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灯塔去》有感
	
	“好像他正在向空中纵身一跃,他拿着纸包,像年轻人一样轻快地一个箭步跳上岩礁,他们两个站了起来,跟着他跳上岸去。”终于拉姆齐先生带着他的两个孩子,还有船夫和他儿子到达书名的“灯塔”处,而这一次航行的出发前准备和规划,确是从许多年前开始的,那时候拉姆齐夫人还没有去往他乡,她的儿子也还没有在战争中被弹飞的弹片击中身体,还有她一位可爱的女儿也还在拉姆齐先生身边,与他、与客厅中大桌旁坐着的人们一起谈笑……
	这是我所阅读的第四本意识流书籍,如果要我简单的、突出的、明了的来描述一下这本书,这本意识流类书,在我初次阅读时带给我的感受,那么可以用这样一段文字描述:
	“如果我告诉你,全书14万字将近一大半的内容只是讲述了两三天以内发生的事情,你觉得可能吗?而这本书,它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做到了,并且写出了这本名叫《到灯塔去》的作品。”
	是的,全书主线故事内容就是一家人将要去灯塔为灯塔守看者送日常用品,从出发前,到出发时,最后到达灯塔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而这,只是这本书亮点的一个表象,就像是在沙滩的一块石头旁的沙堆下的那一个含着宝石的贝壳,这只是看到了那黏湿的砂砾,还有沾满沙土的贝壳表面那层壳,而那贝壳下,在阳光下的照射下会散发五彩光芒的宝石,才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用书中的内容来讲,那就是文字,那就是伍尔夫用来描写这仅仅三四天的十多万文字,它们读起来的感觉很难用一个单方面的比喻或者名词来形容,看电影的感觉?但是这里有超越视觉和听觉的东西,那种可以带着你穿越荧幕到电影背后,甚至是那剧本中的力量,让你全然的感受电影从拍摄开始到结束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任何一缕思想,全都可以捕捉和感觉到,和以往的书籍比起来,那就是以前看书的时候,心中显现的是一幕幕场景明确清晰的画面,是细致与否的差别,例如我所阅读过最巅峰的描写是马库斯·苏萨克的《偷书贼》,阅读它仿佛是在观看一帧一帧的4k图片连接起来的视频,非常精美的文字,那这本《到灯塔去》呢?这里与前面那些书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伍尔夫不仅可以把环境中的细节,比如长久踩踏后的楼梯上的泛白裂痕,所描写出来,更加让人震撼的是她可以用非常精确的文字来比喻、描写一种无形的气氛和感觉,一种你在平日生活中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一种可能是存在于你潜意识中的感觉,好比是在一艘小船坐着时,航行起来的时候和停止下来飘荡时你和周围人之间那种无形的关系,航行起来时仿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开了,意识中原本占据一席地位的周围的船上的人不知不觉被其他的什么东西占据了,而当速度减下来后,停止下来等待下一阵风吹满船帆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又拉近了,他们又回到了那个位置。这样的文字和描写就超越了画面和声音,仿佛伍尔夫所写的是把每个人的头脑像剥洋葱那样打开,把每一丝想法与思虑,没一处细微到自己都可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给抽离出来,把映照在上面的文字原封不动的抄写下来,对,是那原本的感觉上最原始的东西,所以这导致阅读这本书的文字是,会让你有一种全然沉浸在电影中的感觉,就像是你真正的坐在每个人的旁边,而且还可以看到空中飘散着的每个人脑海中的想法,这已经不是可以用上帝视角来形容了,因为还有某种完全无形的氛围和想法被记录描写了下来,是你成为了每个人物,你成为了拉姆齐夫人,这样的感觉真的是前所未有的。这便是为什么伍尔夫可以用十几万字来描述仅仅两三天内的故事,我们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脑海中的思绪,每分钟有多少缕从四面八方飘散出去,慢慢飘远,与空气融为一体,而伍尔夫就是抓住了这些东西,抓住了空气的尾巴,然后把它们用无比优美、精确的文字表述下来。
	所以,这本14万字的书,我阅读了16个小时,因为每一句话对我来说都是享受,我都愿意一次一次地在心中默念,直到闭上眼可以把它们再复述出来,这就像是在捕捉我自己的思想一样,只因为它们太美,就像我在我的想法中所说的那样:“这把文字带给我的触感,带给我的感受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层次”
	期待再次踏上灯塔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