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与写读后感

2025-02-23 09:43:31  本文已影响人 

读与写读后感

     一、读
    能加入8+1读书会,一起挑战1000天阅读,我和几个小伙伴非常激动,在阅读活动还没有正式开始前,我所在的第九小组从2月18日,开启阅读挑战,今天已经是第6天,每天6:00——6:30,大家进入腾讯会议室,静默阅读,相互不打扰。
     这种有仪式感的阅读挑战,是我非常喜欢的。与我而言,最难的不是早起,而是早睡。习惯晚睡早起的我,得倒逼自己早睡才能支撑这接下来的改变,果不其然第一二天阅读打卡后,出现了腰背疼痛难受、不适应的感受。为了尽快适应,我和先生约定,每晚不迟于11点,必须关灯睡觉,有了这个终极约定,我们早睡的意识增强了很多。因此带来的复利是每天早读30分钟的美妙,即使周末,也有好几位研修活动一起阅读。
     最近阅读《升维阅读》,实在烧脑,尤其是昨天阅读到的,与大脑构造相关的部分,理解起来不容易。正在这时,我看到群里王怀玉老师分享的自己的阅读笔记时,震撼了。密密麻麻全是自己的心得感受,书本上写满了,笔记本上依然记录得密密麻麻。一位全国这么知名的老师,阅读居然这么用心,这是我和她在阅读上的差距。同一时段,颜莹编辑介绍窦桂梅校长不断更新自己的日常记录笔记,边读边实践边更新自己的日常阅读、课堂实践,最后形成自己的《课堂捉虫手记》一书,张道明老师在讲座里也提到了,自己阅读时,会及时记录,并反复琢磨,边读边更新自己的笔记,这三位优秀大咖阅读的故事,深深触动我:深度阅读,才能成长。深度阅读伴随着观察、思考、推理与批判。只有通过以上扎实的阅读方式,才能通过眼前作者的观点,深度激荡自己的思维,引爆自己的认知,并不断进行迭代,不断指引我们链接新的行动,从而更加通透地链接自己的人生。因此,在阅读时,我们需要帮助自己养成及时阅读,及时批注的习惯,尤其是能激荡自己产生新的想法的观点时,一定要第一时间记录,不然关上书,它们就会像火苗一样熄灭。
      这我不禁想起最近阅读到了一段文字:“读书,不是把你的头脑变成作者思想的跑马场,而是要借助作者让自己的思想走向远方。”我们需要读别人的书籍,想自己的教育人生。可见,阅读时,最关键的是与自己对话,把思维进行更新迭代,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二、写读后感
      写作是一条小径,让我们得以在小径中相逢、相知和相守。在寂静的时候,与文字倾心交谈,这是最好的精神成长方式。高质量的阅读需伴随着读后深度思考,因此,写读后感必不可少。我们需要和自己许下一个约定:凡读书,必写一篇读后感。昨天张老师分享如何写读后感的讲座,让我对如何“写读后感”这类问题的认识变得清晰。
   (一)聚焦小切口
      张老师在讲座中引用朱华贤老师的话:“一篇读后感只谈一点感受,但必须谈深谈谈透。打个比方,读后感只是从读物的内容中接一粒小小的火种,用来点燃,并烧旺自己的那堆柴草。”非常贴切地告诉我们,写读后感不需要面面俱到,需选择整本书中,作者表达的观点引起自己激动最深刻的一点切入。一本书里,作者会呈现很多自己的思考,当然也会引导读者很多启示,我们选择一个打动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链接自己的生活实际写,才是关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是这个道理。选择能为我所用,对我而言,启示最大部分的内容开始写。
(二)写作结构
       张老师在讲座中介绍了两种写读后感的节奏,第二次听,感受又不一样,而这一次理解更加深刻,想实践的动力源更大。
       第一种是演绎举例式,即提出一个观点(跟书本有关),证明这个观点,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如何写这类读后感文体,张老师结合自己发表过的一篇文章出发阐述。第一步:引用原文中的一段经典语录,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了观点之后,为了证明它,最好的方式就是举例子。因此,第二步:讲故事,印证观点,可以说一个故事来印证。第三步:提出自己的观点。我理解的是,贴合着作者的观点,读者把自己生发的类似观点提出来,这也是读者阅读后的增长点。有了自己观点,也需要通过案例论证,因此,这个部分是自己观点+一个真实故事印证。第四步:结尾,引用名家观点(少数的话),扣着自己的文章题目写。
        听到这类,我在思考,《我与教育写作》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哪个,此刻头脑里有两个故事,一是王世军老师观察记录特殊儿童,带动自己成长的故事;还一个是张晓军老师不断磨稿,帮助自己上核心期刊的故事,而我最有表达欲望,最想写的是第一个故事。
      第二种写法是并列式。提出一个观点之后,通过多个一级标题(3个)呈并列关系,来支撑观点。也就是就一个点,从多个侧面去说(一般3个)。
       写好读后感,需要多练笔,争取每种问题都练一练。在论述时,多讲自己相关的故事与思考。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德国与中华民国》读书笔记
  • 下一篇:《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