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前,早饭后,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读完了福贵的一生。
《活着》是读书会一起共读的第二十五本书。一开始我是抗拒读这本书的,直到杨校长在上次的见面分享会上说余华其实是一个很好玩的人,《活着》这本书,里面也不仅仅讲述苦难。那好吧,我当时在心里想,那我就读吧。
可是我还是没有去买书,我买了一堆其他的书,就是不肯下单这本,甚至我从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借了一堆小说,包括余华的《我胆小如鼠》《鲜血梅花》。看到了书架上的《活着》,我也没拿下来,当时的理由是,我要买读书会推荐的版本。终于有一天,在西西弗书店看到了那个熟悉的版本,果断买下。
回家放了几天,拆封,想在群里问问读书计划,在心里问了好几遍,也没发在群里。我不知道自己在抗拒什么,抗拒的背后是什么?
打球一个小时,晚上睡的特别好。今天早上醒来,想看余华的这本书,或者觉得自己有能量去面对这本书。
大学的时候读过余华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唤》,后来也买过《活着》送给外甥女,有一次回老家,看到那本书在书柜里静静呆着,我只是摸了一下,却没有勇气打开。我不愿意面对这些所谓的人生的苦难,我的生活需要一点甜,所以很多时候我会选择那些轻松的书来读,有一段时间甚至痴迷绘本,不看到,仿佛就可以不面对。我知道,我在逃避现实的人生。
杨校长骗了我,这还是一本会让人流泪的书。
第一次流泪是在看到福贵当兵回到家,“我的凤霞也可怜,一年前她发了一次高烧后就再不会说话了”。当了妈妈之后就不能看到孩子受苦,所有的孩子,包括小说里的。
第二次哭是有庆离开,“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句话让我读了再读,描写月光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余华的这句,只有十二个字,却又蕴含着无尽的情感。
继续哭着读下去。凤霞因为难产死了,家珍也要离开了,福贵悠悠的讲述,仿佛在诉说着别人的故事,“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家珍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对福贵说: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无论之前这个男人如何对她,家珍对富贵不离不弃。如果没有家珍,还会有福贵吗?她为他生儿育女,她被父亲用轿子接走,却又在生完孩子养了半年之后自己走回来,他们这一辈子经历了多少苦难,可是一起面对和经历苦难,就让彼此的人生多了一份温情和值得。
盖棺定论,家珍说自己该知足,福贵说“家珍死的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静静”。
第二遍读《活着》,感觉福贵像《老人与海》里的老人,只是他的抗争更沉默,他更善于说服自己。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人和自己命运的故事,“他们相互感激,也相互仇恨”,在福贵的陈述中,那些苦难中也有欢乐。越苦,也越乐,就像苦久了的人,有一点点甜,就够了,也能甜很久,甚至这一点点甜就能够让生活支撑下去。
况且,是苦是甜,你自己说了算,因为,“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我特别喜欢自序。余华说,作家的使命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而所谓的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们通过作家看世界的眼光看世界,《活着》想表达的是“人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想看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