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粗略非常粗略非常粗略地翻完了这本书。
现在找一些新书的途径是「微信读书」,虽然,我依然不喜欢这个程序。
读书么,就是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就是从书中的内容把现有的零散知识进行串联,就是以史为镜。
对德国的「一些印象」
我出生的时候「柏林墙」还没有被推倒。推倒的时候我还不记事儿。
再后来应该就是读一些历史书,读到了犹太人、二战、爱因斯坦、希特勒,马克斯,就觉得这个国家很「分裂」,有那么多「好人」和「坏人」,那时候很小,思想还是挺「二级化」的。
历史书里德国是作为「列强」「战争犯」出现的,几乎没有提及到和中国的一些合作关系。
一个一战、二战都是战败国的国家依然是个「发达国家」。
父亲买的一些工具,说是德国的,质量好。商场里面一些刀具厨具也标榜是德国的,好用。
有一段时间网上有一些「青岛德国建的下水道」的鸡汤文章,后来自己也去了一次青岛,看了德国遗留的一些建筑。
作为一个东北人看到德国的酸菜、肘子、香肠,感觉这就很东北。
西门子手机也有很多经典机型。
电视剧《雪豹》里面有主角去德国受训以及德国教官在我国指导的片段。当时还觉得奇怪,为什么德国会帮助民国呢?
我对德国的印象差不多就这些。
「拿来主义」
“在中国人信奉的诸多“主义”中,没有哪一种是直接取自于它们各自的民族渊源。
「拿来主义」可以说是很能体现长久以来的一种「跟随」状态。
以数码科技圈为例也是如此,很多「自研」「遥遥领先」也是建立在一些「被厂商嘲讽对象」的功能基础上。现在的数码市场感觉和前智能手机时代的日本很像:与世隔绝各玩各的,很多功能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也就是很多人说的「本地化」。
多谈利益
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看看二战期间德国、苏联、日本、中国之间的一些关系会有更深的体会。
工作生活中也是一样,没事不要搞两极对立,多听多看少说话,上班配合工作,下班就是路人。
少看点民粹,多看点短剧。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中的物质建设部分,制定这部分内容有很多德国的帮助。
「三峡工程」就是在实业计划中被规划的,初次勘探计划是在 1940 年代,那是由美国人主导的。
但是实业计划中也有很多「不靠谱」的设想,比如西北西藏的铁路线,到今天也没有达到当初的设想,网上的一种声音是:那些铁路网设想就是随手画的。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在图纸上并没有实现的工程」其中就有实业计划中的铁路规划。
工业外交,德意志文化宣传
当年德国对中国的一些「援助」「宣传」像极了现在我国在非洲做的一些事情。
还有在一些人口中不屑提及的「孔子学院」。
一些摘录
“中国人引入外国模式的一种方法是将其作为“主义”,即作为普遍适用的政治或哲学框架而引进的。”
“在中国人信奉的诸多“主义”中,没有哪一种是直接取自于它们各自的民族渊源。
“正如蒋介石在1931年11月15日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召开的公开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国民政府设想委员会将希望在这样的考虑下开展工作,即中国在它仍明显为一个农业占优势的国家时,国家需要的是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迅速发展工业的保证,这件事要在政府推动和帮助下,有计划、大规模地去进行。”蒋介石强调:这件事只能在一个世界经济整体中去做,中国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形势,同时也受世界形势的影响”。
“中国对德国人严谨性的崇佩,多数表现在军事领域之内,这也影响了中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看法。即使在战败后,德国的军事机器仍被视为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
“蒋介石希望恢复中国人民的精神,通过实行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来铸造温顺服从而又“军事化”的公民,这在任何人看,似乎有些道理。”
“蒋介石在其以后的演说和文章中,除了加以发展,从未有所改变。1934年3月,他问道:“土耳其意大利及德国一直把它们的革命引向胜利,而我们的革命现在反而好像走向失败,这怎么可能呢?”他说,区别就在于一国人民知礼而另一国人民不知礼。”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上一篇:《机器人叛变》读后感下一篇:读与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