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游荡集》读后感

2022-05-04 09:04:45  本文已影响人 

《游荡集》读后感

借这本书主要原因是,许知远这个人。

认识许知远是因为《十三邀》这档节目。

对其本人也没了解过,其言、其行、其作品。

是通过其他人的眼睛认识的,马东、罗振宇、蔡澜、姚晨,在他面前都成了乖宝宝。

看事物的角度非常独特,举例:

采访马东

聊到《奇葩说》,迟疑半晌问这有什么值得讨论的?

逼得马东没退路,说了实话。中国建国前识字率是5%,所以一切作品都是精品。

建国后普及教育,但大多数人不因为识字,娱乐水准有了提高。

你许知远是那5%的人,这档节目就不是给你看的。

许知远:这些话题五四都讨论过,而且讨论的更激进,为什么不先看看过去?

马东:都讨论过了,民智开了吗?

... ...

与罗振宇对话

许知远:为什么是你来成为知识的传递者?

罗振宇:我命好,我进了央视,主导对话的选题。

许知远:央视给你带来了什么?

罗振宇:相当于重新上一次大学,我找最有发言权的人,我给出最高的酬劳1000元。

与每个专家学者来探讨选题的各种角度。

许知远:为何离开央视?

罗振宇:平台的影响力在下降,百家讲坛离开了于丹、易中天什么都不是。

xxx报社知名度还不及你许知远。对话的收视率断崖式下降。

我就知道自己一定要走到前台,一定要将自己的大脸露出来。

... ...

随随便便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在他人眼中的许知远已经足够高大。

许带着审视,或俯视来看芸芸众生。要知道他俯视的人物,已经是凡人视线之外的人了。

所以,想看一下第一手材料,他自己的著作。

书的第一篇不算惊艳,有点类似《十三邀》,甚至有看节目的感觉。

与节目中的用词、角度、节奏,几乎没有变化,还是中规中矩。

但压制不住的还是那份骄傲。

举例:

采访姜文

他主导性的风格与传闻中的一样,从寿司的吃法、伊顿公学、夏威夷的酒店管理到癌症治疗,他无一没有看法。所有人也习惯性地附和,他庞杂(未必准确)的知识、确信无疑的口气,让人不知如何应对……

采访赫拉利

启蒙运动自带双重视角。一重是工程技术视角,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可重组、优化、改进,进步不可阻挡;另一重则是宗教、道德、伦理视角,关切人内在的、无法被分析的冲动与需求。

赫拉利遵循前一种逻辑。他不相信灵魂之存在,人弱化为基因、荷尔蒙的混合物,倘若计算能力足够强大,定能复制出人类的大脑,自我进化成更强大的系统。翻阅他的书时,那些亢奋却冰冷的语调和全知全能的视角让我不适,它由一连串肯定句构成,不容置疑……

写到梦想家(狂想者)

可能因为微熏,或是这会馆中的空调不足,再或是我骨子里的浪漫精神在迅速减弱,我觉得疲倦而不是兴奋。

我感到某种诧异,不知他为何而来,他问了我一两个书店问题,评价了一下我们这儿生意的盘子太小,他甚至不知道我还是个作家……是的,他似乎专为布道而来。

写到孙中山

我差点忘记了,李鸿章、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甚至洪秀全面临的是同一个中国社会,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做出反应,一些人更为敏锐、更果敢、更高尚,另一些人则可能顽固、残忍,有人拥有政治理想,有人则干脆是赤裸裸的野心家……他们都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激活一个被惰性、分裂、资源匿乏所逼迫的社会,如何重新在外来者面前赢得尊严。他们中最有力的是那些最能体察中国社会根本矛盾的人,他们知道那些看起来迟缓、忍耐的中国人,随时可能变成一群躁动、为了目标甘愿抛弃掉一切的中国人……

写到新加坡

我从未喜欢过新加坡。在10年前的一次短暂行程里,那些高楼给我一种压迫感,一切过分整洁与富有秩序,无处不在的炎热与潮湿与无处不在的空调似乎让人的感受陷入感受力的停滞。只是在牛车水的街边排档喝虎牌啤酒时,我才感到一丝畅快。......异议的声音被严密、有效地清除,人们在繁荣与富足中过着不健全的生活,所有的问题都被简化成技术性的问题,生活的多样性与个人自主性被极大地压抑。

写到日本

这是1897年年末,距离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不过两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意外地大败于日本,签署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并付出了两亿两白银的赔款。这场战争最终将中国从昏睡中叫醒,它不仅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还可能有亡国之危险。此前,不管是...(被英国打败、火烧圆明园)...都未给中国带来震撼。对很多士大夫来说,它们都是来自远方蛮夷的挑战。但这次不同,日本常年被视作中国的附属国,即使它不从属于朝鲜、越南、缅甸这个序列,也相差不远——它被轻蔑地视作“委国”。日本的胜利还撕去了神秘中国的最后面纱——在它的傲慢与辽阔背后,是无能与虚弱。

书中几乎没任何人的背景介绍,如果想完全了解,需要自己做些案头工作。

书中那份自信,骄傲不来自身份地位的不同。

来自作者大量的阅读经验,绝对能完全地碾压我。

书中有些特殊的角度,如:几乎消失的声音、流亡的统治者、失败的革命者等等。

书中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原本自认为有些了解。

在其笔下,我发现一个陌生的世界,仿佛再次变成了无知的傻孩子。

总之,不算愉快的阅读体验(这本书至少读了5-6遍)。

这篇读书笔记写的有些辛苦。

再列一下,书中提到的书目。

湖畔漫步:《瓦尔登湖》、《等待》、《红楼梦》

一个诗人的转变:《时间的玫瑰》、《回忆:一个时代的翻译和写作》、《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在清朝》、《今天的激情》、《水绘仙侣》(柏桦)、《蜀碧》、《河殇》、《影梅庵忆语》、《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纵乐的困惑》(卜正民)、《十三世纪的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戴仁柱)

中国的味道:《人·岁月·生活》(爱伦堡)、《变动时代中不变的媒体理念》

一位意外的预言家:《人类简史》、《未来简史》

两种逃离:《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懒人瑜伽》、《然而·很美》、《皇帝》、《足球战争》、《帝国》、《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一生》(卡普辛斯基)

海妖服务器:《谁拥有未来》、《你不是个玩意儿》(杰伦·拉尼尔)

阿瑟·H·斯密斯:《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素质》(这四本是一本书)、《剑桥中国史》

一个罗马尼亚人在纽约:《轮小丑:独裁者和艺术家》、《流氓的归来》

循环的历史?:《北极星》、《钟声》、《作为出版家的赫尔岑》

北平的味道:《隐侠》(张北海)

另一个新加坡故事:《我的黑白青春》(林清祥)、《新加坡:被空调化的国家》

横滨往事:《国服与横滨》(王良)、《新民说》(梁启超)

寿喜烧里的明治维新:《黑船来航》(三谷博)

凤鸣馆一夜:《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留学生自治要训》

一个写日记的人:《一个绝望者的日记》(弗里德里希·莱克)

梁启超的美国:《戊戌政变记》、《新大陆游记》(梁启超)

刺客:《昂贵的和平——中日马关议和研究》(吉辰写的,里面有《旧梦谭》)

坂本龙马牌咖啡:《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马里乌斯·詹森)

浪漫的革命者:《孙中山与大月薰》、《三十三年之梦》(宫崎滔天)

沉默的记忆:《耳语者》(奥兰多·费吉斯)、《希望对抗希望》(娜杰日达·曼德尔斯塔姆)

焦虑的联盟:《金与铁》、《文化绝望的政治学》、《爱因斯坦的世界》(弗里茨·斯特恩)

作为方法的日本:《日本国志》(黄遵宪)、《菊与刀》、《日本论》、《创造日本》(伊恩·布鲁玛)

历史的暧昧:《传教士与浪荡子》、《面具背后》、《上帝的尘埃》、《罪刑的报应》、《伏尔泰的椰子》、《坏分子》、《西方主义》、《中国情人》、《零年:1945》(伊恩·布鲁玛)

只是整理书目,花费2个小时。差不多1000字。

再次证明作者会让人绝望,不是一个好的导游。

另外,这本书作者真的很认真,而且压缩很多,否则很轻松变成一本big book。

就此搁笔!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子弹笔记》的笔记
  • 下一篇:《阅读的方法》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