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2600字

2022-11-19 07:29:41  本文已影响人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张纯如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一是日本人的视角,二是中国人的视角,三是一群不肯抛弃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他们创立了安全区,最终拯救了近30万名中国人。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张纯如,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新渡口街道。1989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新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度过了短暂的记者生涯,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写作硕士学位。作为美国著名的年轻历史学家之一,张纯如曾获得众多荣誉,包括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项目奖、华裔美国人组织年度女性奖、伍斯特学院名誉博士、加州州立大学东湾分校名誉博士等。1991年,张纯如与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 )结婚,并育有一子。

她的作品刊登在 《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多家出版物上,此外,她还接受大量电视和广播节目的采访,并发表过众多演讲。除了《南京大屠杀》之外,张纯如还有《蚕丝》(Thread of the Sitoworm)和《美国华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两部著作问世。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己的轿车内开枪自杀。

读书心得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马婉婷

八十五年前的那个漫漫长夜,从烈焰焚烧的村庄到满目疮痍的大地,从血肉模糊到累累白骨,不过是弹指一瞬。它们都在诉说着同一件事,南京城陷落了!持续了整整七周的南京大屠杀给每个中国人民都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这段苦难史被重新提起,并不是为了揭开伤疤,而是要警醒世人——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我以为南京大屠杀的爆发与其背后真相的鲜为人知主要源于二战时期日本、中国及国际社会的“孤立”。

日本是矛盾的孤立体。客观上,其地理位置四面环海,可谓是形单影只的孤岛,与世隔绝;主观上,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今的日本甚至更孤立于国际社会。然而,日本人却信奉“生命属于国家而非个人”的理念,与其说这是一种对“孤立”的反叛,倒不如说是等级制度下强权的压迫从而加剧了阶层孤立与分化。

日本整个民族对待生命的态度都是漠视且盲从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对待生命的历史经验不堪一击。这一点在日本士兵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儿时被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灌输“对天皇的忠诚重于泰山,而个人的生命轻于鸿毛”的思想,加之军国主义在教育体制方面的无形渗透,个人主义精神被尊卑秩序所扼杀,最终在严苛的训练中得以成为帝国最出色的“武士”。武士道精神所强调的就是毫无保留地效忠天皇,“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是日本士兵的信条。于是,他们成为了天皇最忠诚的“信徒”,却又只给生命留下了睥睨一顾。

在他们眼里,个体的生命无足轻重,敌人的生命便更无价值。由此,数以万计无辜的中国人民因为这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被残忍杀害。但是,个体的生命并非日本士兵所说的那样,微弱而又无毫无意义。正因为有了安全区里甘冒生命危险反抗侵略的外国友人,二三十万的中国难民才得以拥有一块栖息之地;正因为有了痛苦坚守在日军残暴杀戮下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世的中华儿女才能永远铭记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史;正因为有了像张纯如一样致力于揭露这段黑暗历史的作家,二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南京大屠杀才能被真实地、赤裸裸地展现在国际社会中。这就是个体的力量与勇气。它能够让我们思考文明、道德对人之为人的社会规范与约束,以及人类灭绝人性地虐杀同胞的恐怖行径下存在的英雄主义典范。

日本曾疯狂地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再次凌辱。无论是日本政客的狡辩还是日本学术界的掩饰,抑或是日媒的自我审查,在一切强有力的证据面前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即使这样,仍有部分日本人至今不承认战时的罪行,甚至将相关战犯供奉至靖国神社日日参拜。

为什么犯下如此罪行的施暴者不曾得到惩罚?为什么受害者的苦难不曾得到承认?为什么这段历史不曾公之于众?其实,他们也曾强忍痛苦大声疾呼,他们也曾不顾威胁呼求正义。然而,受害者被囚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中,被桎梏在牢不可破的“铁屋”里。这些挣扎便沦为无声的呐喊,甚至被冠以“保持沉默”的名号。沉默的背后是世界冷战政治的操纵与日本恐怖气氛的压制。

二战后,时局动荡不安,两极格局形成并逐步白热化,加剧了世界阵营的分化,也割裂了整个世界。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并不会站出来充当“国际警察”,反而为维护日本政府的稳定,纵容其包庇战犯,保持战前的政治体系。日本当局对中日战争的舆论高度敏感且掩盖欺瞒。与此同时,中国也陷入了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封锁的境地。三重“孤立”,最终造就了正义的颠覆与湮灭。

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提二战期间国际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也同样影响着舆论风向,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讳莫如深。1927年的义和团运动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那时起中国军队就被国际社会打上了杀戮、残暴的标签。此时日军的到来仿佛拯救外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和平、安宁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与想象。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等来的是穷凶极恶、烧杀抢掠的野蛮人。文明开化代表着日本人的傲慢心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革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代。但一场爆发的经济危机又将其打回原形,文质彬彬的皮囊下终露出了锋利的獠牙。军事扩张的强烈欲望和恼羞成怒的复仇之火使战火愈发硝烟弥漫。

三十万中国人被残杀的历史永远也不会消失!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的深处有余温。”今天,我们或许只能看到旧时南京城的砖瓦,但每一块砖瓦都被鲜血染得通红;我们或许只能看到当年万人坑的土壤,但每一个陶罐里的土都埋葬着同胞的尸体;我们或许只能看到相关档案,但每一份档案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我们能感受到八十五年前华夏大地上笼罩的黑暗与中华人民抗争外敌的决心,这就是历史灰烬深处的余温。

我们走过千山万水,穿过时间河流,越过黄泉碧落,走到荒凉的尽头。崭新的繁华中,你还在。中国必将不忘历史,以史为鉴。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中华青年正朝着朝阳,走过冬夜寒风,迎接和平美好的春日晨曦。

好句欣赏

这种对待死亡及其过程的残忍和蔑视,这种人类社会的巨大倒退,将会被贬抑为没有价值的历史插曲,或者电脑程序中无足轻重的小差错,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再次引起任何问题。除非有人促使世界记住这段历史,否则悲剧随时可能重演。心念至此,我突然陷入巨大的恐慌。

本书要探讨的是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去人之为人的社会约束的单薄外衣,使人变成魔鬼,又可以强化社会规范对人的约束。

服从权威的压力就更大,恶毒的欺辱和无情的长幼尊卑秩序往往扼杀了士兵心中任何残存的个人主义精神。服从被奉为最高美德,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人理想被甘当体制螺丝钉的价值观取代。

当代日本人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他们可以继续自欺欺人,相信日本的侵略战争是一场圣战,仅仅因为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自己才不幸落败;他们也可以承认真相,即世界之所以变得更美好是因为日本在侵略战争中战败,未能将其可怕的“爱”强加于更多民族。唯有正视历史,日本才能与本民族过去的恐怖行径一刀两断。如果当代日本人在维护历史真相方面继续无所作为,他们就会在历史上留下同其战时先辈一样的污点。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穷查理宝典》读书笔记
  • 下一篇:《金阁寺》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