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空闲时间大多在读书,所以产出不多。
但有趣的是,应该有一半原因是受到了显示器的影响,这是我最近发现的。34寸的带鱼屏,从开始就调整缩放为 125%,一直在用没有感觉不对,字体非常清晰。现在回想,写代码感觉并不太对,用 1080P 的显示器,才对了。甚至动了买 1080P 组屏来替换 2K 屏写代码的念头。最后怎么解决了,缩放调整到 100%。
读书过程也有不少阶段。
最开始只读,书读的很快,读的过程中感悟也很深,但基本都忘掉书里写的什么了。
然后边读边记整理,但更多只是将我认为书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摘录梳理,“百科全书”,一半时间都在“重复",时间性价比很低。
上述两种方式本质是相同的,没有记忆。一个无即是无,一个多即是无。
再然后边读边划重点,只记录让我有印象深刻的知识点,笔记时间大幅减少,但笔记质量更高。只是感觉还是缺了些什么。
现在慢慢尝试进行一些总结,也就是小时候的读后感,其实所需不多,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词都比之前上千上万字的“笔记”有用。
回归标题中的这本书。
这本书简洁清晰,内容不多,读起来比较轻快,称得上“简明"二字。前半部分是中文译文,后半部分是英文原版,目前只读了译文。如果不多接触逻辑学方面的知识,也许会有些不容易理解,推荐先读读《简单的逻辑学》,了解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有效和正确等。这本书较《简单》更加“逻辑”,此外包含了数学知识,比如真值表,概率,期望值等。
整本书我个人认为有一个比较核心的内容点,就是“情形”,可以理解为条件、前提、环境、界限、范围、影响力。逻辑是否成立,取决于所处情形,某些时候是对的,某些时候是错的,核心与环境的互相影响。
最后有一本书是我这段时间中,觉得最完美的一本书,非常美,总结并不多。且听下回分解。简单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