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世界小史》读后感:在故事中看到真相

2021-11-29 08:02:33  本文已影响人 

《世界小史》读后感:在故事中看到真相

十一月我们共读的书目是《世界小史》,作者是恩斯特·贡布里希。贡布里希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人文主义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誉为“英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史家”和“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

《世界小史》一经出版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贡布里希说:一个人从书本里学到的历史与自己经历的历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像不同人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一样,历史史实需要人类去反思。

历史上很多史实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记录到历史书中,但它们却真实发生过,作为读史者的我们则不应放过任何一个历史细节。下面是通过《世界小史》中的故事来看历史真相。

故事:

从黎塞留到马萨林的大臣所拥有的权力,路易十四都取回自己的手里。贵族们除了可以观看他如何出演自己的角色外,没有任何其他权利。这场庄严的戏剧在早晨八点,也就是他休息好后起床时,开始上演。这时,王子们带着仆人和医生来到他的卧室,隆重地跪在地上递给他两个大大的扑过粉的假发,它们看起来就像是飘垂的聚毛一样。他根据兴之所至,挑选其中的一个,然后穿上昂贵的睡衣,坐在床边。这时,最高级的贵族(公爵)可以进到卧室里来了,在国王刮胡子时,他的秘书、将军和其他官员也来了。接着门被打开,一群衣着华贵的体面人物、元帅、总督、高级神职人员、国王所宠爱的人物接踵而至,只为了在国王陛下穿衣服时,能亲眼看看这一庄严的行动。

这一切,哪怕是最小的细节,都是规定好的。最高的尊荣,是可以递给国王事先仔细预热过的衬衣。这个尊荣属于国王的弟弟,如果他不在的话,那就是级别低他一等的那个人。宫室仆人拿着一支袖子,一位公爵拿着另外一支袖子,让国王陛下钻进去。国王陛下的穿衣仪式以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进行,直到他穿戴完毕站在那里:彩色的丝制长袜,短丝绸裤子,彩色的缎子紧身上衣,蓝色闪光的斜配绶带。他的短佩剑和领结镂花的刺绣外套,是由高级官员、国王陛下的领结保管者放在银托盘上递给他的。之后,国王头戴有羽饰的帽子,拿着手杖,微笑着步履轻盈地从卧室走向大厅,对每个人都显出一副无可挑剔的友好态度,而众人则或惊异或谦卑地用矫揉造作的词语来表示,他今天比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还要美,比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还更强健。是的,他本人就像太阳神一样,世间万物因他的光芒和光彩而获得生命。你看,这差不多都和太阳的儿子法老一样了,唯一重大的区别就是,古代埃及人的确相信这个,而在路易十四这里,这只是一场戏,他自己和别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场精心准备、令人赏心悦目的隆重演出而已。

做完晨祷以后,国王会在接待室里宣布这一天的日程。这一工作日程里的确有好几个小时的国家治理工作,而他自己也严守这一计划,因为他要亲自过问这个国家里的一切事务。但除此以外,就是很多狩猎、舞会、伟大的诗人和演员的剧作演出了,他的宫廷人员乐在其中,而他本人也总会出现在那里。他的每次进餐也和起床一样费事而隆重,甚至连就寝也成了一场舞会一般的复杂表演,夸张到有些滑稽,比如每个人在国王的床前都得低下头去,如同一个虔信的人面对圣坛一样,哪怕国王陛下本人根本不在那里。而如果国王在打牌或者说话时,总有一群人心怀敬畏地站在不远处,偷听他那聪明、思想丰富的谈话,好像是神启一样。

像国王陛下那样穿戴、用他的方式拿手杖和戴帽子,像她那样端坐和走路,是宫廷里所有男人的目标;博得国王陛下的欢心是所有女人的目标。他们也戴镂空花边的领口,穿豪华布料做成的华丽而宽松的长衣。在人们前所未见的宫殿里,这样的生活日日上演着。建造宫殿是路易十四的一个爱好。他在巴黎之外还建造了凡尔赛宫,宫殿本身差不多像一个城市那么大,那里有无数个金碧辉煌的大厅,有水晶的枝形吊灯,有无数个镜子,有线条动感的家具,有天鹅绒和丝绸的装饰,有光彩夺目的油画作品,上面总是画着路易国王、好像他是阿波罗一样被欧洲人民簇拥着。不过,最了不起的还不是宫殿本身,而是园林。凡尔赛宫的园林就如同那里的生活一样那么庄严、那么有规矩、那么轻松愉快。没有哪一棵树可以随便乱长;没有哪一丛灌木可以保持其自然姿态。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成了笔直的树墙和圆形的篱笆,或是带有涡形花坛的宽敞草地,以及带有圆形广场、雕像、池塘和喷泉的林荫道。在那里,当时有权有势的公爵和贵妇们在白色的石子路上来回散步,用表达优美的精巧句子来谈论最近瑞典使节鞠躬的样子,或者类似的话题。

真相:

永远不要宠信最能谄媚你的人,而是要看重那些出于好意敢于让你不高兴的人。从来不要因为享乐而忽视正事,设计出一种生活的秩序来规划你的时间,休息与消闲也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将你的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国家治理事务。在作决定之前,一开始要尽量多地听取情况。尽你最大的努力去深入了解那些出色的人,以便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够用上他们。对每个人都要友好,不要对任何人说出伤人心的话。

故事:

1073年,罗马一位特别虔敬、精诚的僧侣成为教皇位名叫希尔德布兰德的人,此前一直都在为数会的纯洁和权力做努力,成为教皇后,他被命名为格里高利七世。

在这个时代,德国的国王是一个法兰克人,叫海因里难四世。你必须知道的是,教皇认为自己不光是最高神职人员,同时也是由上帝安排的全世界基督徒的统治者。德意志皇帝、古代罗马皇帝和卡尔大帝的继任者也一样感觉到,自己才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最高主宰者。尽管当时海因里希四世还没有被加冕为皇帝,但是他相信作为德国国王他有权利要求被加冕。两个人当中谁会让步呢?

这两个人开始争斗时,周围的人都陷入激动不安当中一些人站在海因里希四世这边,另一些则站在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那边。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百五十五篇论战文字,这些文字都是当时国王的追随者或者反对者写的,要么替他说话要么反对他。当时所有的人都投入地卷进了这场争论中。在有些篇目里,海因里希四世被描述成一个坏人、一个易怒的人,而在另外的一些篇目里,教皇则被描写成一个心如铁石、有统治欲的人。

真相:

我认为,我们对这两个说法都不要相信,而是应该考虑到,从各自立场出发的话,他们都是有理由的。至于海因里希四世是不是真的对他妻子很坏(国王的反对者这么说)或者格里高利教皇是不是真的没有按照通行惯例被选为教皇(教皇的反对者这么说),真的不那么重要。我们没有办法再回到过去,仔细地看一下真实的情形到底是什么样,教皇或者国王是不是在这个或那个文献里被诬蔑了。很可能,人们将他们双方都抹黑了,因为人在争斗时,几乎总是有失公正。我在这里想要让你们明白的是,时隔九百年之后,要找出过去的真相有多么困难。

故事:

就在汉尼拔进入意大利(公元前220年)的同一时期,中国有一个无法忍受历史的皇帝,他在公元前213年下令将所有的历史书,包括那些古老的文献和资料等,要统统烧掉。被烧掉的还有那些诗歌集、孔子和老子的作品以及全部“没有实际用处”的书。只有那些关于种地和其他有用的书,他才允许留下来。谁要是藏了别的书,就会被处死。

这个皇帝叫“秦始皇”,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英雄之一。他并不是作为皇子来到世上的,而是作为一位诸侯的儿子——关于这些诸侯我前面讲到过。他自己成了第一个皇帝。他统治的那个地方,叫“秦”,他的家庭也自称为秦。好像一直到今天,整个国家还按照这个发音被称为“China”。

的确,人们也有足够多的理由,以“秦”来命名中国,因为他不光在征战中成了整个中国的统治者,还建立了新的秩序,把其他的诸侯都给赶走了,重新划分了这个庞大帝国。正因为如此,他要把人们对从前的记忆抹去,以便一切能够重新开始:中国应该成为他的作品。他在全国修建了驿道,开启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万里长城。今天能看到的,是蜿蜒几千公里的高大城墙,上面有雉堞和瞭望塔,穿过平原与山谷,越过陡峭的崇山峻岭,一直都保持着同样不变的形式。秦始皇帝让人修建的这座长城,为的是保护中国和它众多勤劳和平的人民,让他们避免遭到那些草原上的野蛮部族和善于征战的游牧部族的侵袭。这些游牧民族在中亚的大草原上游来荡去,反复攻占中原,烧砸抢掠,杀人放火。现在,这些巨大的城墙要把他们与中原隔开。长城还真管用,几千年了,一直到今天还屹立在那里。当然,这期间它们经过了多次修补和改进。

秦始皇本人没有统治很长时间。不久以后,另外一个家族登上了王位,成为天子。这就是“汉”。秦始皇带来的好的东西,他们很愿意保留下来。汉朝统治期间,中国一直是一个稳固的统一国家。但是,他们不再是历史的敌人了。正好相反。他们想起来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功不可没。于是,人们开始到处找寻那些古旧的书籍文字。这也让人看到,还是有很多人有勇气不把它们烧掉的。现在,人们将这些书籍收集在一起,比以前更加珍惜、看重它们。

真相:

在中国,只有熟知这些典籍的人,才能成为官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统治中国的不是贵族,不是军队,不是神职人员,而是学者。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有着高贵或低贱的出身,并不是特别重要。谁能较好地通过考试,谁就能成为官员;谁能以最好的成绩通过难度最大的考试,谁就能获得最高的官职。这些考试可不简单。这些人必须得能写几千个字。你们知道,这在中国并不很容易。他们也必须能背诵很多古老的书籍,多多益善;还要能正确地说出孔夫子和其他古代智者的学说和规矩。

所以,秦始皇烧书没起到什么效果。要是你赞同他的做法,只能是白高兴一场了。禁止人们去了解历史,没有任何用处。一个人想要创造新事物,就必须要详细了解旧事物。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资源革命》读后感
  • 下一篇:《丰饶之海》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