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

2020-12-31 09:04:40  本文已影响人 

《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

《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广东金融学院教授

在得到APP的新书盘点播客中听到这本书是广金老师写的关于广金学生的故事时,我就决定要读这本书,原因有两个:一是好奇——我校竟有如此水平的教师,写出的书还能被这个播客推荐,那起码值得一读;二是,一直以来,我常常陷入自我以至于漠视周围的人和事,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会是一剂“良药”:不纯粹是培养共情,更重要的是通过看类似年龄、类似背景的人(何况作者及书中的这群人离我如此之近)的真实故事来锻炼平常心——意识到自己并不特殊,也不重要,且未来并非我所见。

在读完两篇对黄灯老师关于新书的采访后,还没读完书的序言,推荐给别人的理由就在我脑海中初现雏形。

我不喜欢被说教,也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难免还会说教。而推荐这本书既能够传达我的部分观念(例如让我决定读这本的第二点原因)又避免了说教,因为真实故事比我道听途说的大实话力量强百倍。个中道理与那个太阳和风比赛让老人脱下外套的寓言相同。

一方面,现代人对个体意愿的重视十分明显。任何善意的质疑和劝告都可以用以下句式统一回复:“我想”、“你管我呢,我愿意”、“有钱难买我高兴”。在不妨碍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个体意愿的主张,不必解释来由,无需论证理由,个人主观上的肯定和承认成为自己主张的正当性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另一方面,尚未开化的人又让自己的精神花园大门敞开,疏于管理。于是你才会看到一个现代人即使依仗着满脑子垃圾也能自信满满。

这时候,开化了的人会产生恻隐之心,帮他铲除一些杂草,推荐一些书,让对方的花园起码变得名副其实?可是你怎么知道自己的慈悲不会反而冒犯了那些甩手园丁?你之所以能说教,是不是预设你在智识方面高人一等;是不是预设自己所说都是大道理大实话;最过分的是,是不是预设自己的话会对别人的选择产生影响。无论多么委婉,逆耳良言始终不受欢迎;无论剥离得多么干净,爱的身上总会附着一丝控制。

如果你因为上面这段而对荐书变得犹豫,我给你提供三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狠招是干脆不纠结,推荐是自己的事,读不读是别人的事,所以只管推荐;大招是写言辞恳切的推荐理由,让对方感受到慈父慈母般的诚意,而不是爹味十足的炫耀;妙招是以自己想读为由,请别人帮忙借/买这本书,然后感慨这本书多好多好,借此激发对方的好奇心。

关于书的内容,议论文字不多,对我来说不咸不淡。关于中国教育,批判性的、重油重盐的,一针见血的,我都读过。我的意思不是说黄灯老师在避重就轻,“挑软柿子捏”,而是压根这本书就没想着揭起谁的伤疤。也因此,我可以放心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妹妹,一个高一新生。

在我高中叛逆的时候,“读书无用论”还在发光发热,我拿起别人的矛就当自己的盾,抵御班主任和老师们的淳淳教导对我心灵的腐蚀。可其实我并没有放弃读书,因为我成绩好啊,放弃自己唯一的长板简直脑子有病,我就是不喜欢填鸭教育。可那时候没有能力思辨,“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盟友”,只要跟老师的思想对着干就拿过来就用,《上学真的有用吗》和《吾国教育病理》就是我的“自学主义”的左右护法,和菜头的文章是精神纲领,“读书无用论”只能算是马前卒。

如果你还没死或者你的故事没被写进书里,那只有极个别人会在乎你那点儿破事。这是我当年对师兄师姐想要给我“传道授业解惑”时的态度。现在,我成了别人的师兄。我想用这本充满故事、语言温婉的书去提醒被我推荐的人:“读书无用论”、“考研不值论”这些都是旧时代的冷兵器了;与其扛别人的大旗来给自己的叛逆壮胆,不如拿这股热情尝试去理解“经济下行”、“学历贬值”、“阶层流动滞缓”,“大重置时代”这些名词之间的联系和背后的含义。如果想要自毁前程,那不需要任何理论;相反,理论都是用来保护自己的。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来源于学生作文或亲述的个人故事。故事中师兄师姐的故事,时而使你对未来警惕,时而使你对未来憧憬,但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提醒你:尽管命运早有安排,但你的未来还未到来。在此,我忍不住要引用斯蒂芬金写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名句:“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thing.”当你从某个人的故事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时,就一定要多读几遍。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影响力》读后感
  • 下一篇:《浪潮之巅》(第三版)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