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引言中描述了写作这本书的由来。在一次飞越太平洋的长途旅行中,当他望向舷窗外时,突然产生了对自己长期置身其中的世界的不了解与不确定,从而引发了他对科学的高度兴趣。于是,他“花了三年时间一来读书看报,寻访很有耐心、德高望重、愿意回答许多无人吭声的特别问题的专家。”“在不大专门或不需要很多知识的,而又不完全是很肤浅的层面上"理解和领会了科学的奇迹和成就并付诸笔端。”——我就更加惊诧于他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全书纵横开阖的气度、幽默生动的语言、巧妙无痕的谋篇布局以及涵盖全书的人文精神。
从内容上看,本书对最小的夸克到最大的星系,以及两者之间所有的层面都进行了清晰的解释和描述。其中涉及到宇宙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植物学等众多的学科领域,既回顾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和奇妙的时刻,又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的科学史料,并独具匠心地把事件和故事穿插在一起,使得内容不再生涩和干枯,使得我们在书中处处可以领略科学的神奇。例如,书中描述“来自宇宙本底辐射的干扰,我们大家都经历过。把你的电视机调到任何接收不着信号的频道,你所看到的锯齿形静电中,大约有1%是由这种古老的大爆炸残留物造成的。记住,下次你抱怨接收不到图像的时候,你总能观看到宇宙的诞生。”“如今,天文学家可以办到最令人瞠目的事。要是有人在月球上划一根火柴,他们能看到那个火焰。”这样的内容,在书中可谓比比皆是。
当然,再详实的内容,再真实的描述,如果只是一些没有温度的文字的堆砌,恐怕这本书也不会如此畅销。可以说,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和风趣幽默、形象易懂的语言。
我们不妨看看文中那些精彩的描述吧。在提到超出人常识的微观世界时,他描述道: “质子是极其微小的。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像字母‘i’上的点这样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拥有约莫5亿个质子,说得更确切一点,要比组成一万年的秒数还多。”“原子很小,50万个原子排成一行还遮不住一根人的头发。……只要记住,一个原子对于1毫米的线,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对于纽约帝国大厦的高度,它的大小你就有了个大致的概念。”通过这段文字,我们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质子、原子的微小。在书中,作者极善于将很多无法直接表达的内容以形象地类比化为直观、易想象、易理解的事物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在其充满魔力的文字下,一些原本枯燥的知识瞬间就变得具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
除了文字,穿插在书中的科学家的奇闻逸事也是吸引我们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经在教科书里学到的那些伟大科学家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只知道他们是谁、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已。而在本书中,作者于精妙的构思中恰如其分地把科学家们有血有肉、立体化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一在自家后阳台寻找超新星的埃文斯牧师、极其腼腆古怪的卡文迪许、命运多舛的曼特尔、冷漠傲慢的欧文、淡泊名利在小学教孩子算术的道尔顿以及和有妇之夫来往而失去再获诺贝尔奖机会的居里夫人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像对地质学家默奇森和古生物学家贾维克的描写就令人捧腹:默奇森“大约花了前半生近30年时间来骑着马追赶狐狸,用猎枪把空中飞行的鸟儿变成一簇簇飘扬的羽毛。除了阅读《泰晤士报》和打一手好牌以外,他没有显示出任何会动脑子的迹象。接着,他对岩石发生了兴趣,以吃惊的速度一跃成为地质学思想界的巨人。”而“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这些曾经离我们那么遥远而陌生的科学家们因为作者诙谐的描述立刻在眼前鲜活起来。而科学也因这些科学家们而变得如此亲切。
当我们通篇阅读全书之后,一个更为深刻地感觉是作者在其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作者在大科学观视角之下,将人与科学都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置于科学发展的有机联系之中,进而让我们有机会去接近、去还原科学发现之真相、科学家之真相、科学之真相。什么是科学的精髓?在这样一场愉快的科学之旅中,我想会引发更多人进行深入地思考。
掩卷遐思,不禁感慨,如果这本书早出现十年,我也许会因此而改变对科学的认识,甚而改变人生的选择也未可知。而对于现在那些刚刚起步的青年而言何其有幸,也许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引导而使他们理解科学、爱上科学,找寻到探索科学的思路和灵感,十年、二十年,或者几十年后,会从他们的中间出现下一个牛顿、下一个爱因斯坦,这就是一本优秀图书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