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书笔记

2021-02-03 08:43:01  本文已影响人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书笔记

这个世界会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会的,一定会的。

这是也在我看完《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在豆瓣读书中此书的内容简介如下: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正如内容简介中所提到的那样,我从梁簌溟和艾恺的对话中感受到梁老对儒家和佛家的诠释和梁老所处时代风云变化的真切体会。

1. 什么是佛?

梁老回答,佛家是对生命的一个看法。

梁老提到了佛教或佛法有两类,一种是小乘,另一种是大乘。小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诸行无常,即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二,诸法无我,在我看来是破执(在《金刚经》中曾提过这一概念);三,涅槃寂静,即脱离凡尘,归于寂静。

而大乘佛教说的是“不舍众生,不住涅槃”。

小乘修的是罗汉道,“独身其身”,了脱生死。大乘,修的是菩萨道,即“不舍众生,不住涅槃”,不舍弃众生,不停留于清净无为。

梁簌溟先生说,印度的佛法或其他主要的哲学文化都是以消极为主的,倡导人生是虚幻的,如梦幻泡影。但在大乘中我感受到了与儒家相类似的观点,入世即出世,应当有所为的人生态度。这一观点,在书中也有提到,用于回答为何梁簌溟先生为何从十几岁开始想出世,厌倦人生到想自杀,再到后来积极在国家危难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时代环境下,创立民盟,奔波两党之间和平谈判,一致抗日等。既是大乘所说的,不舍众生,不住涅槃,也是儒家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梁老提到的看法是一种向内的修炼。不同于不断地向外索取,而是回到人自身,回到自我的肉体和精神,达到对可变和不可变的自由控制的状态。并认为中医的理论和气功等,与西医以及西方社会在科技发展的趋势是相反的,梁老认为最终还是由科技发展逐渐回归人文,回归到社会的和谐。这恰恰类似于,西方逐渐发展精英主义和以人为本,而中国发展以社会为本,重视和谐与平衡。

所以,无论从佛家、儒家、道家和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所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变好,中国正在变好。

2. 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是梁老在回答真理是存在的,只是只有很少的高明人可以意识的到时提到的一句古文,出自中庸。梁老解释为,这种高明的人既不随波逐流,也不脱离社会,走中庸的路。在我看来,高明的人不仅仅待时而出,更应时而生。躲在深山里是没有用的逃避,度势而为才会创造可能。在革命时期,有阶级压迫就要有斗争,得民心者才能顺应时代。儒家是积极的,有为的,满怀信念,与人为善。大多数人所认识的佛教,属于小乘。说因果,讲轮回,劝出世,求了脱。两者中和一下,是否就能既有佛的智慧又有儒的仁心呢?不管怎样,我认为的极高明的人定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和兼容并包的。


3. 乡村运动和与青年人为友

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提到了梁老的一生中多次参加乡村运动和调研乡村实况,在乡村办学堂,招收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传业解惑,参与乡村自治和制度改革。这些让我感触很深,乡村建设和青年人生观问题在如今依然是十分迫切的问题。农村在脱贫过程中和脱贫后都遇到了很多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我看到人民日报提出一句,“一刀切就是懒政”引起很多网友叫好,让人民对乡村问题的解决振奋人心。梁老很早就提出,青年人在学校只是学到了知识,教语文的学习语文,教数学的学习数学,教金融的只是学到了金融,却没人在青年人的人生路上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帮助。这让我想起前几年常说的一句流行语,也是电影《后会有期》里的一句台词,“我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我这一生。”从我所经历的留守儿童问题到近些年校园犯罪事件,我总觉得青年人缺少了什么,在这本书中我受到感触,我觉得缺少的可能是更多的陪伴、言传身教和做青年人的朋友。但我在B站中看到一位戴建业老师,看过老师的几集视频,很喜欢其良师益友和真性情的传授方式,同时给了青年人很多好的建议,也让我在看后视野和心胸更加辽阔舒畅。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受,愈发让我更有信心来面对“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样一个提问,答案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好的。


Ps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里提到了梁老所处时代的朋友往来和一些历史人物交往的事迹,喜欢的可以自己阅读原书。此外对梁老的思想和人生哲学感兴趣的可以看他的《人心与人生》。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论人的成长》有感
  • 下一篇:《历史的温度》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