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读后感

2020-12-13 07:53:34  本文已影响人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读后感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次日,中共即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应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打算。......武装保卫平津华北!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驱逐日寇出中国!”

蒋介石则在他7月8日的日记中写下两小段话,并伴以3个问号。最后一个问号是:“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7月15日蒋介石邀请一些知名人士在庐山举行谈话会,胡适、张伯苓、梁实秋、傅斯年等人皆在场;7月16日又有158人举行谈话会;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举出包括“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在内的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并在谈话的结语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之所以称为“谈话”而非“宣言”,是为了减少这份政治宣言的冲击力。事实上,尽管“谈话”的措辞已经是国民党前所未有过的坚定和激烈,蒋介石也仍然抱着和平的幻想。在7月19日的日记中,蒋仍在使用“和谈”的字眼:“政府对和谈表示决心,此其时矣。”尽管随后他又写道:“谈话稿既发表,只有一意应战,不再作回旋之想矣!”

“他所谓不再作回旋之想,乃是策励自己不要再作回旋之想,并非早已不做回旋之想。”(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毛公在7月23日写下这篇《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指出:“抗战存在着两种方针、两套办法和两个前途。两种方针,一种是坚决抗战的方针,另一种是妥协退让的方针。两套办法,一套是动员全国人民、全国军队,争取广泛外援的办法,具体地说就是要实现八大纲领,另一套是与此相反、不实现八大纲领的办法。两个前途,一个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另一个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全中国、全国人民都做牛马奴隶的前途。”(《毛泽东年谱》)

从写作方式来说,其实也可以只写一种方针、一套办法和一个前途,即从正面角度论述中共认定的坚决抗战的这一套,只需强调要“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需得“反对一切游移、动摇、妥协、退让”,就足以让受众明白意思了。然而毛公在这不长的篇幅中,偏要不厌其烦地将样样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方针、另一套办法和另一个前途也一一予以描述,想来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蒋介石的犹疑徘徊--“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

这样的写作方式很特别,既策略性地肯定蒋介石的抗日倾向,又揭示了其妥协退让将会引发的危险后果--“这种妥协退让的方针如不迅速改变,将使平津和华北尽丧于敌人之手,而使全民族受到绝大的威胁”--从而引发受众对此的高度警觉。

7月29日,北平失陷,7月30日,天津失陷。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中国国际战略评论》读后感
  • 下一篇:《财富自由之路》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