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黄灯《我的二本学生》有感

2024-12-26 08:44:19  本文已影响人 

读黄灯《我的二本学生》有感

我也是有所耳闻,现在很多大学的同学把高中学习带入了大学校园,甚至还有相应的培训班,比如专门的考研培训班,价格高昂。

当然了,考研培训一直都存在,毕竟需求实打实摆在那里,但以前的学生参与度没那么高,一般都是大三的,还有二战的,早的也是从大二开始,但不认真。目前的趋势是,从大一开始就在报名准备考研,不仅是考试的知识培训,还有面试的培训,甚至是比赛作品,期刊发表文章,这些显著加分的项目,各有价位。

在大学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叫做本校保护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本校学生,因为考研上岸算入本校的本科就业统计范畴,而且自己学校培养的学生自己接纳,也会更有归属感,毕竟在高考已经筛选了一波苗子。

随着形势的变化,这种本校保护政策越来越难以操作,因为外校的同学带的弹药更充分,几乎可以是要什么有什么,虽然参加复试的同学本人都不一定搞清楚自己拿出来的作品,更不要说能事无巨细地讲出来细节。

但是,又要说但是了,导师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的,谁能多干活,谁愿意多干活,谁能听话地多干活,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哪怕是疯狂PUA也不带半点抱怨的。

在注重效率的考核体系下,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都是工具。知识的传授只是在播放PPT,吸引学生来上课的不再是课堂的精彩,老师人格的魅力,而是打卡机器,点到名单。课堂上的学生,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睡觉。

学生选课也不再是基于自己的对知识的兴趣,而是根据校园江湖流传的《选课指南》来达到付出最少,获取最多的目的,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哪个老师最水选哪个,哪个老师不点名选哪个,哪个老师给分高选哪个。最搞笑的是,经常在试卷上的第一题出现“以下哪个头像是主讲老师?”的考查内容。

这确实不能完全怪授课老师,因为考核体系中,教学只占很小的比重,而且有些人确实不适合当老师,自己会不代表能给别人讲清楚,而且还要吸引学生愿意听你顾左右而言他。

在好一些的大学里面,至少可用的教学资源还算多,只要自己愿意,肯定有资源。但是,有些二本学校,连个图书馆都没有,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匮乏,就算学生愿意,也不见得能找到多少。况且,大部分学生更愿意躺在床上刷剧,玩游戏,睡觉,出去浪。

很多二本同学纠结自己要不要读研究生。

就这个问题而言,除非是身上带有“二代”光环,能读研还是一定要去读,因为不仅仅是提升学历,更是增长真正的见识,训练学术能力,虽然是入门级训练,但比本科那种纯抄要有用得多。

本科期间的同学情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同学情则较为稳固,而且这些同学构成了真正的人脉。

学术型硕士目前越来越少,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则增多,这个政策的目的就是给其他学校的同学打开一个进入名校的口子,虽然这个口子不大,但总比之前的没有要好得多。

心态很重要,学习的态度很重要,想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硕士期间可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更直观的是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本科学历的贬值既成事实,不管是什么学校的本科都贬值严重,C9学校的本科要稍微好些。更残酷的是,很多岗位只面向硕士及以上。

二本同学在考研竞争上存在事实上的劣势,第一学历的鄙视链还是存在的,毕竟不管是哪个导师都希望招一个聪明些,学习习惯好些,学习能力强些,知识基础厚实些的学生,那么高考就是最直接的选拔标准,第一学历充分证明了小初高十二年的学习成果。对于那么多申请学位的学生,导师都是陌生的,是没有可靠途径去证实一些东西,所以会关注第一学历,简单高效,虽然不一定公平,不一定正确,但大概率公平,大概率正确。

所以,二本同学申请名校的硕士学位更为困难,成为分母的可能性很高,选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学校就极其重要。

还有一点悄悄告诉你,考研要比高考简单得多,成功的概率更大。

对于考研的犹豫,无非是徘徊在直接工作,积累所谓的工作经验和阅历,还是多花三年时间学习,错过所谓的时代机会和风口。

那么如果直接工作,到底能积累到什么样的工作经验呢?经验不经验先不说,一个月3000块的工资至少要坚持一年,这还是这份工作做着还可以,老板也不错,但是又来了,哪个老板不是疯狂压榨员工?哪个房东不是疯狂压榨租客?作为一个没什么专业技能的二本学生,做的事情无非是打杂,打杂的事情有意义吗?你愿意做吗?这种阅历唯一的作用是看清人性丑恶,感知社会冷暖。

那还有很多在社会上打拼的成功案例啊,二本毕业出去就工作也没什么呀,进入社会不看学历看能力。姑且不说能力有没有,能让你的能力被看见总需要机会,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是没错,万一有一块破抹布把你盖住呢?学历就是那个机会!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主角,他们背后的蝇营狗苟会告诉你吗?他们放手一搏,不成功就去东南亚打电话的魄力和勇气,每个人都有吗?试错成本摆在那里,能不能扛得住?能抗几次?

鸡汤总是香的,因为添加了太多科技和狠活。穷二代的眼睛非要盯着“钱二代”和“权二代”,注定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苦难之中。

读完研还不是要找工作?确实是的,读研是一种进修,而不是一个洞穴,用来逃避,用来躲藏,该来的总归要来。至少学历提升了,能力也提升了,再面对同样的问题,底气更足,更加从容。

当然啦,首先得考得上。有机会就要去尝试一下,提升自己总没错。

社会学研究,更多是给出一个现象的发现,或者替某些群体发声,使他们被看见,被听见,使问题受到关注,唯独缺少了最关键的部分,该怎么办。问题一直都存在,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是因为没有找到较为合理的解决办法,甚至很少人去找解决办法。

不管是林小英教授也好,黄灯教授也好,眼光是独到的,心意是慈悲的,办法是没有的。最终还是回到了“我只发现问题,剩下的你们去做”的怪圈。

为什么?因为那是整体性的社会问题,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牵一发动全身,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系统性解决。而这些是远远超出个人的能力范畴的,需要决策层去调动资源。

社会学研究很有趣,确实在发现问题,也在引发大众的思考。不像理科性的知识,公式对或者错,可以拿到实践中检验,并且很快出结果,较为直观。芯片被卡脖子,那就研究芯片,做出来高端芯片那就是把问题解决了。社会学的问题很复杂,影响因素很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标准答案,在实践中检验一个结论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还不一定出结果,颇有一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味道。

国家战略是在强调理科,因为理科可以直接出成果,出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的重要性是空前的,因为文科在牵引着大众去思考问题,一把锋利的刀在厨师手里就是极佳的工具,在歹徒手里就是罪恶的帮凶。

不管是县域教育下的孩子,还是已经在二本学校求学的同学,最终这部分人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存状态不仅仅是个体问题,更是背后家庭的投入和希望。

既然在读书,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重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个性。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充分发展自己,而不是把人放到一个固定的模板里面,成为流水线产品。

当我们强调效率时,必然选择效率最高的方式,那就是标准化,单一化,对应到现实中就是应试教育的单维度一刀切模式。脱颖而出的那部分人,要么本身应试能力很好,要么家长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捆绑着提高应试能力,这里面就有了经济的因素,而且权重很高。同样的天资,城里的孩子不断补课信息通畅,乡村的孩子释放天性无人指点,面对着同样的高考,结局截然不同。

这样的体系下,大量所谓的人才被选拔出来,拿到了很好的资源,结果还是没有结果,同时,大量的真正有天赋的人才被埋没,泯然众人矣。所以我们才有当前的教育改革。

新一代的小孩子,我们希望大家成长为:

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成为想要成为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目标清晰,坚韧不拔,满怀信心,勇于面对敢于担当,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能够适应世界,追求幸福,也能为他人谋求幸福。更希望大家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行尸走肉般的工具。

当前的高考制度几乎可以说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优解。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但是对于政策决策者来说,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已,冰冷而残酷。时代的车轮只会碾死路上的蚂蚁,车上的乘客是无法感知这种痛苦的。

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还是在筛选有天资的苗子,但是欠缺的是给普通人一条出路。如果没有这种出路安排,家长的鸡娃的动力始终高涨,诸如“双减”这类政策只会流于形式,因为没办法,现实摆在那里。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看得见的正义》读书笔记
  • 下一篇:对白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