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2025-08-27 10:09:20  本文已影响人 

《简·爱》读后感

《简·爱》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它是我目前短暂人生中所接触到的最贴合我们生活实际的名著,也是在目前的我看来能真正意义上被称作“伟作”的书。
书中的主角既不是王侯将相亦或贫困难童,所书写的时代既不深恶痛绝、纸醉金迷,也不宏伟博大、万古洪流。只是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人,却有着超乎赞美、厌恶、悲伤、愤怒的内涵——“爱”与自我
 

自我简述
在刚开始阅读阅读这本书时,我其实很难坚持继续看下去,倒不是因为多么枯燥无味,相反,正是因为深有感触,在初读本书时,我对女主人公简有一种强烈的同病相怜之情,可能从她的身上和她的经历中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对于简被收养她的舅母一家污蔑和欺辱,最开始的我也抱有一种强烈地,对和自己有相似遭遇者的同情,与对那些实施霸凌者的厌弃。
我从小便生活在一个以“爱”为名的家中,但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也忙于生计,无暇管我,因此我也有与简相似的喜爱孤僻的心理,同时心灵敏感脆弱,对一切对自己不公的行为有强烈的反抗欲,但同时,年少的我又胆小怕事,不敢作出行为的反抗,直到实在忍无可忍,便彻底爆发,不再言听计从,不再认为“一切都是我的错”。相似的,正因为反抗,那些原本就不太好的名声在家里就变得越来越离谱,令人可笑,而那些造谣者、霸凌者可不都同那里德太太一样和约翰少爷一样,自认为已经以最宽容的态度对待了我这位“小罪者”,并不断以毫不顾忌我的情面的方式传达出句句“爱”的教诲。
正因如此,我对简有说不出、道不明的怜悯,即对她,又何尝不是对我?
可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却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以下为我的论述:
论《简·爱》中带给人们对“爱”和自我的深思。
从简单来讲,这本书的主旨无非两个:其一,为“爱”,其二,为“我”。用最简单的方式可以这么理解,把书名拆成两部分(或者说把主人公的名字拆成两部分),就可以得到“简”和“爱”,我们通过字面意思去分析就不难得出我对主旨的答案。


一、“爱”:
先来说“爱”这一部分。爱,在本书中含义极广,包括亲情之间的“爱”,友情之间的“爱”,爱人之间痴痴的“爱”,他人关怀的“爱”,自己对生活的“爱”等等。但这本书并不是无脑讲什么是爱,也没有传达那“爱就一定美好”“爱就一定正确”的老套观点,而是以辩证的角度看待“爱”与“被爱”,它(指书)给出的答案非常明确,有力的辩驳了“极爱主义观点”,它对“爱”的说明大抵分两类:
1、 “爱”人者爱,“被爱”者亦爱。意思是:发出“爱”这种感觉的人认为自己做到了爱,而被爱的对象也同样认为感到被爱着,双方都感到快乐满足,能和睦相处。比如简与潭波尔的师生“爱”、简与海伦的友“爱”、简与罗切斯特的恋“爱”,我们暂且称之为“善爱”
2、 “爱”人者爱,“被爱”者未爱。意思则完全不同:发出“爱”这种感觉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爱,但被爱的对象却无法感受到被爱着,甚至觉得不公与委屈冤枉,双方无法共情,甚至无法平常相处,常常以好心办坏事式的都不愉快结尾。例如:简与里德太太那不愉快的相处,简和勃洛克赫斯的针锋相对,我们暂且称之为“错爱”。
 

两种爱的本质区别不大,但性质相反,或许都源于美好的祈愿,都为了使人们更好,但却有着天地之差,究其根本,无非是时代和方式的不同。
如果说时代,简和勃洛克赫斯无非是最好的命题。勃洛克赫斯古板守旧,受当时封建、宗教主义化的社会影响颇深,同时专注于灭杀孩童的纯真、激情,又富有阶级主义色彩,导致他看似无理、蛮横,但如果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就会发现情有可原。那个时代,本就以“忠于信仰”为美德,而那时的孩子不需要有什么自主意识,只需会点儿手艺,知晓那些华而不实的礼仪,遵守所谓正统“道义”便是最为高尚的。
同时,那个时代昏暗无比,阶级意识严重侵蚀着每个人的思想,根本不懂何为真正的高尚,底层人民便是污浊的象征,使简不愿面对,驱使她不得不为了能继续她的阶级地位,而参加所谓“纠错”学校。
此为“错爱”的第一种,时代所迫。就如古时中国女子以“相夫教子”为美德,男子若不参与“仕途”便是游手好闲,否定一切其他一样。
方式方法则相较来说,即便是现代社会也通病的问题。里德太太就是典范,她已经自认为已最大限度地去接纳简,“爱”简了,但她却没发现她自己在“爱”的过程中的问题。首先是偏袒自己的孩子,就像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被约翰打伤的简关进红房子,却毫不追究约翰的问题一样,她用畸形、不公的爱来对待简,简自然不会好受。
其次,毫无底线的、不去求证的乱说也是一个大问题。她无数次在他人或公众场合的贬低简,毫不给简面子,更无尊严可言,虽以爱为名,却让人觉得虚伪至极。
这个问题是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却都平等。不同从不是挖苦别人、厌恶别人的理由,要“爱”就请尊重他人,做到实事求是,对便是对,错便是错,真真正正地在乎别人,体会别人,以公平、广泛的心胸待人,才能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去“爱”,才能让“被爱”者,体会到有尊严、被关心的“爱”。对此,“善爱”中的例子,便是很好地证明。
如果还不明白,就举个具体的:那些过年时天天嚼人口舌、对他人指指点点的亲戚便是最好的“错爱”例子,他们对别人的事太过抱有主观想法,将一些还未发生的事过分夸大,以一种过来人的态度,说什么“前车之鉴”,这无非都是些无聊者对他人毫无尊重可言的关爱,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过程让人不爽,所以无法达到“善爱”的效果。
总的来说,“爱”的本质如一,但需要双方共同珍惜、共同呵护,才能达到“爱”原本的目标和预期。所以,《简·爱》告诉我们,“爱”从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借口,而是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承诺。在生活中,我们即不要被“爱”蒙蔽双眼,也不要做一个冷漠无情者。要平等地、尊重地、真诚地、珍惜地“爱”所有值得“被爱”的人。

二、“我”:
再说“我”,顾名思义,我为自我。但本书中并不是要传达自我大于一切、自我高于一切、世界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理想个人主义,而是要说明自尊自爱的重要性以及何为真确的自我观念。
整本书几乎都是围绕主人公简·爱追求尊严与自由平等展开。书中主角反抗里德太太一家、对抗不公的校园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与道德甘愿放弃与自己心上人成亲的机会无不告诉了我们什么才叫正真的“自尊自爱”——一个正真懂得自尊的人,从不是把自己看做身居高位的王者,自认为高人一等,而是平等且广泛的对待所有人,遇事能不卑不亢,恪守道德底线,敢于为了尊严而放弃一切原有的体面。
这看似简单,实则困难。实际生活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为了地位、权利、金钱争得头破血流,一次又一次打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例如,当市面上有两家相互竞争的公司,而又假设你是其中一家的员工,每月只有仅仅4000元的薪水,某一天,对家的公司愿意花10万向你卖下你现在所处公司的商业机密,并答应事成之后,让你去自己公司当总监,月薪1万,而此时你的父母又突发恶疾,搞不好是会要命的,急需用钱,你的存款又不够,而那10万刚好能解燃眉之急,你会怎么选?是坚守道德底线,不愿失掉尊严,还是选择妥协。
此时你可能想:父母的命大于天,再说现在这家公司的死活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先把钱弄到手再看,说不定都不会有人发现。
但事实却是,若你选择出卖公司,你不但被起诉,受到了法律制裁。出来后,对家也怕你像出卖上一家公司一样出卖自己而不敢兑现诺言,最终你只能背负骂名,眼睁睁望着父母眼中含恨的走去。
你或许这时会侥幸地这么想:这只是极端情况而已。但恰恰相反,这类情况常常发生,既有让你主动选择舍弃尊严的时候(如上),也有被动使你没有尊严的时候(如书中简所经历的一样)。
而要想做到简一样,说白了就是当你被打压时,要敢反抗,当让你选择时,以道德至上。
但同样,有时又不能太过追求自尊,简单理解,就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因为一些小矛盾、小摩擦就大发雷霆,也不要因为就吃了一点苦,就叫喊着要反抗。
主角简对此的界限也是相当明显,她并没什么大小姐脾气,相反她大部分时候懂得隐忍,吃苦耐劳,只有在实在过分的时候才会爆发。
同样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理解“过度保护自我”与“合理保护自我”的区别。在面对自己应当完成、应当做到的事情上,我们必须尽力做到最好,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坏事的结果发生也不能埋怨他人。但如果是他人故意找茬、故意针对的话,你可以毫不留情的捍卫自己理应拥有的公平与尊严。
综上所述,“自我”的第一层面需要自己来捍卫。但若只有自己的力量,“自我”则很少能被人在意,因此,自我的第二层面需要公众、社会、法律、道德、甚至是国家的共同保护。我们在国际上把它称呼为“人权”,意为:一个普通人应当拥有的权利。
这个方面作为个体的我们则很少能直接影响,但可以直接使用它。
譬如,当你的生命财产受到侵犯时,或者说:你被一个歹徒持刀抢劫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一个劲地没脑硬钢,那你多半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正确的做法是:寻求他人和法律的帮助,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大喊“救命,有人抢劫”和拨打警察电话。
至于为什么书中对第二层面的描述少之又少,我寻思大概是因为那个时代人们对“自我”或者说“人权”不够重视,而且律法也多向着贵族,还受到宗教的影响,中、下层女性的“人权”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的。尽管如此,简依旧摸爬滚打,对抗着封建思想所带来的不公,最终还收获了尊严与幸福的生活。足见简虽然个体渺小,但其蕴含的力量却是常人无法想象、无法触及的。这也更体现出古往今来,那些为了追求尊严、平等与自由的人们是多么的高尚与英勇。
所以我们才需要去铭记这些看似平凡实则英雄的人们,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享有那些看似平常甚至理所应当的权利。

结语
《简·爱》虽只是描写一位平凡世界的平凡人,却告诉了所有读者,平凡能有多么伟大。它丈量的从不是一个英雄的上限有多高,而是说明一个平凡人的本来的下线从不会低。或许世上本就没有什么英雄,所谓英雄不过是敢于站出来做别人不敢做的普通人罢了,一个英雄与一个平凡者或许只差心灵上迈过那道坎儿,行动上多走出一步。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 下一篇:《小王子》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