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

2022-02-15 07:55:34  本文已影响人 

《我的二本学生》 读后感

本书作者是广东金融学院中文系的教授,她选取了自己带的2006级和2013(14)级两三届十几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后求职的经历,来讲述二本学生这一庞大却低调的群体的命运,中间还穿插着对自己90年代求学就业的思考(作者也是湖南本地二本院校毕业)。
广东金融学院的学生主要来自珠三角以外的广东本地,少部分来自外省和广深地区,毕业生去向主要是本地的金融系统和公务员系统。作者并没有如一般的畅销书那样先抽样分析,再归纳总结出一套普世规律。作为中文系的教授,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字优势,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来自各样的地区和家庭,有重商的潮汕地区,有梅州河源等客家地区,有湛江茂名等偏远地区,还有来自甘肃等大西北地区。有的家庭富足,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家庭和睦,有的家庭支离破碎。
虽然他们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每个人的命运独一无二,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成败来定义。但如果我们简单的用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话,还是可以从中窥见时代的进程,家庭的环境和个人的奋斗对于一个人命运的影响。

时代的进程
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变量。作者自己求学的时代,大学毕业还包分配,使得他们虽然是二本学生,但仍然有一种天之骄子的感觉,读书期间不必面临就业的压力,可以从容不迫的发展各种爱好和认知,然后毕业就分配到各地的企事业单位。即使就业不如意的,南下广东打工或创业也都受益于时代的大潮,甚至成就和生活水平比留在湖南本地的同学还要优越,隐然是因祸得福的最大赢家。
2006级的学生,国家已经不包分配,在求职过程中也面临着学历的隐形天花板,但大学前两年还是可以远离社会和就业的压力,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对大学以前的生活纠偏,毕业后就业和考公的压力也不算大。一位来自甘肃贫困地区的男生,在大学期间坚定了自己对文学的爱好,从人力资源跨专业考研两次,最终成功被复旦大学录取。一位女生被高中繁重的学业折磨到神经衰弱,到了大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彻底把身体调整了过来。到了13级学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已经和社会无缝衔接,沦为培训工作技能的机构。新生刚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但在就业压力和网络信息洪流的冲刷下,学生们一入学就被裹挟进就业的压力中,变得越来越保守和封闭,被迫适应和追赶时代的变化,没有时间思考自我和人生。从就业情况来看,第一学历已经变成了很难逾越的障碍,一个立志在教培行业就业的女生经历了数次笔试面试都因为学历被刷了下来,最后终于进了新东方,也因为学历被定级为普通老师。但这已属于不错的结果。
时代最直观的影响还在于飙升的房价。广东金融学院所在的龙洞,这十几年的房价从两三千元一平米涨到了三四万一平米。06级毕业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坚定的想留在广州。而到13级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认清现实,不再幻想着能在广州买房,甚至很多人主动要回到家乡安稳就业。作者最后讲了三个深漂的后代,父母都是20多年前来深圳务工的人员,早年有没有买房直接决定了这些家庭现在的生活水平和孩子就业的底气和选择。而当初买房也不是父母有预见性,纯粹是有了孩子以后要为教育和成家立业做打算。

家庭的环境
家庭是一个人的起点,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很多年的性格。家庭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经济实力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广东的贫富差距可以说是全中国的一个缩影,广深的富庶不输香港新加坡,粤北和粤西的个别地区贫困程度在全国也能进入前列。很多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捉襟见肘的压力。作者开头就举了一个不知道去哪搞定几千块学费的女生,所幸学校的师生募捐帮她度过了难关。
如果说经济压力不能一朝一夕解决的话,那家庭关系则能相当重要的弥补经济压力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好几位现在生活的还不错的学生,虽然是留守儿童,但是父母从不放弃对子女的教育。甘肃那位考上复旦中文系研究生的男生,文学启蒙来自于幼年留守在家跟着爷爷的经历,老爷子当过中学语文老师,闲暇了喜欢教孙子平平仄仄。还有一位立志回湛江振兴雷剧的女生,对雷剧的热情源于小时候奶奶带她去看看剧场表演,那是老人这一辈子唯一跟艺术有交集的地方。
和睦的家庭大多孩子心里比较健康,性格中没有那么多偏执的因素,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打成一片,遇到问题更容易向外寻求资源和帮助,没有那么焦虑。更容易体谅父母的艰辛。虽然父母并没有给他们指明人生方向的能力,但通过言传身教教会了孩子勤奋和努力的价值。这成了他们步入社会所能继承的最大的财富。

个人的奋斗
相比于时代的进程和家庭的环境,个人的奋斗反而是最苍白最难以把握的。说到底一个人面对生活和事业所做的决策,来源于他的认知和经验的储备,而认知和经验直接来源于从小到大的生活和求学经历。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时代和家庭的因素上。如果从小没有在家庭或者社会上耳濡目染,很难靠自己悟出正确的人生道理,往往要碰壁很多次才能幡然醒悟,却也已经蹉跎几年的时光。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学生自小到大父母不管他,都是他自己摸索,家庭条件不算差,却也给不到更好的支持,毕业后考研工作和创业都不坚决,浪费了几年的时间,几条路都尝试一遍以后,才发现年过三十的自己在考研和就业上都已不再占优势。
特例也有,一个女生,从小和妈妈的关系不好,但是到了高中突然有一天认识到妈妈之所以对她不好,源于妈妈有限的人生经历只能塑造她这样狭隘的见识,自此以后反而改善了与妈妈的关系,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至于她是怎么悟到这一层的,作者并没有交代清楚。

在我看来,作者提到的二本学生面临的困境,可以扩展到所有的大学生,不管是985,还是专科生,普遍发出卷不动了要躺平的感慨。作者自己总结说,“经济下滑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还只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找工作的难度,他们还可以凭借青春的热血,将希望寄托在个人能力的提升上;那么,浪漫主义般飙升的房价,则彻底瓦解了他们在大城市奋斗的念头,除了“丧”,除了选择逃离,他们找不到任何留下的现实理由。”面对这种情况,作者提到的三个深漂二代没有一个想做生意,或者从事实业生产,他们“更迷恋一份精致和稳定的工作”。但他们都对深圳有着强烈的精神认同。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值得思考的反差。
读完了会有一种想发点感慨却不知所措的感觉,这也是一些人批评本书的地方:故事讲完了,问题指出了,解决方案却没有了。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作者克制的表现,很少纯粹的煽情或说教,更没有一般知识分子不事生产却总想着给社会开药方的冲动。能够克制的讲好故事并指出问题已经不容易。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日韩等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现在终于也到了这个发展阶段。但无论怎样,如何让年轻人过得更有活力和动力,这是接下来很多年要面临的课题,希望我们不要继续沿着日韩的老路滑下去。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苍黄》读后感
  • 下一篇:《底层逻辑》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