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心事》读后感
这也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
这里的“仁”不是仁义道德的仁,而是一种偏爱、偏心。就是说,天地是公正的,一视同仁的,把万物都是为刍狗;圣人也是公正的,一视同仁的,把百姓都是为刍狗。
什么叫“刍”?牛吃草的时候,总要从胃里反出来再嚼一次,叫“反刍”。所以,刍就是草。
老子为什么用“刍狗”来比喻百姓和万物?
有一种说法认为,刍狗是草扎的狗,是一种祭祀用物。之所以用狗做供物,是因为古代人非常喜欢吃狗肉,远胜于猪肉,所以经常吃狗肉。老子用刍狗作比喻,是与当时的民俗背景有关系的。
西部也有类似的民俗,比如拜祖宗、送替身、下葬等等,都是从过去传承到今天的古老传统,是一种文化活化石。
老子生活的时代有既是天地的习惯,很多学者都认为,老子所说的刍狗,是祭祀用的草狗。他们的解读是:天地和圣人没有凡俗情感,对待万物和老百姓,就像我们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很多人都认可这种说法。事实上,圣人修到一定境界,就证得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的喜怒哀乐,他都感同身受,他不可能抛弃众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土狗就是炒和狗,草代表植物,狗代表动物。所以,圣人之心就跟天地之心一样,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爱,绝不会因为这个漂亮就帮他,那个很丑就灭掉他。因为,阳光既照鲜花又照毒草,清风既吹明月又吹云彩,细雨滋养农田也滋养荒草……修道者也要像大自然一样,消除分别心,无分别的对待一切。
第三种解释是,天地也罢,万物也罢,都会死去,就像那个草扎的狗终究会被丢弃一样。但即使明知它终究会被丢弃、终究会死去,圣人也会恭敬地对待它、尊重它,就像人们在祭祀前对待刍狗一样。
(读后感:我从小我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不管是对待给我们提供美味果实的植物,还是帮我们看家护院、种植农田的动物,我都特别的感谢它们,发自内心的那种,甚至经常给他们鞠躬,在我知道它们被别人砍掉或者是卖掉以后,我都会泣不成声,甚至会绝食抗议等等。所以我一直和儿子都在说,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待它,它也一定会用他的方式回报给我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如此;正因为如此,也让我看到了儿子的改变,慢慢地从一点一滴走过来,对待他生活中的人、事、物,一点一点的成长记录,慢慢的从一个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小孩子,逐渐演变成一个懂事的小哥哥、大男孩!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想着家里的旺财、来福和爸爸妈妈,这也是和小董老师一直坚持阅读打卡《道德经》和阅读国学经典书籍分不开的不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