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苏轼十讲》读后感1200字

2025-01-05 08:47:01  本文已影响人 

《苏轼十讲》读后感
 

《苏轼十讲》,朱刚创作的传记。

该书选择十个专题,全面展示苏轼大起大落的传奇一生,深入阐述其深邃的人生思考、多彩的文化性格、高尚的政治情操和举世无双的文学创作。

作者以精巧的构思、崭新的视角、灵动的笔触,娓娓动人地讲述了苏轼的作品,用苏轼自己书写的文本串联他一生的奇崛经历,让我们同苏轼一起回顾他坎坷的人生历程,审视他深邃的生命奥秘。

01

十个专题

与既有的苏轼传记不同,《苏轼十讲》不是按时间顺序详叙传主生平,而是拈出十个题目,以专题的形式展开苏轼的生命历程。

《雪泥鸿爪》概说苏轼的人生经历,《贤良进卷》讲述二苏应制科之始末。

《乌台诗案》考察苏轼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三咏赤壁》介绍苏轼谪居黄州的创作情况。

《庐山访禅》分析苏轼与佛道之关系,《王苏关系》梳理三苏与王安石之恩怨。

《东坡居士的“家”》剖析苏轼对家的思考与表达,《元祐党争》讨论苏轼与元祐政坛之关涉。

《唱和〈千秋岁〉》关注苏轼与士人群体的同题创作,《个体诗史》总结苏轼诗词创作特色,附论苏辙晚年的诗歌创作。

十个专题亦大致按苏轼生平编排,以苏轼的政治、文学活动为主线,涵盖了北宋仁宗以来的科考取士、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士人风气、文坛风尚,不仅全方位地透视了传主,也生动地展现了北宋中后期的政局形势和社会图景。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书文字雅洁,语言清丽流畅,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传记,也是一部优美的学术散文。

02

罕见全才

历来有两个苏轼,一个是民间的苏东坡,一个是历史上的苏轼,两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有何不同?

朱刚认为,这种现象不是苏轼特有的,唐朝的玄奘法师与《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北宋的官员包拯与戏剧舞台上的包青天,南宋的道济禅师与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差距还更大一些。

精英文化本身与通俗文化对精英形象的不断塑造、改写,两者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差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杰出人物对精英文化的承传、发展,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精英形象时寄寓的诉求、爱好,构成传统文化的雅俗两方面,都值得重视。

由于苏轼的文名太盛,以至于更完整的苏轼常常被忽略,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开始以更整体的文化眼光看待苏轼,研究他除文学以外的政治、思想。

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罕见的“全才”,在经学、佛学、史学、政治学、医学、造园、美食等诸多领域皆有造诣,尤其擅长文学艺术,在诗、词、古文、书法、绘画等体裁上均达一流水准。

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掌握苏轼就掌握了传统文化的梗概。

阅读苏轼,是阅读古人的生活和心灵,也是阅读今人的生活和心灵;是感受哲人的知识智慧,也是感受凡人的喜怒哀乐。

这正是:“东坡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03

生命不朽

朱刚说:“每一个中国人,若认真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必会发现有不少甚为根本的东西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苏轼的,称他为中国人的‘灵魂工程师’,决不过分。”

说苏轼的影响深入中国人的“灵魂”,主要因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生思考”。

只要一翻他的集子,就能感受到这个特点,而读者自然就会在“人生观”的层面受其影响。

再深入一点说,则跟其丰富性有关。

中国的文化传统本身是极其丰富的,九流十家、儒释道三教等,内部包含了许多差异。

所谓“有容乃大”,没有这么多内部差异,这个文化就会缺乏应变能力,不能发展得如此壮大,不能绵延数千年不绝。

但是北宋以降,中国又是个君主集权的帝国,帝国秩序的单一性与文化传统的丰富性,自然就有矛盾。

在思想单纯或才能有限的人身上矛盾也许不显著,在苏轼身上就会很显著,就会有那么多的“人生思考”。

苏轼能在矛盾的情形下,直面厄运,真诚表述,调动自己的智慧去解纷救弊,在承受打击的同时成就通达圆满的人生,留下多方面的业绩。

这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把他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能为这人世添一道怎样绚烂的景观。

历经千百年,苏东坡仍然与我们同存共在,因为他不朽的生命一直跃动在他的作品中——一首诗,一阕词,一封信,一篇游记,一通奏疏,无不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他的生命底蕴和人格魅力。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西游补》读后感1800字
  • 下一篇:《活着》读后感16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