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怎么写

怎样写读后感

2021-10-19 07:42:54  本文已影响人 

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写法

四字秘诀

1.述:概述原文内容

读后感可以先交代所读书或文章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尽量不要大段地叙述所读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评:亮明自己观点

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3.连:注重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还应当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4.感:把握“读”“感”关系

首先,先“读”而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优秀作品选

希望

——读《白洋淀纪事》有感

陈奕鸣

纵使黑暗,永无止境——梦想不死,希望不灭。

                                              ——题  记

当荃蕙化而为芽,百花应声而绽,泪的潮涌退散,理想的岛屿浮现……听啊!那一支支朴实的村歌响彻白洋淀,告诉人们——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砥锋挺锷

冀中的夜空,几枚导弹如流星般飞过,向地面奔去……“轰隆——”随之而来的是火光四射与人民在导弹下恐惧又无奈的惨叫声,刹那间,天昏地暗,冀中大地血流成河;天底下, “尘埃不见咸阳桥,哭声直上千云霄”,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鬼子奸淫的笑声引动人们的记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数也数不尽的血泪铭刻在中华儿女心中,“难道只能这样?”这是无数爱国者的扪心自问,泱泱华夏,只能在外人的欺凌与蹂躏之下苟且度日了吗?不!巨龙终将觉醒,黑暗终将被黎明破晓,战士们的心已经点燃,瞧!那是他们共同的信念——“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我神州大地,一丝一念皆是未来!”  “我浩浩九州,一文一墨皆是骄阳!”     ……

自强不息 

如火光坠落稻草垛一样,在冀中平原,一支、两支……无数只由群众组织的地区队,游击队,无数位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战士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都秉承着一个共同的梦想,追逐理想的时代——如原生,少年自强,十五当兵,激战日寇,碾转各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报国之心,特等功臣;似老头,月黑风高,划水护行,鞠躬尽瘁,尽心尽力,“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白首之心,老当益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追本溯源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馋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馋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只有从幼小在冷淡里长成的人,他才爬上树梢,吹起口琴。只有经历抗日,中华民族才能众志成城,共同抗战,而在这抗战的年代中,青年妇女也贡献出独属他们的力量。如水生嫂,勤劳善良,贤惠体贴,深明大义,忠贞不屈,“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这是她的写照;似秀梅,积极上进,机智勇敢,识体顾局,吃苦耐劳,“身不得,男儿烈,心却比,男儿烈”这是她的写真。

最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   

这一轮明净如水的明月,从远古照到今朝,从乡村照到城市。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他守候清风,又静待白云,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抵达了清秋的人间,将希望留给天涯的旅人,留给芸芸众生。

那景,那人,那梦

——读《红岩》有感

陈予晨

买回了《红岩》,但惧于对历史题材的困惑,再加上那难读的厚度,一直不敢品读,总是在无意间瞥到后默默把手连带着目光收回了。只是,假期的闲来无事我有了机会欣赏他的美。那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叫人好不迷恋,以至于时间飞逝,闭了眼,还满是故事的残影。

红之景

从初读,又读到再读,一直困惑于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特殊意义,直到一堂写作专题,顿时悟了-写景皆衬情。“窄小的牢房,连一丝风都没有,汗气熏蒸得人们换不过气来。”林中的监狱怎会连一丝风都没有,只不过是悲怆的气氛让人沉闷罢了;“晨星闪闪,迎接黎明”,迎接的怎会只有黎明,还有那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接属于新中国,党与人民的黎明!那复杂的人物心理与政治场面哪是三言两语可概括,自然所赐的景物才是最好的表达。蒙蒙雾海隐没山城之晨,白色硝烟于半空弥漫,战争年代,民不聊生,街道,政府,甚至是家中,都无完全安全之地,在赶于逃生的路上,抬头望望远方,没有硝烟的旷野蓝天,显得格外自在,这或许是乱战中的一方净土,乱杂中的一番情趣,无奈中的一丝希望吧!

红之人

读完本书,江姐的形象在我心中屹立不倒。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丝毫不惧,既使是用竹签刺入手中,也不能使她开口,立下了“竹签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誓言,她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影响着狱中的每一位战友,他们都怀着共同的信念“人民史革命的胜利,是要千百万人的牺牲去换取的!”在江姐身上,我们看到了每一位革命女党员的缩影,在未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旧社会,女性的地位远不如男性,女性的能力被上了枷锁。幸运的是,有像江姐一样的一群人出现,她们尽自己所能,将中国扳回正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里,有无数爱国之人舍身忘死为国难,她们以爱国救国为终身信仰,这其中就不乏女性:中国药物化学家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宋庆龄女士为祖国和世界殚精竭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收到全球人民的赞赏和爱戴。从徐功巧博士到刘胡兰烈士,从林巧稚医生到革命家秋谨,她们都是时代女性的代表,为争取国家的解放而奋斗,她们为了帮助民族彻底摆脱封建残余的神权、政权、族权的压迫,真正获得全民族的解放。她们用事实真正证明“女性是社会的另一壁江山”。

红之梦

翻开书,内页的一字一言无一不充诉着人民对于革命胜利的期盼;合上书,向远方眺望,城市的灯光依旧闪烁。有人问为什么爱国革命电影没有彩蛋?我想,高楼挺立,人流不息,国泰民安,家和日新,这便是国家带给我们最好的彩蛋。回望过去,翻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内忧外患的日子定格于前夕,人民为了革命胜利不断努力,英勇烈士,爱国文人,都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美好印记;眺望将来,中华民族正在崛起,我们已从无名小卒发展成世界强国,这期间离不开各界人士的努力。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乐章正由人民谱写,每个中国人心中都燃着五星的激情,流着黄河的血脉,奋起拼博只为了十四亿人共同的母亲-中国!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担任着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责任,应当从此刻开始努力学习,求实创新,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时刻铭记先辈与党所付出的努力,为之奋斗,与时代共存,共退尽,我们都是新时代的追梦人!

雾海难掩金光灿,红岩精神代相传。树立于战火纷飞,学习与和平盛世。富贵不淫,忠贞不渝,威武不屈,烈火中铸就红岩精神。那年,炮火连天,是血肉,是团结,塞国电量坎坷,革命路;今朝,国富民安,是信仰,是坚守,是传承照耀伟大复兴路!红岩的坚守,是我们的信仰!

红岩,浸染战士鲜血的红岩;《红岩》,歌颂革命岁月的《红岩》。

红楼之梦,梦之红楼

——《红楼梦》 读后感

潘泓铭


拿起《红楼梦》,掸了掸书上堆积起的灰尘,抚摸着那干燥的画面。封面上的画面,正是遁入空门的贾宝玉坐在一株菩提树下。他盘膝着,沉寂着,无声,而又死寂。

翻开书,是华丽的词藻与优美的语句,是迸发的情感与沧桑的深情。字句语段无不锤击着我的心灵,沉浸入我的心中世界。

情感撑起的艺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在红楼梦的开篇中,有这样一句扑朔迷离的话。一纸“胡话”,却又满腔情感。真实却又渺茫,淋漓的沧桑哟……

荒唐与辛酸,是梦,是情,爆发出纯真的情感。初看这句话时,只觉得悲凉的情绪似潮水般涌出,心境都被这悲潮如月凉所渲染,思绪全然进入了这红楼世界。这迷人的艺术世界,这深邃的思想文化,对我的精神生活发生强烈的影响。细致深微然又气魄阔大地,这就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人间世界,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沉迷在这微醺境地的云言云语中,感叹这内心深沉的含义 。在这心之世界中,演绎了一曲封建和叛逆的双重悲剧。在这悲剧中,赋予了家庭矛盾以予深刻的社会矛盾,小说的视野投向了全社会,反映了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莠。作者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聚焦镜,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如大厦倾”的趋势,却掩饰不住地暴露了出来,便是以盛写衰。

这时一只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是一首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挽诗。它婉约含蓄,弥漫着一种多指向的诗意朦胧。这里面有那么多的困惑,却又有那么多的梦。那种既爱又恨的心理情感辐射确实常使人陷入两难的茫然迷雾,但又有那么一股激流,似一只尘封在思想里的潜龙,对于美好的人性与生活如泣如诉的憧憬,激情的追求,激荡着要突破覆盖着它的人生水平面。其中执着于对美的人性和人情的追求,特别是对那些不含杂质的少女的人性美感,所焕发着和升华了的诗意,正是对作者审美追求的诗化的美文学的体现。

美与悲剧

“金陵十二钗”中,这些进了这“薄命司册籍的妇女,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美的形象。作者正是以如椽之笔,将这样一大批真性佳人,一个一个地推到了读者的眼前,让她们在大观园那座人生大舞台上尽兴地表演了一番,然后要一个要一各地给她们美丽的悲剧的结局。

悲剧美,是《红楼梦》的结束曲,对美的向往是整本书的主旋律。美与悲剧,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东西,却被作者痛恨一生的封建社会制度,强行结合在了一起。

在书中,林黛玉就是个非常典型的悲剧美的人物。

“早知道你来了,我就不来了。”

“你们就知道听她的话,却不听我的。”

“我就知道,要是别的姑娘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三句话,是林黛玉一生的精髓。

第一句是林黛玉去找贾宝玉,却看到了薛宝钗也在屋里,便说出此话。林黛玉喜欢贾宝玉,这是为大众所知的。但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少女怀春,是不被允许的。

然而,林黛玉又有什么错呢?这是她对美的向往,是生而为人活便由心,有什么不当吗?封建社会制度本就不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制度,对美的向往更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林黛玉的苦衷。这是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挑战与不屑,一句话点出了林黛玉在《红楼梦》一书中的角色,反对封建社会制度。

第二句,则是更见锋芒了。

如果说,第一句是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挑战,那这一句就是直接的挑衅了。

这句话,直接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展露了出来,连一个丫头都不听从。虽然这对林黛玉这么一个荣国府林氏大小姐来说是有些夸张,但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无比愤懑呢?一语未了,便揭露了世态的丑恶。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无理取闹,却又有着悲凉的气息。

第三句话,也颇有深意。这就是一个妇女的处境了。虽也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这是作者的一种传神的写作手法,将平民妇女的情感放大到了荣国府林大小姐身上。而这样不仅没有违和,还放大了情感,增添了多少真挚与志趣。

世界这么大,但封建制度的社会却这么小。社会是梦开始的地方,封建的社会扼杀美和梦想,也扼杀希望,只留下一片悲剧。而美与悲剧,或许,算是一片净土,一道极光吧。

痴情与梦同行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是圆满幸福的,但不幸福的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福。人生向往的就是美的圆满,实现梦想,幸福的度过余生。而《红楼梦》的主旨,便于这又大有相同了。

《红楼梦》的原名叫《石头记》。“石头”二字,在如《红楼梦》般的诗意美文学中,便为痴意。大禹治水,其妻遥隔三里向望。相约三年,化作望夫石;女娲补天,彼时,天塌地陷,心神摧残。而那老鳖不履圣命,与女娲圣人痴守,自甘断足,化作补天石;中国寓言有闻:有伴侣情投意合,却遭老林枫妖棒打鸳鸯谱,一人被化作枝上枯藤,其侣哭至撕心裂肺,誓死痴守,心痴神死,身化藤下磐石,痴守终生。

互痴,便互喜爱,互欣赏,互生死。石头,坚定,痴,望而爱意如铁,志如钢。《红楼梦》认为,一切都是一场美梦,或噩梦,或平平无奇的梦,一切都如风石草木一般,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痴才有了永恒的生命瞬间,才有了过去毁灭的意义,才有了在噩梦中的挣扎和在美梦中的享受,在一场平平无奇的梦中的追求与向往。《红楼梦》一书,有了痴,便有了悲凉慷慨。痴于美,痴于梦,痴于幸福圆满,痴于生命永恒。

山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可,天塌地陷,痴不摇,心不变!

一个痴字,是对全文的感叹与终章情绪的爆发,是情感的一昧渲泄,升华了梦境破碎的的悲凉,也是对全书梦由作者痴的诠释。情性交融,缔造出红楼之上的一场痴梦,又是一曲天籁梦幻的红楼乐章。

返回读后感怎么写列表
  • 上一篇:如何写读后感?请看!
  • 下一篇:怎样来写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