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台北人》读后感

2022-09-22 07:48:34  本文已影响人 

《台北人》读后感

1.缘起

     之所以翻看《台北人》,缘起于电影《太平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国民党败退台湾,看完电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突然感到宏大叙事中冷冰冰的史实与那个忧患重重时代中每个鲜活生命之间的格格不入。不论地位高为一军之军长还是低为社会一草民,终究属于历史洪流中的浮萍,特别是作为战争失败者败退台湾的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们。对比败退后中年窘迫、流落他乡的漂泊,那群曾经鲜衣怒马、叱咤风云的青年,那群反帝反封建、一路北上倒军阀,那群参与游行,轰轰烈烈喊着救亡图存、打倒卖国贼,那群在抗日战场上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们不由黯然神伤。
     于是,我在这种心疼中慢慢由雷义方原型张灵甫扩散,了解到胡宗南、孙立人、薛岳、卫立煌、李宗仁、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再了解到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本书作者,最后找到这本《台北人》,决定看看。

2.缅怀

    全书总基调正如白先勇先生所引用的唐人刘禹锡《乌衣巷》那首诗中写的那样,充满着对那个忧患重重年代的缅怀、纪念,掩映着那群败退台湾后的“台北人”面对时过境迁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伴着范宗沛先生的《杨柳》,我细细、反复小声念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啊!对于白先勇先生自己而言,他作为贾宝玉本玉,其父在败退台湾前是桂系数一数二的人物,但在败退台湾后,作为蒋介石牵制远在美国李宗仁的一颗棋子,不得不活在随时监视的范围中,也不过挂着一点虚职,地位之落差可想而知。而对于整个“台北人”——那一批败退台湾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大批军官们而言,他们不得不面临丧失曾经地位、待遇的下场,同时也面临着流落漂泊、人生地不熟的处境。

3.众生相

    全书共由14篇短篇小说构成,写尽“众生相”,将“台北人”的乡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人贫富悬殊,有高级将领、有知识分子、有商人、有帮佣工人、也有低级舞女,但都共同背负着时间上的沧桑感和空间上的漂泊感,都经历过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都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奋力挣扎。


4.今昔之比

     欧阳子女士将《台北人》的主题总结为:“今昔之比”、“灵肉之争”与“生死之谜”。

    《梁父吟》从朴公与雷委员的一盘棋局中道尽三位辛亥老将当年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时的意气风发,而如今这“桃园三结义”却已有两人不在人世;《冬夜》中那个曾参与“五四运动”的余教授,当年同一群北京大学领头的学生们打到卖国求荣官员家中痛揍驻日本公使的向上青年,如今也已垂垂老矣,一家几口挤在残破不堪、年久失修的日据时代的小屋中,教着学生们不怎么感兴趣的拜伦,窘迫得连那段人生高光时刻还是从儿子身影和友人的追忆中“触摸”到的;《国葬》中则是由一位年迈失势的副官道尽了戎马倥偬一生的将军来台前后的巨大落差,道不尽的沧桑,话不尽的凄凉……《思旧赋》中李宅的两位老仆人互诉衷肠,诉不尽主人家的兴衰荣枯……这些都是基于今天凄凉与往昔繁荣所滋生出来的比较,所滋生出来的追忆、怅然。

5.灵肉之争

    灵肉之争中,“灵”代表爱情、理想,“肉”则代表肉体、现实。而时代变迁下的“今昔之比”正是对“灵肉纠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灵”对应着过去,对应着希望,“肉”对应着现在,对应着希望破灭。

    《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作为曾经的富家公子,来台后一直寻找着留居大陆的未婚妻的消息,苦等多年,为了和未婚妻团聚。当他那卖鸡蛋一分一分凑了多年的五万五千块被未婚妻表哥骗得精光后,在最后的精神支柱——“灵”被现实重击时,他终究还是崩溃了,最终以肉身“心脏麻痹”为这些年的等待划上句号。《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佣人王雄从主人家女儿丽儿那里看到了少年时代在湖南乡下定了亲的“小妹仔”的影子,对其无微不至、形影不离,然而丽儿终究会长大,当丽儿将王雄送其的鱼缸摔得粉碎的那一刻,王雄的希望破灭了,最终经历种种“灵肉之争”后,王雄选择以跳海的方式结束了肉身,但其手植的那片满院子的杜鹃却依旧红艳艳的盛放着,幻化成灵一直守护着丽儿。

    《一把青》中郭轸和小顾之于朱青,《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男学生月如和老年富商之于金大班,《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中姜青与小幺儿之于朱焰都是今昔变迁下的“灵”与“肉”之比,都对应着残酷现实下的理想破灭。

6.生死之谜

    而“生死之谜”则更具哲学意味。《孤恋花》中“我”与伴侣娟娟的相处中一直闪着过去伴侣“五宝”的影子,娟娟活着,而五宝已逝;《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里,朱焰说自己只活了三年,是的,他的“艺术生命”已经死亡了,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算活着吗?其他篇章中这种“生”与“死”的同存或者对立时常出现,也侧面反映了作者对佛道的“死即是生,生即是死”这种思想某种意义上的赞同。

    这种思想还体现在作者将《永远的尹雪艳》和《国葬》分别作为首尾篇的编排上。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的:尹雪艳永远也不老,尹雪艳着实有压场的本领。尹雪艳作为一种超现实的存在,有点类似于《幻城》中的莲姬。所有的人和事都在发生变化,都在经历着今昔之比,都在感受着空间迁徙的漂泊,但她永远是那位立于繁华中以旁观者身份立于幕后的人,仿佛一切在时间中流淌的沧桑都与其无关,不受影响,永远都是上海百乐门时代京沪繁华的代表作。

    而《国葬》中那位北伐时将军的“红人副官”,在经历渡江战役全军覆没后,“无颜再见江东父老”的他遁入空门。在参加完曾经长官李浩然将军的葬礼后,头也不回,一袭玄色袈裟,在寒风中飘飘曳曳,但袈裟中的那个人走得却异常决绝,这让我不由想起《红楼梦》最后,宝玉穿着那件大红猩猩袍面对父亲贾政的挽留,走得那叫一个决绝,最终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红楼终究一场梦。

    正如尹雪艳对宋家阿姊讲的:人无千日红,花无百日好,谁能保得了一辈子荣华富贵呢?是的,时间不会停滞,在万古江河波涛汹涌中,一切功绩,一切繁华,一切“宴宾朋,起高楼”,一切“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一切欢声笑语,一切眼泪痛苦,终究还不是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当然,相比于永不停滞的时间,我们确实渺小得如沧海一粟,但时间在带走历史万古江河的同时,也带来了未来的无限可能。羡长江之无穷的同时,个人感知的须臾人生也有其美好,也有其意义。

7.青山依旧在

    正如有人所感叹的那样:台北的雨落了,但落魄的文人仍在;戎马一生的将军殁了,但成王败寇的历史仍在;那王谢堂前的燕子去了,乌衣巷口的夕阳仍在。对啊,无论过去怎样,无论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无论未来会遇到什么,但生活得继续下去呀!

    一阵感叹中,范宗沛先生的杨柳——那夹杂着丝丝“羌笛怨”的曲调仍然在耳边萦绕着,让我想起了千年前那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久战归乡的白发老兵;想起了战国时期那群在风雪中“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奋力行进的老秦士兵;想起了那些茫茫大漠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戍边战士。明白了他们之于他们生存的那个时代的意义,明白了他们基于当时处境所做出选择的意义。

     他们中有的在战场上已然倒下,有的生死难测,有的从战场上幸存回乡。但是即便回来了,又能怎样呢?家乡已经面目全非,时过境迁,笑春风的桃花不再是昔年门中的那朵了,杨柳也已然不是离家那天的杨柳了,自己更已经不是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了,满目疮痍,一把辛酸泪。然而,那又怎样呢?日子还得过下去,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太阳照常升起。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
  • 下一篇:读《大道至简》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