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二:自然之诗
在《走进心灵》里,李镇西虔诚庄重的写下了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的一段话:“我竭力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他反对带着浓重功利色彩去亲近大自然。是的,当我们走进自然的时候,就该忘却“教育意义”,因为大自然本来就是一本最博大精深的书。
自然环境与生俱来就俱备教育功能,这样的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900多年前的苏轼吟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苏轼游目骋怀与宇宙自然,淡泊了名利,阔达了心胸。自然之美与活跃的思想就像阳光与花朵一样,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李镇西说:“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嬉戏玩耍。”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亲切地记述“每当学年一结束,我就跟孩子们一道去远足旅行,去田野、森林、河边旅行。跟孩子们一起在南方晴朗的星空下宿营,驾锅煮饭,述说图书内容,讲传说和童话故事,这些对我来讲,是一种幸福。”的确,人与生俱来的对大自然有割舍不开的情愫,当师生在自然的怀抱里畅游,一起感受自然的脉搏,感受阳光的触角,聆听时光的流逝的时候,我想,他们的心一定贴得更加紧密。这时候的师生,已经忘却了各自的身份,没有了这层束缚,灵魂自由的飞翔······
在《走进心灵》中,李镇西在教育手记中记录了多次与学生同游自然,携手探险的经历:他们可以站在黄果树瀑布下面,让飞花贱玉的瀑水将他们浑身浇透;也可以穿着铁钉鞋,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嵋之巅;还可以与学生在风雨中长时间攀登,饥寒交迫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二者每一次的经历,都能让李镇西与学生风雨同舟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又感到无限幸福。这样的幸福不单单是源自于与自然的共鸣,还有与第三方产生的共生的快乐,创造与探索的快乐。
如果仅仅知识收获快乐似乎显得太过浅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陶行知曾多次大声疾呼对学生要实行“六大解放”,其中之一的“解放”就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美国诗人艾默生说:“若你的心与大自然一起跳动,一切便都呈现了出来。每种精神都呼唤着同类精神的回应。”在自然的怀抱里,你能升华品格,扩大胸怀,激发潜能,获得学问。
但这种学问的取得不带任何功利的色彩,在经历中慢慢演化渗透,最后融进血脉。诗意化的生命个体就要诞生了。
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论是春日的素湍绿潭,江流宛转,还是夏日的蝉鸣聒噪,莺啼清脆,亦或是秋阳中的帘卷西风,落日楼头,冬日的肃穆庄重,简素沉静,都能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课堂的师生真切的感受到:我们是大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诗是人类对美的最初表达,大自然的美,让李镇西的学生们锐化了知觉,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言语为个人体验而充实。这就大自然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大自然是一首灵动的诗,在这个深秋时节,《走进心灵》就像一首清新隽永,富有情调的教育诗,激起了我对教学、管理的思考。在这本书中我能清晰地读到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种种探索实践与创造思索。在他的教育观中,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是灌输,而是引领;不是强制,而是尊重。在这个“万古逢秋悲寂寥”的秋日,我也想用我苍白的语言把眼中的风景化作诗行。
秋思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呼啸的西风高擎着喇叭在山头
吹响寒意逼人的号角
山的苍翠欲滴的脸
变得阴沉而蜡黄
叶儿于一夜之间苍老了容颜
颓败的飘摇在枝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奈何落红有情
西风无意
终是一场凄美的离愁别恨
休要嗟叹惆怅、
休要悲戚心伤
我心宽广如江
一苇可航
须明朝
看落叶满阶红不扫
层层叠叠似黄金
再来高歌一曲: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用诗歌写下我对教育的期许,同时,我又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让人振奋激动的“歌唱”: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而同时,我对环境的教育功能又有了更深刻地认识,陶行知认为校址的选择应满足以下标准: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以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环境的育人功能历历可见。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自不必说,中国人对山水虫鱼鸟兽的情结由来已久,人文环境则一地一景,如何开发利用好当地独特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是我当前正在思考的命题。
开发地方课程,利用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传承文都文脉,坚守乡土特色,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血脉,培养文化自信,陶冶高尚情操,是我们急需思考并实施的课题。
合上《走进心灵》,心中已曙光初露,霞光万道。发现,是的,发现学生的心灵,去接纳,去包容,去引领,去尊重,去顺应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成为他们,我们教师当然可以为学生中赫赫有名的精英而骄傲,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为默默无闻的平凡百姓自豪。这是教师该有的“骄傲观”。归根结底这就是民主,民主教育才是教育的春天。和学生一起,与同事相约,走进自然,走近文都文化,收获更多“绽放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