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外卖小哥。
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了解到,雷海为在水厂打过工,在工地搬过砖,为客户送过餐,但却有个了不起的爱好,那就是读书。可即便是读书这样朴素的愿望,有时也不能实现,因为他连书都买不起,只能把喜欢的诗书背下来,回家再默写出来。他把工作中的零碎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等餐间隙在读,接单时间在读,甚至连等红绿灯的时间也在读。一次偶然的机遇,雷海为参加了诗词大会的海选,从40万人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摘得了桂冠。
董卿曾对他赠言:“雷海为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时刻给予回报,诗词对雷海为来说,最大的意义不是技惊四座、一夜成名,而是在每一段风吹雨淋的奔波路上,在每一个孤独的异乡之夜,给他直抵内心深处的温暖和慰藉。”
成名后的雷海为,拒绝了百万年薪的诱惑,选择了教育这个可以继续与书为伴的职业。读书点亮他的生活,阅读让他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玛德琳.马丁,在《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一书中,借书中主人公的对话,也表达了读书点亮生活,成就更好的自己的观点。
书中在回答“你为什么喜欢读书?”这个问题时,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就像出发去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之所以能去到那里,我凭借的不是火车或轮船,而是书上的文字。读书可以让你体会他人的人生,了解他人的视角,读书本身就是学习,有了书上学来的经验,你就可以少走弯路,就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的翻译老师,是拥有两个硕士及两个学士学位,常年从事口笔译工作,并且已发表多部文学译著的陈晓颖老师。陈老师凭借多年的口笔译经验,老练的文学功底,把这本书翻译得十分到位,使读者读起这本书来,有种欲罢不能的冲动。
正如《妞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说的那样,《伦敦最后一家书店》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它展现了文学的变革性力量!
1.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让格蕾丝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一战”期间失去父亲,后来母亲又突然病逝,房子被舅舅一家霸占,舅母觉得她是个累赘,继而狠心将她赶出家门,这就是《伦敦最后一家书店》中女主人公,格蕾丝.班尼特的遭遇。走投无路之际,她和好友薇芙一起投奔在伦敦的母亲的好友--韦瑟福德夫人。
来到伦敦,格蕾丝在樱草山书店开始了她的工作,虽然初到书店时,格雷斯与店主埃文斯的谈话并不令人愉快,但她为了生计,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她用自己的勤快和善于经营的能力,使这个破烂不堪、满是灰尘、杂乱无章的书店,变成了一个干净整洁、温馨舒适、又不失怀旧风情的、人人都喜欢的书店。
《基督山伯爵》是格蕾丝在书店读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开启了格蕾丝的阅读之路,之后她又读了简.奥斯汀的作品,读了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看了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等等,每本书她都是由衷地喜欢,因此也会向店里的顾客极力推荐,她给家庭主妇介绍能排解孤独的小说,给战争中的人们读《米德尔马契》,读《双城记》,读《爱玛》《南里丁》等,这些书都非常有力量,能让人们明白,不管命运何等不公,只要大家勇敢向前,都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格蕾丝总是乐此不疲地、为客人提供各种选书建议,书友们也在他的推荐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书,找到了在纷乱的战争年代能够慰藉心灵、直面黑暗的力量。她还想出了别出新裁的广告语,比如说,“灯火管制期间,让阅读点亮你的生活”,或者“阅读让你远离战争,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些推荐和创意让书店的生意翻了两倍,格蕾丝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店主的肯定和赞扬,她对阅读的热爱和对书店的用心,让书店主埃文斯看到了书店未来的美好。在埃文斯因病去世后,他把所有的遗产,包括这家书店都赠予了善良的格蕾丝。
读书,成就了更好的格蕾丝,也让她收获了喜爱的事业。
2.书中自有颜中玉,读书让格蕾丝找到了人生知己和伴侣。
图片
在书店,格蕾丝结识了人生知己乔治,他是位喜欢阅读的帅小伙。两人在相处中互生情愫,以书传情,在后来的交往中,互相送书成了两人间一个默契的项目。
乔治送给格蕾丝的第一本书,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名作《基督山伯爵》。也正是这本书打开了格蕾丝的阅读世界,让她和乔治有了更多共同话题和交流空间。
在两人第一次正式约会时,乔治送给格蕾丝的礼物,是一本封面图案精美,有着烫金花体书名的--《名利场》。这次约会他们从《基督山伯爵》谈到《圣诞颂歌》,后来又聊到《匹克威克外传》。他们俩就这样一直聊啊聊啊,有佳人在侧,有聊得来的话题,又有知音般的有趣灵魂,人生最浪漫的爱情,也不过如此吧。
战争结束后,胜利归来的乔治立马去书店找格蕾丝,当他看到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的格蕾丝时,脱口而出“没想到一个读书的人会这么美,直到我见到了你。”你看连情话都与书有关。重逢当然少不了礼物了,乔治这次带回的,是一本专门为前线战士设计的小书,《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人一起捧起了这本书,开始了她们的共读。当然,今后他们会一本一本的读下去,直到永远。
读书,让格蕾丝找到了人生的知己和伴侣。
3.读书点亮生活。
闪电战期间,伦敦几乎天天遭到轰炸,无助的人们只得躲进防空洞,藏身地铁站。在地铁站里格蕾丝为惊慌失措、心神不定的人们进行朗读,文字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团结一心,互相扶持,在一次次遭遇空袭和停电,不得不睡在地铁站的夜晚,他们循着书中的故事,找到了点亮生活的那束光,度过了战火纷飞中伦敦最黑暗的年代。
就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生在一个食不裹腹,衣难遮体的年代里,即便如此,读书依然是少平苦难生活中最值得开心的事情。可以说是读书点亮了他的生活,让他在饥肠辘辘的生活中,在汗如雨下的工地上,在黑乎乎的矿井里,依然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无论是外卖哥雷海为,还是女孩格蕾丝,或者是平凡人孙少平,书都是他们人生中的避难所,避开苦难,照亮生活!
4.写在最后
“二战”结束后,格蕾丝的书店奇迹般地在风暴中幸存下来,而她既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书店继续温暖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人们给它重新命名为“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眼下正是疫情期,各种焦虑和生活的不方便摧毁着大众的意志,人们被各种贷压得喘不过气,被各种卷搞得身心俱疲,被无数视频牵着鼻子刷刷刷,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多读像《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这样的好书,从书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找到人生的方向。
生活虽苦,读书可渡。
阅读让我们即使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