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

2022-09-22 07:41:22  本文已影响人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

这本书是三年前一位读者寄过来的书,希望我们能分享读后的感受。刚开始我尝试读过,但是看不进去,今年因为疫情原因被关在家里,终于能沉下心来读完这本书。该书主要采用对梁漱溟老先生采访的记叙的形式,来展现梁老的人生经验和对待世界的看法。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1949年后屡遭批评而不改初衷,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世界会好吗?”父亲最后问道。儿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父亲说罢就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作者艾恺采用了梁漱溟这段人生经历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世界会好吗”作为这本访谈录的书名。而这个发问即便放在今天,似乎也未曾过时。在父子对话中,梁漱溟给出了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积极答案,在书里和现实里他也秉持着同样的态度——因为他认为,中国文化在未来会复兴。正是我们深厚的国学根基在未来会带领我们走向独属于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好未来。
拥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美称的梁老在开篇便讲到,他受佛学、儒学影响深厚。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包容,佛学更注重“空”,而儒家更加以人为本:“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二者在他身上,或者说在很多中国知识分子身上,达到了良好的平衡。梁老认为,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洋、印度,在于它认识到了人的理性。它相信人,它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像回教什么真宰、真主。儒家的特色是信赖人。

儒家: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除了思想之外,梁老在这本书里对人、对物、对自身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我们随着采访者的脚步,探寻着梁老的一生。他说他只是一个“独立思考,表里如一”的凡夫俗子,这一生做过记者,教过书,当过教员,但对他而言比较重要的是做社会活动、参与政治和写书《人心与人生》。他所佩服的人是章士钊和章太炎,认为最伟大的中国人物是毛主席,哲学上最崇拜的是法国的柏格森和德国的康德。
梁漱溟的人生与许多人产生了交集,书中也有一些是他对其他人的看法。回首望去,就是从他个人的视角来看待对我们而言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有较强的身临其境之感。
这本书不好做总结,因为内容非常散,就像两个朋友面对面坐着随意聊天,就聊完了一生的内容。做采访时梁老已是87岁高龄,其人生阅历自是厚重。书中蕴含着他通达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
有兴趣还是可以读一读,毕竟大佬的人生自述可是很难得的。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穷查理宝典》读书笔记
  • 下一篇:《台北人》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