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教材《语文》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习作任务,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写作,课后完成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习作话题:
写读后感
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写读后感,即写读“原文”后引发的感想。因此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感”要有针对性,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写。二是简要介绍原文内容,真实、具体地写出读后的感想。三是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主标题。
名师引路 · 巧妙选材
读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后,我们常常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引发多方面的感受。因此,想写出观点鲜明、见解独特的读后感,选择感触最深的内容-“感点”是关键。可以从以下角度选择“感点”:
1.人物。特点鲜明、个性化的人物总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或评价,或思考,或联想。此外,还包括动物小说中那些人格化的形象,如《狼王梦》中的母狼紫岚、《小狮子爱尔莎》中的爱尔莎······
2.内容。感人的、有趣的、新奇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是能引发自己联想的场景,或是文中的某个细节等让人有话想说、有感可发。
3.道理。能引起心灵共鸣的、给人启迪的语言;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主题,如《水浒传》中的官逼民反、《老人与海》中的挫折教育、《动物记事》中的动物保护等。
4.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阅读文章或书引发的愉悦、
悲伤、自豪、难过等情感,继而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
·名师兵法·指导写法·
1.先“读”后“感”,以“读”为基础,以“感”为主体。写读后感一般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大致内容,再具体写自己读后的感想。
例:吴承恩的《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来佛经,终成正果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他生性活泼、忠诚、宽容、嫉恶如仇,是机智与勇敢的化身。就说“三打白骨精”吧,师父一次次被妖怪迷惑,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岂能容得妖怪作祟?每一次都把妖精打回了原型,结果,糊涂的唐僧狠心地把孙悟空赶走了。但是一听师父有难,孙悟空立马腾云驾雾前去搭救师父。这样的情景不知出现过多少回,可孙悟空从未有过丝毫怨言。这不正是忠诚、嫉恶如仇的体现吗?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与“读”相比,“感”的内容具体得多。它既包括对人物的评价,也包括对人物行为展开的议论。当然,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引发思考:“扪心自问,如果我是孙悟空,这事搁在我身上,能做到像他那样无怨无悔、宽容大度吗?记得有一次······ ”
“读原文、发议论、联实际”这样写出来的感想自然、具体。
2.结合实际,写出真实的感想。要写出独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要联系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独立思考,再将心里想到的写出来。
例:安妮的童年很快乐,总能和别人一起探索新鲜事物。在这一点上,妈妈的童年和安妮十分相似,她小时候常爬树、翻墙,做各种好玩的事情,哪像我呀,连晚上做梦都是关于考试的事。我真向往安妮的童年······读完全书,我却发现安妮用幻想铸就了自己欢乐的童年。正如《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中说的:“儿时没有美妙的幻想,长大后何以面对现实?”
学霸例文面对面
读《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特别有意思的小说,它就是《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
这是一个关于自律的故事。小米、智律是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其中小米所有的事都由妈妈张罗;智律什么事都不用奶奶操心,不用上补习班,成绩照样全班第一名。小米对智律充满了好奇,于是开始挖掘他不为人知的秘密,并在他潜移默化的带领下变得自律起来。
在这个故事中,两个人物处理事情的不同方式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做一件小事都想着依赖别人的帮助,另一个则是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截然不同呢?原因在于两家人培养的方式不一样:智律的奶奶有意让他从小就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以便他成为坚强又有智慧的人,以至未来可以独自闯荡世界而无所畏惧;小米的妈妈则处处用心地为小米着想、打点,准备好一切,只为了让小米的日子过得更加轻松、舒适。
智律的奶奶和小米的妈妈两种不一样的做法,到底哪一种更好?当然是前者。我认为在年龄小、能力不够强的时候依赖家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相应的也要慢慢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和小米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做事情经常拖拖拉拉,有时候花了一两个小时都没有做完;还有不少事情需要靠爸爸妈妈帮忙才能完成。他们能这么一直帮下去吗?显然是不能的。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爸爸妈妈,独自面对生活,因此我们现在必须要学会自我管理,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在学习上,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主动预习、复习,不会的题目要想方设法弄懂,在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不仅如此,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多多实践,有一句古诗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做社会实践,才能懂得更多的生活常识和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
加油吧!珏坤,你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像智律那样能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