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学记》读书笔记

2022-05-19 07:20:37  本文已影响人 

《学记》读书笔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中有关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很多,我只就其中对学生如何因材施教的方面,谈谈我的粗浅的感受。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者多,或失者寡,或失者易,或失者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差异,才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并发扬其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促其学有所成。

学者四失之一,谓“或失则多”,即涉猎太广,无书不读,结果导致贪多嚼不烂,最终收获甚微。

英国的亚克敦可谓是最好的例证,相传亚克敦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一生读过7万册书,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一直乐此不疲地读到他68岁去世那年,亚克敦只注重贮存知识,从不创造,甚至写不出一点点小随感,除了考取了54个文凭外,终生一事无成,后人把他讥讽为“两脚书橱”。

还有一位中国现代牛人马一孚,是鲁迅的同乡,比鲁迅小两岁,据说他用了三年时间读完了由明成祖朱棣亲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由三千多人参加,历时四年编成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可能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个通读《永乐大典》的人。该书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共22733册。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

三年时间读完22733册书,每天要读20多册!这种读书方法可取吗?我持怀疑态度。

首先,你有时间消化这些书的内容吗?其次,你有必要通读《永乐大典》吗?你对地理、宗教、医卜、工艺等内容都感兴趣、而且都读有所得吗?当然,此人不比亚克敦,在诗词、哲学、书法等方面都颇有造诣。我只是觉得他的读书方法不可取。

学者四失之二谓“或失则寡”,不言而喻,即书读得少,知识面太窄了。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在应广州知用中学邀请,对知用中学的学生们所作的一次演讲中,就向学生们建议“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 “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1930年秋,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的长子许世瑛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旋改入中国文学系读书。鲁迅先生为他开列了一份应读文学书目:

一,计有功 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
二,辛文房 元人《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
三,严可均《全上古……隋文》(即《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
四,丁福保《全上古……隋诗》(当即《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排印本。
五,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是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
六,胡应麟 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
七《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
八,《世说新语》刘义庆 晋人清谈之状
九,《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雅雨堂丛书》 中有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
十,《抱朴子外篇》葛洪 有单行本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十一,《论衡》王充 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
十二,《今世说》王晫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

以上书目虽然是为读大学中文系的许世瑛所开,但范围也还是比较广的,有诗歌、人物传记、名人年谱、晋人清谈、社会状态、风俗迷信等。可见,在鲁迅看来,即使是读大学中文系,阅读的范围也不应只限于诗歌散文。

学者四失之三谓“或失则易”,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有畏难情绪,浅尝辄止,固步自封。

目前无论是思想界、教育界、学界还是在教师、学生中,都存在着一种浮躁情绪,学习坐不下来,做学问钻研不进去。于是有人感喟这个时代是没有大师的时代,眼看着一个个大师的离去,有人痛心地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想当年,神州大地人才济济,不说科学界,就是国学界,就有许多让人望尘莫及、肃然起敬的人物。

民国时期四大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常人难以望其项背;近代国学大师俞樾(著名红学大师俞平伯的爷爷)、刘师培、严复、康有为、辜鸿铭、黄侃、章太炎(鲁迅的老师)、鲁迅、钱玄同、罗振玉等也让后来者难以企及。就是曾做过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闻一多先生,也靠他的刻苦钻研跻身大师的行列。

闻一多先生最初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美术的,1922年7月曾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却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先后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等职。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高度赞扬了他的刻苦钻研精神,他“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古籍都有深入的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为自己立下两句家喻户晓的座右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近几年去世的几位国学大师像季羡林、汤一介等虽然也是国宝级大师,但与前面提到的那些大师相比,已经逊色不少了。而思想的浅薄、风气的浮躁,似乎还在加剧。

你听说现在还有多少人去读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西方哲人的大作?因为他们的思想太深奥了,我们不愿与他们对话,也窥测不到他们精深的内心世界。

连尼采本人望着芸芸众生也感叹道:“吾行太远,吾见放于父母之邦”,就是说,我的思想走得太远了,我不会被我的国家容纳了。

学者四失之四谓“或失则止”。书海无边,学无止境。

马克思在谈到学习时,有这样一段非常深刻的体会:“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已经是一位满腹经纶、成就斐然的学者、哲人尚且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何况普通的民众?一个人只要有进取心、有事业心他就一定会活到老学到老。天道酬勤,不懈地努力,持久的钻研,定会有丰厚的回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往往一事无成。

《列子》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只学了一点皮毛,就以为将老师的本领全部学来了,于是向老师辞行。秦青也不阻止,只是用自己的歌声向薛谭表明他还没有到辞行的时候。听到歌声,秦青自知与老师相比,相差甚远,于是很惭愧地又回到老师的身边,并且“终身不敢言归”。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懂得了坚持的重要,我们才不会轻易放弃。

反过来看,凡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能够坚持下去的人,一部《红楼梦》耗去了作者十年的心血,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批阅十年,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且作者后来家道衰落,甚至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但坚持写下去的信念一直在鼓舞着他,这才有了这部惊世之作的问世。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红楼梦》作了极高的评价,誉之为“一部《红楼梦》可以抵得上整个一个欧洲”!“十年磨一剑”,也许带有夸张的色彩,但十年一部书,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十年,对常人来说已经很长了,但对伟人来说这还不算长,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他的后半生几乎都扑在了写作《资本论》上了;还有更长的吗?有!歌德写《浮士德》,用了六十年时间!作品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这岂止是“板凳要坐十年冷”,而是用自己的一生在成就一项伟业!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道理其实很简单,之所以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加以阐述,不过是对学生谆谆告诫,引起他们的警觉,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而已。

《学記》中依因材施教的精神,在传统意义上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某些教育理念,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而這些教学理论,却超越了特定時空,对不同時代仍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习近平自述:我的读书心得》读后感
  • 下一篇:《蒙台梭利文集》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