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奖励的惩罚》读书笔记

2024-06-19 07:46:03  本文已影响人 

《奖励的惩罚》读书笔记

教育就是,别把奖励当教育


10多年前,曾经读过埃尔菲·艾恩的一本书,叫《奖励的惩罚》。读后感还获得地区市级比赛一等奖,呵呵!

《奖励的惩罚》中有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大致是这样:一群孩子每天放学都嘲弄一位老人,乐此不疲。老人被搞得苦不堪言。某天,老人承诺若孩子次日再来嘲笑,每人给一元钱。孩子们兴奋不已,第二天早早来极尽嘲笑。老人如约给钱并说再一天来给两毛五。第三天孩子又来,老人给了钱后表示下次只给一分。孩子们嫌少,从此不再来了


老人的“奖励”摧毁了孩子原本热衷的事。当钱越来越少,孩子宁愿放弃曾无偿喜欢做的事。艾恩认为,金钱常是工作积极性降低的原因,组织过度依靠外在刺激激励员工,不当刺激不仅无法让人更投入,反而降低热情。

我还想起另外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朝三暮四”: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他很喜爱猴子。他打算给猴子们分橡子吃,就对猴子们说:“早上给你们三个,晚上给你们四个。”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于是他马上改口说:“那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你们三个。”猴子们听后都很高兴。把这两个故事连起来思考,比较有意思。


在教育实践中,奖励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低年龄的孩子身上,效果非常明显。幼儿园或小学老师经常会用这样的那样的奖励方式,有用代币形式的,有用积分形式,或者干脆用精美小物品或零食当奖品的。然而,这种效果往往是短暂的,一旦奖励方式一直不变或者消失,孩子的学习动力也会随之减弱。

有些学校实现星卡制度,三年都是用同一种方式。到了第二三年,有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争取星卡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过度依赖奖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回报,而不是为了自我成长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另外,奖励制度往往伴随着竞争和比较。在追求奖励的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忽视团队合作,将同学视为竞争对手,而非共同成长的伙伴。这种竞争心态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破坏班级氛围,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产生不公平的竞争。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奖励和竞争。奖励应该被视为一种激励手段,而非唯一的目标。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在追求奖励的同时,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助学习,将同学视为共同成长的伙伴。我们也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正如《易经》里说的那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理想、最持久也最有生命力的驱动永远是来自于自身内在的驱动。

一个拥有内在动力的孩子,会自发地对知识产生好奇,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力则让孩子能够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这种能力的培养,远比依赖外部奖励要重要得多。奖励在短时间有用,甚至唤起积极性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奖励并非教育,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 下一篇: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