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棉花帝国》读后感

2022-11-30 11:38:53  本文已影响人 

历史事件的新解读-----《棉花帝国》读后感


河北潘万静

读美国斯文·贝克特著的《棉花帝国》这本书,是因为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但是真正读起来,却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作者思维活跃,视野宽阔,经常旁征博引,涉及有人类居住的世界各个大洲,令人赞叹。更令人叹服的是《棉花帝国》英文版约四分之一的篇幅(140页)是注释,可见作者占有史料之丰富,所用的功夫之深。

作者以棉花这种既普通又特殊的商品为线索,视角独特,本书涉及到的时间跨度有上千年,主要集中在17至20世纪之间的三百年,叙述了棉花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故事,正如序言所提到的,这是作者“多年跨国研究的成果”,“将不同时空中互不关联的人事网络连接在一起”。贝克特称,他讲述的是“一个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的兴衰故事”,但隐藏在这个故事背后的却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阅读本书,有以下几方面收获:

一、新的名词概念“战争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以及和“工业资本主义”的联系

我们惯常描述资本主义,一般会用到“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等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本书中提到了两个新名词,“战争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具体说,“战争资本主义”指从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到18世纪后期棉纺技术革命开始之前这一时段的资本主义,这段历史相当于我们通常所知的进入近代历史以来到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是资本家通过暴力手段,获取棉花等生产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而“全球资本主义”则指的是19世纪后期欧洲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非西方国家的侵入到20世纪中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段的资本主义。作者把“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三个阶段,通过棉花好额棉纺织业,把这三个阶段很自然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述说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二、贯穿全书的主要问题其实就是劳动力的问题

雪白的棉花,成为商品,为资本家赚取利润,那么棉花为代表的纺织工业,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不是技术,不是资本,是劳动力。同时,对劳动力的动员,需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

战争资本主义时期:在巨大不可抗拒的利润面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毫不犹豫地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用来补充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并将他们禁锢在种植园中,为他们种植棉花这种“白色黄金”。但美洲种植园模式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工厂的需求,因为奴隶劳动很难激励,并且监督成本高。所以,当美国爆发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时,除了美国南方的奴隶主们反对,英国、法国这些国家也是反对的。因为黑奴被解放了,种植园没有了廉价的劳动力,会导致棉花成本上涨。而南北战争结束之后,各方力量想的却是让黑人们重新禁锢在地里和工厂里劳动,而且没有反抗的途径。但是曾经在皮鞭下劳动的黑人在为工资工作时,动作会比较慢。农业工资太低,难以吸引农村种植者放弃自己的生产,工资制行不通,种植园主将种植园分成小块,采用分成制。劳动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租赁囚犯。重塑全球农村依靠了国家强制力量,还有铁路、电报等。总之,棉花工业家、商人、土地所有者和国家官僚借助新进巩固的民族国家的权利采取合法也经常不合法的强制措施,使农民变成耕种者,最终成为商品的消费者。本书第四章专门谈到了资本家用强制力量攫取劳动力的问题。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最初的劳动力在家庭中:早在18世纪,企业家和他们分包商把一些纺纱工和织工组织起来在非机械化生产的作坊工作,以便更好地监督生产工作。商人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外包制度,把原棉预付给农民,然后来取回成品纱和布。最终这些农民中有一些成为全职的纺纱工。到1799年,开姆尼茨及其周边地区有多达1.5万人在家中纺棉花。在第七章还专门论述动员劳动力的问题。作者认为劳动力动员的困难在于,许多依靠土地或手工艺品为生的人没有兴趣到工厂做工。他们前往工厂只是一种战略,因为女性在工厂做工使得家庭能保住土地。资本家愿意使用女工和童工,因为他们更容易被塑造,更适应机器生产无休止的节奏,并且可以给比成男男性更低的工资。动员劳动力,后来用考勤簿,到纪律都难以执行,工人难招聘。工厂工作对健康影响大,不愿去做工。因此武力动员很普遍,需要国家力量强制。“国家”通过官僚机器和法治体制,强制实施低工资制,并对劳工阶级的反抗进行暴力镇压。然而,资本主义对“国家”的依赖也为自己埋下了破坏性的种子。当欧洲工人阶级最终获得政治参与权并对“国家”施加压力时,“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通过对劳动力因素的分析,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是:欧洲发生工业化而中国没有。因为欧美女性最终离开家庭进入工厂,而亚洲不这样。

全球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现了第二次棉荒。原材料独立的概念日益成为欧洲和日本决策者和资本家的重要政治目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希望扩张殖民地并强迫种植棉花,寻找劳动力,建成新的棉花帝国主义。棉花帝国的疆域随着强大帝国国家的扩张而扩张,动员劳动力的斗争也随之扩大。如何激励农村种植者为世界市场种植棉花,即如何实现农村的转型。

殖民政府和力量增强的民族国家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利用这些农村耕种者的劳动。一是棉花继续由当地农民生产并出售给西方商人,印度、中亚和西非,二是是通过安置前游牧者来完成的,三是来自其他地方的定居者组织原住民在种植园种植棉花,例如在阿尔及利亚和德属东非,但在墨西哥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也有这种情况。20世纪初在非洲的科特迪瓦农民被迫在当地殖民官员监督下,在特别指定的田地种植棉花。

而19世纪80年代棉花制造业的繁荣时代又重回美国南方主要源于劳动力。美国南方成功的秘诀就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奴隶制的破坏和随之而来的农村转型,为棉花厂创造了一个庞大的、顺从的、低工资工人群体。最初是白人农村工人,曾经是佃农,后来是非裔美国工人,其中多数以前是收益分成的佃农。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美国的这些条件。

1963年欧洲对棉花帝国的统治结束了。那些曾经对欧洲和北美经济都非常重要的棉纺厂几乎消失了。随着制造业的转移,种植中心也转移了。亚洲棉花在世界重新崛起,中国和印度居于前列。主要原因是各国政府在动员劳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不同时期,劳动力问题的解决方式虽然有不同,但是总体上是,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利用国家强制力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再加上棉花种植所需土地的解决,形成了棉花种植、生产、销售、信贷网络,棉花为媒介的全球经济网络不断发展完善。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经济全球化的图景,同时展现了一幅资本主义的血腥发展史。

三、新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美国南北战争是关于棉花的战争

本书从棉花角度分析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前因后果。南北两个经济体同时向西部地区暴力扩张,给国家带来了一场又一场危机。南方成为兰开夏郡的种植园,大量美国人尤其北方各州美国人抗议这种半殖民地式的依赖。内战以惊人的持续时间和破坏力,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次真正的全球原料危机。并催生了新生的全球劳工资本和国家权力网络的出现。中断了全球棉花生产网络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关系。北方的封锁阻止了大部分棉花离开南方,威慑作用使得大部分运载棉花的船只不再从事南方贸易,于是产生了棉荒并迅速向外扩散。奴隶在战争中获得自由的时候,他们很快就放弃了种植园的工业节奏,试图把精力集中在自给农业上。战争导致“革命性的贸易现代化”:远期交易的制度化,远期合约标准格式,正式期货市场建立。

总之,开卷有益,作者全新的独特的视角,给我们看待以往的历史事件以新的思路,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开拓了新思路。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 下一篇:窄门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