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财富自由之路》读后感

2020-12-13 07:54:10  本文已影响人 

《财富自由之路》读后感

     前段时间,有幸读到李笑来先生的作品《财富自由之路》,受益匪浅。现就该书的精彩观点,择要辑录如下,以飨读者。由于是摘录,有些语句和段落之间逻辑联系不紧密,意思有可能出现中断或者跳跃,请读者谅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著。

    李笑来先生这本书,是励志著作的典范之一。虽然有些人可能认为是“心灵鸡汤”之类文章,但仔细品读,发现许多道理非常深刻。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但写出了励志的内容,更提供了实现目标的科学路径。

     作者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他“依然保持着每天至少写3000字”的习惯。关于这一点,就另无数读者为其折腰了。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心智”一词的解释:所谓心智,形象点讲,就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的那个可以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作者进一步解释道: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都是可以升级的,其实人也一样。“硬件”的的确确是可以升级的----通过锻炼让自己更强壮,不就是“硬件升级”吗?我们每学习一项重要技能,不都相当于“升级”了一次“操作系统”吗?我们不断升级计算机的软硬件,为什么我们不能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呢?遗憾的是,人的大脑若能一直保持在出厂状态倒也罢了,关键是它还像被病毒入侵过的电脑系统一样,逐渐变慢了,因此必须定期更新。

    在前言部分,作者提出,每个人都应该笃信自己能变得更好。所谓笃信,就是指120%地相信。因为人应该对两件事深信不疑: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一定会变得更好;若长期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的未来一定会很伟大。

     作者一再强调,“传递知识”本身不是教育,它只不过是教育这个庞大工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而已。作者形象地比喻到,这就好比一个人想健美,如果他只是吃东西、吃营养品,而不参加跑步、推杠铃、举哑铃、做俯卧撑,不去做各种令人难受的动作,那吃什么都没有用。也就是说,你只是积累知识,而不去运用知识,使知识活起来,那知识根本没有用,你顶多只能算是“识字”而已。只有通过实践环节,使知识内化为自己应用中的自觉行动,那才是学到了知识的精髓。

     在本书第二节,作者对“复利”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强调了“复利”的极端重要性。他列举了一个借鸡的人还鸡时也应当还鸡蛋的例子,比喻借钱应当支付利息。他说:“在借钱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支付利息呢,根本原因只不过是笨蛋们的特点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事情哪怕只复杂一层,就完全无法理解,更别提复杂一层以上了……笨蛋之所以理直气壮,是因为他们思考不全面,却总以为自己思考全面。”作者指出,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只要是能积累的东西,大都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果没有资产可以继承,那就持续积累知识吧。金融学里有一个曲线叫做“复利曲线”。起初看不出太大的斜率,但一旦过了某个时间点,曲线就会急速上扬。对那个看起来斜率突然发生变化的“点”,有个专门的通俗词汇,叫做“拐点”。作者更深刻地指出,许多人一过20岁以后就停止了学习,所以没有机会在自己的未来体会到复利效应。只要你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总有一天你的拐点会出现,然后扬长而去。为什么有些人格外自信呢?不是因为他们在“装蛋”,而是因为他们一直搜寻属于自己的“复利增长曲线”并且找到了,所以才那么从容自信。

     在第三节中,作者提出了“概念”的重要性。他说,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大脑对一件事情没有概念,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件事情;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里缺少某个概念,那么这个民族就倾向于从未思考过那个概念。没错,语言对人类就是有如此强大的反向塑造能力。比如,绝大多数欧美人不可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表现症状是因为“上火”了。因为在他们的语言世界里没有“上火”这个概念(顶多他们用发炎去理解)。如果大脑里的概念不准确,那么就没有办法准确地去思考,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正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行为方式失败。作者又提出,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首先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再看他脑子里面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概念和关联构成了一个人操作系统的核心。

    在第四节中,作者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任何一门学问,一定有一些“最少必要知识”,然后迅速掌握它们,就能迅速把握某门知识的重要框架。因此作者出版了《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等书籍,而且非常畅销。作者提出学习英语的核心重点就是应用,有些人学习了许多年,英语不好,核心是不用的缘故。进而延伸到,绝大多数执行力差的人,特点都是一模一样的:但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值得显摆,或者有可能被别人鄙视,就马上不做了-----进步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维持所谓“形象(面子)”才是他们真正的刚需。一句话,若不开始行动,一切都是虚无。

    在第五节中,作者提出了本书最为核心的理念:人的商业模式。一个人和一个企业一样,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只不过有的人不知道而已。商业模式有点像时间,不管你怎么想,它就在那里。不管一个人是否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都会被自己正在运用的商业模式所左右,受影响的不仅是收入,还有当前的生活与未来的理想。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个人商业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一份时间出售一次;第二种是一份时间出售多次;第三种是购买他人的时间然后再卖出去。细思恐极,一旦你的时间没有出售出去,它就清零了!最低级的模式,就是打零工,把时间零售,而且只是很少一部分(一天24小时中的一部分);中间的,上班一族等于把时间批发出去,其他留下的时间自己享用;比较高级一些的,把时间多次批发,比如作者、专利拥有者(一切内容制造都属于这个范畴),他的书籍多次出版,专利多次应用,多次赚钱;创业和投资,就是把他人的时间低价买入,而后高价卖出,收割了利益。从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单位时间售价最高的,就是医生和律师了。那么,我们究竟是哪一种商业模式呢?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既然出售时间是不划算的,那给别人打工只是权宜之计,那你什么时候能购买别人的时间然后出售呢?其捷径就是进入你的行业最顶尖的集团,然后在那里工作,获得更有价值的经验,获得更广的社会资源,然后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坚信,见识决定境界。就算没有吃过猪肉,也要见过猪哼哼。或者简单地说,所谓“教育”,“耳濡目染”很可能比书本来得更直接、更有效。这就是人为什么会大城市学习生活的原因之一。

    在第七节中,作者提出了比一些销售专著中更清晰的观点:你提供的产品必须是人们的刚需产品-----虽然质量可能不好,但因为是刚需,因此销售量会非常大;反之,虽然是高大上的产品,但由于不是刚需,不一定有很好的收益。因此,作为个人,一定要去做人们刚需的产品。作者还提出,要极端重视心理学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理解别人,还要理解这个由别人构成的世界。作者更是对学习做出了形象的解释:你每学习一个技能,你就进化成为了另外一个“物种”。你学会了开车,就像长着四条腿的物种;学会了外语,就成为了视野更广阔的物种。因此,同是“人模人样”,但内核里面,人和人已经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否则差异怎么会那么大呢?

     在第十节中,作者提出了“注意力”的重要性。你把注意力放在了哪里,你的增长就在哪里。注意力是你唯一可以随意调用且能有所产出的资源。作者说,经过多年观察,发现人生三大坑:一是莫名其妙地凑热闹(明显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二是心急火燎地随大流;三是为别人操碎了心。总结为两个字,就是“闲的”。作者认为,注意力比时间重要,时间比金钱重要。因为注意力意味着创造性。为了确保注意力的专注性,作者建议将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小心防范短信、微信、电话的骚扰入侵、占有自己的注意力资源。等到闲下来后,再回复电话、短信。看来这一点我也要学习了。

     在第十三节,作者提出了“困在永恒的当下”的观点。这是我们许多常人的常态。困于日常琐事,不能长期、深入地思考,注意力只消耗在身边发生的一切上,所以,实际上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现在——一个没有前后对比的现在。也即是被困在永恒的当下。其实这就是过分追求安全感的结果。作者认为,合作的本质其实是大家各自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它交由合作方保障;信任的本质就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在这个认识的推导下,作者提醒,不要与缺乏安全感的人合作,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关系。千万不要与没有安全感的人做朋友或者结婚,他们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会把你拖入万丈深渊。作者进而认为,所谓勇敢,就是一些人即便孑然一身,也勇于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少数有极大智慧的人,在乎的事情真的很少,害怕的事情真的不多。在现时生活中,一些人大智若愚,也就是“傻人有傻福”,其实就是他放弃了一些安全感或者利益,从而赢得别人的信任(他们的注意力根本不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于是有了另外一种说法:“将军赶路,不打小鬼”。因此,人一定要有理想目标,一定要活在未来,这样你的升级才是可能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有一段特别精彩的演讲《相信自己进步的力量》(在网络上可以看到)中,提出了“表现型人格”和“进取型人格”的概念。“表现型人格”的人干什么只是为了给别人看,如果别人不认可,马上就偃旗息鼓了;“进取型人格”不在乎现在的状况,他只在乎未来,他只为未来而奋斗,不在意现在人们的评价,因此更能专注于把事情干好。

     在这里说个题外话,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我一直强调我的孩子要诚实、正直、真诚。因为这是人性使然,是人类历史经验总结的结晶。如果某个道理在客观上是正确的,过去它是成立的,现在它也是成立的,那么,若不出极大意外,将来它还是成立的。比如,很多时候,有些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大量的人希望他成功;反过来,有人失败,是因为他很难得到“贵人相助”,所谓“得道多助”,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还提到了“自证预言”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你怎么样对待世界,世界就会怎么样对待你。

     作者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三本书:钱钟书的《围城》、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文森特·鲁吉罗的《超越感觉》,并建议读者读原著。作者认为,坚决不能抱怨生活。对于困难,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坦然接受,抱怨没有任何作用。说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我们真的成为那个样子。

     在第二十一节,作者介绍说,在人的所有刚需品格中,耐心处于核心地位。这一点我有深刻体会。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只有“未来思维”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

     在第二十四节,作者提出“与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幸福感的最根本方式”,然而,好多人因为手机便捷的原因,反而与世界的联系中断了。因此,要主动加强与朋友的联系。

     在第三十节,作者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议把“坚持”两个字从自己的字典中删掉。因为如果某件事需要坚持的话,大概率不会成功----因为他骨子里根本就没有兴趣么。

     在第三十二节,作者提出“成功=技能+运气”的公式。在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中,“运气”占的权重各不相同。在棋类比赛中,运气几乎为零;在球类比赛中,运气占一部分;在抛硬币一类的赌博活动中,技术几乎为零。因此,在靠运气的项目中,就不用白费力气了。作者认为,在股票投资活动中,赚钱不靠努力,“什么都不做”不仅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是最难做到的事情。而且这个道理,只有到了高级阶段才会明白。投资是面向未来的,因此风险是客观存在。一旦有未知存在,就有风险存在。所以,“万一错了”的情况永远不可避免,要及时纠正止损。在决策过程中,要善于提问和思考,因为问题的质量决定答案的质量;在选择股票过程中,成长率是所有指标中的核心指标。

     在后面的章节,作者对知识做了一个概括。即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则和知识没有关系。他认为,融会贯通就是在两个貌似原本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而只有博学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融会贯通,融会贯通之后,体系化自然形成。没有体系化的知识犹如一堆砖瓦;有体系化的知识就是一座高楼大厦。

     作者用他自身的励志经历告诉我们,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并不遥远:不断自我投资,自我更新,终身学习,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最佳途径。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读后感
  • 下一篇:《这是我们的船》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