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怎么写

中考读后感写作技巧!

2024-12-27 09:30:35  本文已影响人 

中考读后感写作技巧!
 


“读后感”定式训练——以《水浒传》为例

考点:

1.“读后感”的定义与结构

2.《水浒传》读后感

3.考题对接

【考点研究】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

二、“读后感”的特点

1.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

2.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3.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

三、“读后感”的主要存在问题

1.“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

2.“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

3.“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蜒点水,泛泛而谈,浅尝止。

4.“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观看影视、戏剧、展览之后写的感想,称为观后感,写法与读后感相同。

四、“读后感”的感人技巧

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是阅读的深化,甚至是对作品内容的再发现。要想感”得深刻,耐人回味,有独到之处,就必须做到:

1.不应只是原作思想观点的简单照搬,不要言人所言,而应该是在原作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将认识再提高一步,另辟蹊径,进行创作,写出新意。这样的感受才能深刻独到。

2.要写触及心扉引起共鸣的感受。读一篇文章,感受是多方面的。要感得深刻,又要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就应书写自己感触最深、不吐不快的那一点感受,书写可以引起他人共鸣的感受。这就如同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扣住一点可以谈深谈透,不致于导致感想肤浅。切忌贪多求全。

3.要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连接读和感的纽带。只有联系实际,才能认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产生对己、对人、对社会的作用。实际”的内容很广,大至国家,小到个人,往往有面与点之分,大与小之分。但最好联系当前的情况,尽可能不扯得太远,这样现实意义才会强。联系实际,往往离不开联想,这种联想过程一般是类比联想。联想的内容是与原作中心相类或想反的材料。如果要联系国家大事,要以准确了解当前的形势为前提;联系社会各方面的事,如家庭、学校、社会……要分析社会状况,分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切不可以偏概全,得出过激的结论。联系个人实际,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为依据,不可写成检讨书、决心书。无论联系哪一方面实际,切不可喊口号空谈,这是写感想的大忌。

五、范文对接

(一)定式范文

【1】《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描写绿林好汉的章回小说。它描述了北宋宋徽宗年间,在山东水泊梁山聚集了一支先由晁盖后由宋江带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聚众造反到接受朝廷招安的过程,终于由盛转衰,曲终人亡,读完不禁令人对作者写作技艺无比钦佩,同时也为众多的梁山好汉的命运扼腕叹息。

  我认为在《水浒传》中,“官逼民反”使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身怀绝技的梁山好汉统一到“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下,聚集在水泊梁山的主要原因。在三败高俅之后,水泊梁山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水泊梁山可谓蒸蒸日上、轰轰烈烈,大家大碗的喝酒,大块的吃肉,那是何等的畅快,何等的豪迈!可是首领宋江却坚持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带领梁山的英雄好汉远征辽国,随后去征王庆、田虎,最后征方腊。到头来众位梁山英雄好汉死的死,伤的伤,离得离,散的散,最后108将也只剩下凄凄惨惨二十多人。宋江的本钱到此时可谓输的一干二尽,回朝后,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到此,一场本该轰轰烈烈事业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不禁令人叹息痛恨。

  从这一出浸透着鲜血写成悲剧中,使我们警醒地认识到:如果路走对了,可能前面满是坎坷艰险,但目标总会实现;如果路选择错了,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而且错误的代价是致命的。

  宋江选择抱住了宋徽宗的大腿,以为找到了一位可以安身立命“干爹”。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君是明君,臣是奸臣。可结果只落得不仅搭上了自己的小命,更是连累上了一大帮的英雄豪杰稀里糊涂丢掉了性命,更为可叹的是断送了梁山的大业。

  路选错了,无论你怎样努力、挣扎,终归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又能怨谁呢?!

  但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在现实生活中,认错“干爹”的悲剧一次又一次的上演着。在最近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利令智昏日本满以为抱紧了美国这个“干爹”的大腿,有它撑腰就可以无法无天,肆无忌惮侵吞我们的钓鱼岛,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我觉得选择求人不如求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别人,这是多么的可悲!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要拿出自己的智慧,做真正的自己!

(二)变式范文

【2】《水浒传》读后感

“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今草泽见奇雄。”读了《水浒传》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吴用了,他虽不如青面兽杨志武艺高强;也不似武松的性格刚烈;但他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

  吴用曾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

  但是我觉得吴用也有一点缺点,就是太衷于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的宋江了,因为宋江想“招安”,导致整个梁山被利用,108名好汉被派去压制农民起义。结果只剩下了36位好汉,朝廷趁此借刀杀人。他壮大了梁山,却亲手毁灭了梁山。因为面子,他又毒死了李逵。所以我对宋江印象不是很好。因为他的意愿,使整本书的结局成了悲剧。宋江被害时,吴用便随自缢了,这是令人读了非常可惜的下场。

  虽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是我觉得我们青少年们应该读水浒:它体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刚好与我们当今社会相反。

【3】《水浒传》读后感

当我捧着这本《水浒传》时,我便情不自禁的哼起了那首耳熟能详的《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颇有一番梁山好汉豪爽的气势。

  “逼上梁山”是民间的一句俚语,是描写一个人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的无奈之举。?水浒传?中的英雄个个都是历经了无数的险阻,他们可以说是“仗义疏财归水泊山,报仇雪恨上梁山”。水浒英雄的忠、信、义,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还有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李逵的粗鲁莽撞、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骁勇善战、燕青的伶俐机灵……他们每个人都险象环生,他们背后的故事又怎是能用一篇篇文章所可以表述的呢?

  梁山好汉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百姓们除暴安良,是人人嘴里的“救世主”。最终,他们在梁山上聚集了一百零八个头领,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本以为这就是结局了,可没有想到朝廷一声令下,让梁山的好汉前去征辽,当他们正要凯旋而归时却又奉命至江南征讨方腊,弄的一百零八条好汉死的死、残的残、溜的溜、隐的隐,稀稀落落,最后仅仅剩下了二十七人。朝廷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想“借刀杀人”,而梁山的好汉只不过是朝廷的一颗棋子,他们在战场上为朝廷杀敌,而朝廷却在背后想着如何斩草除根。梁山好汉已经落到如此下场了,朝廷却还不罢休,那些幸存者还是未能逃脱接蹱而至的厄运,宋江、卢俊义被毒死,李逵在宋江临死时被拉去一同陪葬,吴用、花荣自缢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悲惨的结束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不是阎婆惜的百般要挟,宋江又怎会杀了阎婆惜;如果不是高衙内的重重陷害,林冲又怎会手刃仇人;如果不是西门庆和潘金莲杀死了武大郎,武松又怎会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

  合上《水浒传》的那一刻,我心中也生出了一种怒火。我气愤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我痛恨那些阴险凶残的贪官污吏;我鄙视提出“借刀杀人”这个主意的人。同时,我也有一丝的伤感,我惋惜那一百零八将的悲惨命运;我感叹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豪壮英勇;我崇拜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江湖义气。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铭记他们的历史,铭记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吧!

【考题对接】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文公即位后第二年,文公想对外征战。子犯说:“晋国战乱多年,人民还不知道什么是义,还没有安居乐业。”于是,晋文公加强外交活动,又积极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开始逐渐关心生产,安于生计。不久,晋文公又想用兵,子犯又说:“民众还不知道什么是信。”于是晋文公征伐一个小国时,约定三天内攻不下来撒兵。三日后晋文公真的信守诺言,退兵三十里,证明他的诚实和信用。从此,晋国的商人做生意童叟无欺,全国形成了普遍讲信誉的好风气。于是晋文公说:“现在总可以了吧?”子犯说:“人民还不知贵贱尊卑之礼,没有恭敬之心。”于是文公用大规模的阅兵来表示礼仪之威严,设置执法官来管理官员。这样一来,人民开始习惯于服从命令,这时才发动民众征战。城濮一战,一战而称霸诸侯。

语文活动小组计划举行历史故事读后感交流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晋文公、子犯,你对谁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与立意

(一)审题

审材料,晋文公即位后急于对外征战,最终称霸诸侯体现了他作为君王的雄心壮志。子犯劝说晋文公后,晋文公虚心听取,认真对待,说明他善于纳谏、从善如流,重视人民的力量;子犯作为臣子勇于进谏,多次进谏体现了他的忠诚、正直;子犯对国家形势把握准确,眼光独到,见解深刻,可见其智慧敏锐的政治才能;子犯让晋文公懂得时机未到不可轻举妄动,做事要时机成熟、准备充分。

审任务,语文活动小组计划举行历史故事读后感交流活动,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晋文公、子犯,对谁感触最深?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读后感。

(二)立意

1.晋文公:善于纳谏、从善如流;重视人民,有雄心壮志。

2.子犯:勇于进谏;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做事要看准时机、准备充分。

返回读后感怎么写列表
  • 上一篇:从三个方面谈读后感写作
  • 下一篇:写作技巧分享 | 如何写好读后感?7点秘诀都在这里了,快为孩子收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