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八次危机》读后感

2022-12-31 09:26:15  本文已影响人 

《八次危机》读后感
 

前段时间看了《八次危机》这本书,然后看了十次危机讲座视频。有些感想和疑问。

几个疑问:

书中说到中外执政者都认为农村的农民相对更好管理,为什么?—— 如果是因为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和房产可以解决基本生活,那么农业科技和能源技术的进步,可以让政府以较低成本供养民众。农业工厂目前主要受限于能源成本,如果能够解决能源问题,则农业工厂的产出应该能够以较低成本供应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如果人口数量下降,房产过剩,或者国家的公租房政策有实质性推动的话,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民众在失业情况下的基本生活。这就是大家一直期望的政府福利兜底保证个人生存无忧以便可以做自己爱做的工作,激发社会创意的效果。或者允许食物银行的存在,每个人的失业保险和退休金中取一部分金额以食物计量的方式存入食物银行,存入食物量按照月人均消耗值的1.5-100倍之间,个人可以申请调整。食物银行提供食堂给老年人和失业人员。这样的话大家就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了。

书中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周期性经济危机,但是没有讲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危机。是否政府进入的方式可以彻底解除经济危机。目前只能说是可以应对经济危机。视频中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人民收入赶不上资本增值速度,就会产生消费萎缩生产过剩,就会产生经济危机。感觉中国也是一样的问题,毕竟现在也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那种以资本增值的目标也是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目标,无非就是 国家资本+私人资本。不知道这个理解是否正确。

从温老的讲座视频看,他对当年劳动投入替代资本期间,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具体说是公社工厂日常事务,往大里说就是社会治理)的环境气氛很是欣赏,有些怀念,毕竟自己亲身经历。这种用劳动替代资本的做法的结果用他的话说是资源可以内部定价,资源和劳动力紧密结合,这样的话资源就生态化(我理解是能更为环保的利用,因为是自己的环境自己负责,而不是说A地的公司在B地雇了一个C地的人跑到D地去开挖土机,雇员对破坏环境无感。本地人可能会有一两个人有出卖环境得利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应该都是反对的,毕竟自己以后还在这里生活)。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框架国家就会更政治化,制度更照顾劳动者,而社会治理是劳动者共同参与,犯罪就会大为减少。感觉这是温老的一个目标方案。与此对立的是以资本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框架,制度是亲资本的,就容易去政治化(也就是只考虑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而较少考虑劳动人民的福利),劳动力本身也只是作为商品定价用于资本计算成本收益的一个要素。不过,国际环境如此,全球化竞争时大家都是亲资本,在国内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应该是要以资本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框架的。另外,怎么算做到以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框架温老没有讲。

危机处理的解读

书中经济危机的处理其实就是政府实事求是地应对措施,八次危机讲述了八次危机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解释,并没有做意识形态的解读。抛开意识形态的站位,分析处理手段发现其实政府只是做了合乎逻辑的事情。政治决定方向,政策体现思路及其逻辑。由于其他国家政治目标不同,所以中国经验只能尽可能介绍让别人能听懂。可能是出于讲述中国故事且要让别人听明白的目的,温老一直强调要去意识形态地做分析。

早期的两次外资进入产生的危机,应该是由于中国自身的资本不足导致必须付出一些代价来积累资本偿付外债。这个问题在当前是已经不复存在还是变成地方性的问题可以有中央控制使得代价可控?

70年代引进外资时的独立自主思想,确实为中国完整的工业化能力打下了基础,尤其是人才基础。感觉讲座听下来,当年的国家领导人真是有各种危机要处理,同时还要寻找机会发展自己,真的是在走钢丝。别的国家估计不会有这么能干的领导人集体,更何况还是长期稳定的领导集体。这样的话他们的发展就只能指望和平的国际环境了。

温老有一个分析我深表赞同:二战后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追求工业化,客观上为发达国家(尤其是殖民地的前宗主国)过剩产能提供了市场,避免了三战。现在的局部战争也只是对小国的打击以控制资源为目的,而不是以摧毁对方的产业资本为目的。从这个角度讲,华约组织败给北约组织,还存在一个市场纵深的问题。华约离非洲、拉美太远了,没有殖民地基础。

看视频听讲解后才发现,美国人其实挺阴险的:产业资本升级到金融资本,需要打破黄金本位货币机制,形成信用货币机制,美元为了保证信用选择了和石油挂钩。应该是有了这个思路,然后才有了帮助以色列在中东建国,控制中东。同时打压拉美产油大国。基本上除了苏联及其盟国之外其他石油出口国都受美国控制。

在描述到追赶发达国家的时候,温老明确表示,他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想要快速追赶上发达国家,那么像中国这种政府公司化的做法目前看来是唯一的效果比较好做法——如果温老的书籍被联合国翻译后推广到其他国家,不知道是否会掀起一股新的发展中国家到中国取经学习如何公司化的热潮?

关于第十次危机,温老觉得现在没有具备危机的明显特点——大规模失业,但是经济增长方面又很危机有点类似。他认为国家没有直接干预是不对的。这个我觉得国家可能是没有找到干预的领域。在各方面科技没有明显突破之前,干预的成本太大。比如能源领域无论风/光还是储能还是充电桩,其实以当前科技进步的速度,都不合适干预。科技进步很快的领域,说明技术不够成熟,不适合国家出面大规模推广,只能以政策引导由市场竞争出更优的技术。又比如卢麒元在一个视频中讲过他认为国家可以投入水循环处理领域,水循环处理类似房地产可以带动诸多产业,但是专家们还有争议,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关于资本如何利用以及民营经济的定位

温老的一个观点我是赞成的: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需要分析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说国进民退发展民营经济了事。简单地说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他只会去投机炒房炒股。但是国家去产能的操作我是赞同的,因为资金必须投入到其他方面。问题在于缺乏引导和创造相关领域的投资环境,导致民营资金涌入投机市场炒房炒股。

那么问题来了:民营经济在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中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不同规模的企业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需要有定论才能有效引导。比如像华为中兴大疆腾讯阿里百度美团比亚迪隆基等民营企业,还有很多是高科技人才创办的小企业,他们有突破某一领域科技难点大规模应用某类科技的能力,国家应该做些什么?——创业板可以为小企业提供动力。但是对大型企业就不只是这样了。比如,腾讯/微博我一直觉得在社交出海方面做得不够,导致海外的媒体话语权很弱,这是国家需要关心的。百度的翻译/AI功能如果可以和微博的内容结合对外提供是否AI翻译会更快跟准确地发展?还有阿里和腾讯一个重点在电商一个是社交,明明可以很互补的,阿里腾讯要是抱团出海,效率会快很多。出海方面,国家可以给予奖金补贴或者税收补贴。

对于普通的民营企业,只能跟着冲锋陷阵打顺风仗的,国家又应该做些什么(这可能需要龙头企业带领,需要国企冲到前面)?还有一些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亏损的企业,该淘汰就淘汰,不能因为要国退民进就仍然保留。

当然,这里我感觉从理论上就存在一个略显矛盾让人为难的地方:

1.当经济大环境不好时,一方面希望资金不要投机,但是简单的事情很明显已经不好做了,所以才会导致普通人认为经济大环境不好。实际上,高科技企业增长一直还是不错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华为中兴大疆腾讯阿里百度美团比亚迪隆基等在2018年前都发展很快。从2018年中兴被美国打击开始,华为后来也被制裁,美国要脱钩带来了一些影响,但那是外部环境突然产生的问题,无法提前预知应对。总的说来,中国确实需要转型。

2.但另一方面,转型需要投入的是真金白银时间人力去做研发投入,还有失败的风险,民营企业怎么样才愿意参与?国家对高科技公司扶持上市就是希望科研人员可以凭股票致富,但是这能覆盖多少人,能覆盖多少资金?

3.2013年-2018年期间还有一个现象就是P2P。其实如果借款人的信用良好,P2P确实可以是直接帮助相关人员解决生产资金问题,通过互联网将资金提供者和需要资金的生产者撮合起来。但问题是如果银行都不敢放贷的对象,P2P房贷公司难道比银行更懂风控?网络公司比有营业网点能做线下调查的银行更了解资金申请人的偿还能力?只能说愿望是好的,结果是悲惨的。P2P行不通。

4.对于基建等国家需要做的长期投资,民营经济可能不太愿意参与没有回报的项目。但是大部分项目可能都是短期看不到回报的项目。就好像农村五通一平,对汽车下乡有帮助,但是对五通一平项目有多少直接收入贡献呢?如果有明确回报,国家最好可以考虑让私人参与,只是需要控制分红比例。比如不允许出现赚钱的高铁线路,私人参与后票价过高的情况。

总之,最终结果就是绝大部分资金没有去处,最终还是会去投机。

我在想,是否可以由国家队组成一种国家基金,由国家队来运作,大家分享收益。国家基金可以分细类:比如股票基金专门炒股、半导体基金专门做半导体行业的投资、生物医药基金专门做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等等。风险投资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识别项目的能力更强,且对项目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扶持作用,这种扶持除资金外,还经常是人力上的或者技术上管理上的。如果资金能够都按照风险投资的方式运作其实是最理想的情况。另外,做得好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其实也有风险投资的思维,包括产业布局、厂家甄选、政策税收扶持等。如果在国家层面上成立类似的国家基金,股票类就像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产业类就像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且这些基金能够让民众购买并有分红,那么是否民企老板的钱就有一个更好的归处,大家买国货也更多一份动力?

关于人才下沉

温老的视频中提到了几点:

1. 扭转苏联对上层建筑(主要指官僚思想)的影响时,要求军队将官下到基层和士兵同吃同住;知识界要和劳动实际相结合,要知识分子下到基层,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当年上山下乡对年轻人的磨砺锻炼,中国现任的政府高层大部分都有上山下乡的经历。

现在的情况是,疫情导致就业困难。年轻人无法大规模地通过政府运动安排上山下乡(其实政府也做了不少事,比如大学生村官。有很多人也是做得很好的,典型如时代楷模黄文秀),只能通过市场的方式调配到能去和想去的地方。这种市场调配的效果和上山下乡的效果相比哪个好,估计和具体的政策操作有很大关系。理论上讲,人力投资从社会的角度看,只要制度得当、有技术手段、有平台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才智来改进现有的工作流程和提升工作效率,那么这些人力所投入的领域会对这些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样的事情,受过教育思路被打开的人做将会是不同的效果。就好像IT/互联网企业毕业的员工有的创业时仍然选择的是传统产业(我一个同事辞职后就做的别墅装修),管理和服务水平比一般的同行企业要高一截。目前短视频和电商平台的高渗透,以及IT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往不好做的事情现在有了机会。比如短视频让客户直接从产地购买水果,跳过很多渠道(并非跳过所有渠道,做短视频的公司经常本身就是渠道);而拼多多美团等生鲜团购平台则让农业产品的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化(比如水果品相不好价格上不去渠道商不要就只能倒掉,因为根本吃不完,而农民也没法自己包车运到城里低价甩卖,此时只要水果没损坏还是可以卖掉相当一部分给拼多多美团这样的社区团购平台,而城里的居民也不必只能吃质优价高的水果)。比如电商平台上的客户评价,如果确实是对产品本身有具体意见评价,电商平台可以考虑AI识别,比如100条评价10条有参考性,20条是没有意义的差评或好评,其他是系统默认评价,哪怕系统只识别出来5条有参考性的评价并识别出1条没有意义的差评给厂家(一般评价没有参考性的噪音太多,我估计AI识别应该偏保守的),厂家只要能收到反馈认真对待,那么对整个产业的产品质量、品牌和服务水平都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新闻上讲疫情导致很多985毕业生下到县城,如果操作得好,地方的营商环境、体制内氛围都比以前更好的话,我们的基础设施改进那么多,按理应该高学历知识分子到县城对县城的发展大有好处。

其他方面:

书中多次提到有的政策思路是对的,理论上是合理的,但是实际操作的操作成本太高导致落实后实际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党群矛盾。从IT技术上讲,如果央行提供的区块链账户管理系统能够成为基础设施,将能够极大地提升系统互联效率,结合数字支付,可以将政策操作成本降低到能够顺畅执行的地步。

中国航母还是不够多,对于自己的海上丝绸之路通道都难以保证安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联合巡航也只是为了保证北极航道安全。连小日本都提出自由国家联盟。这种国家真是应该针对性的产业打击和海路控制。收回台湾后,日本估计就蹦跶不起来了。

讲到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百年结构时,温老讲到教科书都不提相关学者的思想。其实文史政经类的学科真是需要有比较广泛的扩展阅读书目,否则就容易被带到沟里面。所谓偏信则暗,兼听则明。教育部的领导至少可以确认两点:智商偏低,估计上学时就不是学霸级别;没有情怀,没有批判精神,对于理论不懂质疑,对于历史事件不知道如何丰满多角度描述。

有个细节有点意思。温老在视频上说,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和尼克松谈了一个多小时。毛泽东对尼克松说,我们不谈具体问题,具体问题你和周恩来谈,我们只谈哲学。——不知道尼克松有没有感受到来自学霸的压力?

另外发个牢骚:感觉温老的文笔不太好,《八次危机》里面“诚然”这个词简直被用烂了,按理应该是虽然的意思,实际很多地方跟虽然这个词意没什么关系。有的地方句子特别长,思路推导还快,读起来比较费劲。我觉得我的文笔也不好,但是温老的文笔不比我好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人间值得》读后感
  • 下一篇:《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