爱和陪伴的环境里,人就会容易迷失自我,容易抑郁和难过。当他们遇到令他们不悦的事情时,就会比常人有更大的情绪波动,会促使他们异常愤怒,好似有许多积压的怒火一时间迸发了出来,哪怕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3. “适应性儿童”
苍鹭还描述了另一种“适应性儿童”:因为在父母的责怪和批评中长大,他们就会顺从和讨好父母,从而让父母不再谩骂他们。
换句话说,有时太想得到表扬和关爱就会做出一系列让父母开心的举动,去寻找心理慰藉或关注。蛤蟆先生就是这样来博得父母对他的肯定。如果父母赞许了他,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也会开心一段时间。
最后,蛤蟆先生因为跟苍鹭聊了很多自己的心事,得到了情绪上的释放,所以在走出访谈室之后,蛤蟆先生感到了久违的快乐。
所以,当你感到心里烦闷和伤心时,找人倾诉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样可能会让你情绪变好,整个人也会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