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活着》读后感1200字

2025-04-14 08:47:02  本文已影响人 

《活着》读后感

活着,真难。

上大学时,那个静谧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在昏黄的灯光下,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当那最后一页在指尖悄然滑过,我的内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楚在鼻尖蔓延开来。

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对于富贵而言,宛如一个沉重得无法挣脱的巨大诅咒,紧紧缠绕着他的一生。从曾经的富家少爷到后来的一贫如洗,从儿女绕膝到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世,富贵的命运仿佛被命运之神无情地捉弄着。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接一个地在他的生命中悄然消逝,最终,陪伴他的只有自己,以及那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

有庆,那个纯真善良的孩子,是第一个突然离他而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富贵的妻子喃喃低语,那声音仿佛带着无尽的哀伤,在寂静的夜里回荡。贫苦艰难的生活,并没有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着自己的两只小羊,每天为了割草和上学而来回奔忙。当他在父亲眼前拿到长跑第一名的那一刻,我们都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以为悲剧终于结束,生活在慢慢好起来,心中也不禁涌起了一丝淡淡的喜悦。然而,我们怎会料到,命运的转折如此突然,他竟会因为抽血过多而猝然死去,就像无数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一样,他的死是那样的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被无情地拉去抽血,最终年轻的生命消逝在了无尽的黑暗中。“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作者用那冷峻的笔触,将富贵心中的悲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在那之后,所有的亲人都如流星般在他的生命中划过,一个个离他而去。每一次的失去,都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在他的心上狠狠剜下一道伤口,鲜血淋漓却无法愈合。然而,富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他诉说着苦难,眼睛里却流出了一种奇妙的神色,我们无法分辨那是悲伤还是欣慰。但请不要用那个词来形容他——麻木。绝不能!因为他的心中依然有着对生活的执着,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往的回忆。他在活着,尽管生活充满了苦难,但他从未放弃过。

正如我们终于会明白,无论现实中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还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我们继续活着,大多数的细节和感受都会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那苍白的结果。我们常常试图去探究活着的意义,试图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但往往徒劳无功。人,只是一种存在,与天地万物一样,本就没有所谓的意义。我们活着,只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活着,因为生命赋予了我们责任,我们需要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曾谈到他的写作缘起,“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他笔下的徐福贵竟那么像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我们也许真的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不抱怨,不放弃。

我仿佛分明看见了那个牵着牛寂寞独行于田埂的弓腰老汉,他的背影是那么的孤独而沧桑,他就是我们的爷爷,或者父亲。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无数的生死离别,却依然顽强地活着,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活着的意义。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穿透岁月的力量。

这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电影获得了法国戛纳电影评委会大奖。尽管电影里消减了许多沉痛的情节,但在大陆仍然被雪藏了十年,直到两三年前才获准公映。葛优饰演的徐福贵形象与我想象中的略有不同,但也算是同类影片中的精品。然而,无论电影如何改编,那种苍凉的意味始终萦绕在心头,无法消散。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把功勋写在大地上》读后感1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