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1000字

2024-08-15 07:35:22  本文已影响人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已陪伴我一个月,看完便忍不住赞叹余华的才华,余华早期是一个先锋作家,他不断的在探索叙事的可能性,而这种技法《在细雨中呼喊》是可以看到的。

作为余华的第一个长篇小说,他在这本书里完全不吝啬自己的才华。书大概是270页,但是看完能够记住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超过20个。这20个人物,我总会对他们的细节后续有非常大的好奇,会觉得余华应该能够把这些人物扩充一下,写更多的小说,但是他就此打住了。所以可以说,余华是在用写短篇或者写人物小传的方式构筑起了一个长篇,而这个长篇的主题是什么呢?

《在细雨中呼喊》这个书的前两页就描绘了一个场景,说是有一个5岁6岁的小孩,他在一个雨夜当中听到了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呼喊,这个场面当然会非常的可怕了,但是余华他说,最可怕的是这个女人持续的呼喊,在雨夜当中得不到一点回应。所以他描绘的这个场景是什么?讲的是孤独,讲的是个体。而我将它理解为《在细雨中呼喊》的主题。

他选择了一个叙事视角是一个小男孩儿,叫做孙光林。孙光林一家有三兄弟,但是因为他是家中的老二,其实不是很受重视了。在他6岁的时候,被送出去了,到了养父养母家中。但是孙光林刚刚适应养父养母家的生活还没多久,在他12岁的时候,养父养母家出了问题,所以他又必须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书当中是这么说的,“当我12岁重新回到老家的时候,好像又一次被抛弃了。”他非常的孤独。为了证明孙光林的孤独,小说选了非常多的细节。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角色——鲁鲁,而鲁鲁其实是所有叙事的最后了。在前面出现了我的原生家庭,我的寄养家庭,国庆的家庭,我看到了太多的分散了。但是到鲁鲁这边,他是这么小的一个小孩儿,他明明没有能力去抵抗这一切,可是他努力的在呼喊,他努力的希望把个体重新拼凑成家庭。但是因为叙事上不断的在穿插,所以很多情况下,很多事情已经结束了。但是身在其中的你我并不知道。比方说当我的寄养家庭分散了,我的母亲李秀英,她说她要回到娘家去,当时她自己带了一点行李,同时让我跟在身后,因为李秀英的身体非常非常的差,所以大概走个100米就得坐在小板凳上。她走一段,休息一段,走一段休息一段儿,最后到了码头当中,我挥手送走李秀英,板凳就留在我的手中了。而这个时候,我的养父养母都已经抛弃了,我手中的板凳是我唯一的财务。我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才能有依靠。所以最后我找到了国庆,我说能不能给我买一张船票,回到自己的父母那边,最后国庆就花了这个钱。我是在他的挥手当中离开了这个地方,当时国庆坐在一个小板凳上,他说以后有事再找我再联系。但我明明当时那么重视这个小板凳,可是我跟李秀英一样,还是把他落在了码头当中。国庆明明就说以后有事儿再联系,可是我后续碰到了那么多的磨难,国庆并没有出现一次。我童年这些小伙伴说再联系,可是说了再见就是再也见不到。

所以这个书最后也是用插叙这种方式让你幡然醒悟。好多事情你当然可以在细雨当中呼喊,可是就跟那个女人一样,你在黑夜当中的呼喊往往得不到回应,而这种没有回应的呼喊其实是最孤独的。但在最后看《在细雨中呼喊》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感受是一种哀而不伤。你看到了很多糟糕的境遇,但是总会有一丝让你觉得光明的地方。你有的时候总是觉得喘不过气来,但是他因为是找了一个小孩的视角去描述这个事情,所以有非常多童真童趣的东西能够让你稍稍缓释一下。如文中所言“总之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值得欣慰的是,那个年代在细雨中呼喊的人类,已经越过时间线,来到了新世纪,拥有了新生活。诸如文中的我,诸如我们,诸如现代社会的每个人。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1800字
  • 下一篇:鲁迅先生的《故乡》读后感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