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数字极简》读后感

2025-04-26 09:10:12  本文已影响人 

《数字极简》读后感


     朋友,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和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呢?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越刷手机就越焦虑?一边刷着视频,一边惦记着自己重要的工作和学习,可还是忍不住继续刷下去。每次放下手机,想到还有那么多事没做,却又浪费了原本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于是陷入一种循环往复的内疚和自我消耗之中。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今,很多声音都在讨论戒断社交媒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如果真的要戒断社交媒体、卸掉各种App,那手机上的各种学习App,还有各种电子书,也会一并被断掉,这未免也太可惜了。

    说实在的,那些劝我们戒掉手机、卸载各类App,然后花时间去读书、思考、陪伴家人的话,我们可能已经听得耳朵生茧了,甚至一听到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真戒得掉吗?老板发来的消息要不要回复?加不完的班,难道我还要在地铁上花时间去冥想?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又该如何自处呢?

      今天我想给你介绍一本书《数字极简》,在聊这本书之前,我想请你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你是手机的重度依赖者吗?第二,依赖手机这件事本身,是否影响到了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效率?第三,冗杂的社交媒体信息,是不是你大部分负面情绪的来源?如果对其中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今天这本书——卡尔·纽波特的《数字极简》,或许能帮你把问题解释清楚。

     这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是一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他之前的《深度工作》,是一本非常有名的全球畅销书。而《数字极简》是他在2024年出版的新书。在书中,卡尔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改变无数人的技术使用哲学——数字极简主义。全书强调的核心观点是:数字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让它为你自己的价值观服务。同时,卡尔还指出,数字成瘾现象并不完全是因为你缺乏自控力,而是那些注意力经济公司精心设计的各种策略,让我们深陷其中。这一庞大的注意力经济产业链条,在为自身谋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让用户越发背离了原本所期望的美好生活。所以,告别因为玩手机上瘾而产生的内疚情绪吧,这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错。

     这本书会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们进行数字清理,甚至真的成为数字极简主义者。卡尔·纽波特说,这本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倡导数字极简主义的理由,包括这种理念的目标以及它有效的原因;二是在你已经确定数字极简主义适合自己的情况下,教你如何去践行这种理念。按照这个逻辑,他把全书整体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它,也就是关于数字极简主义的哲学基础,审视那些正在让数字生活变得日益糟糕的各种力量,探讨我们为何要进行数字清理;第二部分是应用它,阐述了关于数字极简主义的实践方法,目的是帮助我们按照第一部分每一章的观念,采取具体的行动。

1. 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极简主义


    我们先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数字极简主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想清楚,当我们依赖手机时,我们到底在依赖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通过沉迷于数字世界,短暂地逃避现实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比如工作压力太大、人际关系不顺、论文写不出来、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诸如此类。而社交网络海量的信息和丰富的娱乐内容,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开溜”的机会。

      而且,这种逃避还常常伴随着一种人类本能的渴望——被认同。比如朋友圈的点赞。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这其实反映出一个现象:无论真实生活中有多少不完美和挑战,人们在朋友圈里展示的往往是美食、旅行、聚会和成功的瞬间。这种巨大的反差,正是大众渴望被关注和认同心理的体现。就像卡尔·纽波特说的:“用户每次在社交媒体上发帖,都像是在老虎机上赌博,赌的是自己的帖子会得到点赞还是无人问津。当然,点赞会带来短暂的愉悦感,而无人回应则会带来更大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在追求“精装朋友圈”的同时,我们真正用来经营自己人生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作者在书中指出,沉迷于手机等电子设备,会剥夺我们想要拥有的那种真实、鲜活的“活着”的感觉。

      柏拉图在《斐多》中有一个著名的战车比喻,我们可以用它来理解自己的灵魂。把灵魂想象成驾驭战车的人,努力控制着两匹马。其中一匹马代表善良天性,另一匹代表卑鄙冲动。如果我们把自主权交给数字设备,就会让那匹代表卑鄙冲动的马变得越来越有活力,而驾驭战车的人则会越来越难以掌控方向,灵魂的掌控力也会逐渐减弱。

      所以,这场关于数字设备与人类的对抗,是一场必须发起的反击战。

30天数字清理计划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呢?当你逐渐意识到这种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的时候,可能就会开始尝试一些比较温和的改变方法。比如,卸载那些让你沉迷的软件,关闭社交软件的动态提醒,或者在网上下单购买一个防沉迷手机神器,从物理上把手机“锁”起来。甚至还会发一条朋友圈,宣布从今天起不再发朋友圈了……但最终很多人会发现,这些改良措施的效果微乎其微。这其实又回到了我们一开始提到的注意力经济产业链。这种模式的机制就在于,受众一旦接触就会沉迷其中。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套比“温和改良”或者“粗暴戒断”更为严格、更为完备的科学性改良方案。这就是作者提出的数字极简主义规范。

     第一步,简单来说,就是对数字软件进行“断舍离”,就像清理换季衣柜一样。在书中,卡尔提到了一个“30天数字清理计划”。我们不妨先抛开这个时间限制,看看你的手机和电脑里,究竟有多少可有可无、鸡肋的App。接着,再问自己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哪些软件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哪些软件在使用时能真正给你带来满足感和价值。然后,把那些没有入选的App整合到一个文件夹里,暂停使用一段时间。听起来,第一步好像也没那么难,对吧?如果“永久”这个词让你觉得难以抉择,那不妨先设定一个30天的目标上限,试试自己能坚持多久,再看看这段时间里它给你带来的变化。

     30天数字清理的第二步,可不是单纯地停用那些东西。在暂停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你得去寻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用它们来填补因为你放弃技术而空出来的那些时间。2017年,这本书的作者在自己的社交圈里发起了“30天数字清理计划”,吸引了1600多名志愿者报名参加,最后收到了几百份实验报告。实验的结论主要有两个:第一,数字清理确实有效,那些完成清理的人,都找到了一种更简洁、更高效的生活方式,那种生活方式带来的愉悦感,我们后面再细说。第二,这个清理计划有一个技术难点,就是有些人把这当成单纯的戒瘾手段,他们只是想短暂地逃离数字生活,等30天一过,又回到老样子,这就像是节食减肥后又反弹一样。更关键的是,很多人在戒断期间没有找到更有意义的替代活动,这也会导致清理计划失败。

     所以,不管是放慢脚步去欣赏路边的风景,还是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骑马、钓鱼,或者开始读书,哪怕是因为睡前少刷了几个娱乐视频,失眠症状有所缓解,这些都可以算作数字清理计划的初步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有参与者开心地说,自己陪女儿的时间更多了,他们一起画画、做手工,结果意外地改善了亲子关系。当然,这个“戒断”计划的初期肯定不好过,所以在数字清理过程中找到高质量的替代活动就显得特别重要。

    要是这30天你成功了,那恭喜你,你可以进入第三步,重置你的生活。说到“重置”,听起来就很吸引人。人总是希望能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在30天“戒断期”结束后,你就有机会重新把技术引入生活。不过,这次在引入每一项技术之前,你要像当初筛选那些鸡肋App一样,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这项技术是不是真的能直接帮助到我珍视的事情?第二,它是不是支持我某个价值追求的最好方式?第三,我该怎么用这项技术,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只有通过这些问题的筛选,技术才能重新回到你的新生活里。

     数字极简主义
    其实,刚才提到的“30天数字清理计划”只是众多方法里的一种。它背后蕴含的是这本书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数字极简主义。书中讲到了《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的故事,这可是极简主义最有力的例证之一。

    1845年3月底,梭罗借了一把斧子,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树林里,砍倒几棵松树,打算自己动手造一座简朴的小木屋。他不急不躁,每天带着午餐去湖边干活,吃完饭就看看报纸,悠闲地欣赏周围的风景,一会儿盯着湖面的波纹,一会儿闻着松木树脂的清香。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还把这段经历写进了《瓦尔登湖》,并留下了一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话:“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想看看是否能学会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临死之前,才发现自己并未真正活过。”1989年上映的电影《死亡诗社》里,那群充满激情的学生在秘密诗社中,就是用这段话作为开场白。有人认为,这其实是在对抗工业化带来的“去人性化”现象。从这个角度看,数字极简主义的价值也可以从更诗意的层面去理解。

      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梭罗作为经济学家,还计算了自己的生活成本。在建造小木屋的两年里,他每周只做够维持生活的劳动,把剩下的时间都用在了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再看看他的邻居们,他们有豪华马车、大型农场设备,却因此背负了高额贷款,不得不拼命工作来偿还。梭罗形容这些人过着“沉默且绝望的生活”。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些邻居们有些似曾相识呢?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拥有的越多,体验的越少。就像我们很容易被新App或服务带来的微小好处吸引,却忽略了背后的代价——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这正是卡尔·纽波特的数字极简主义原则的第一条:贪多代价高昂。

     所以,我们之前提到的“反抗”数字技术的掌控,并不是要完全戒断,那样只会让我们更快地失败。相反,以一种长期且有计划的、基于自身核心价值观的技术使用理念去实现数字极简主义,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就像《死亡诗社》的开场白说的那样:“是的,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实践数字极简主义
    好,咱们已经把数字极简主义的哲学理念、技术要求和原则要素大致梳理了一遍。接下来,就到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具体怎么把数字极简主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呢?首先,第一条,养成定期独处的习惯。这里说的独处,可不是身边没人就行,而是指完全不通过电子设备接触他人、不与人联络的状态。独处也不一定要把自己关在家里,你可以试着不带手机,或者把手机关机放在背包里,去家附近散散步,或者去公园里一个人坐一会儿。比如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很火的“公园20分钟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说的是每天在户外独处一小段时间,就能让人更快乐,哪怕只是在公园或其他有自然气息的地方待20分钟,也能显著减轻压力。其实,这种行为是有科学依据的。现在很多“打工人”都在尝试这个方法,每天午休时去单位附近的公园长椅上坐一会儿,看看花草,或者闭目养神。这些简单的场景,对他们来说,是久违的悠闲。忙碌了一个上午,中午12点关上电脑,去公园远离工作,这种独处能让人放松下来。只有在这20分钟里完全离开手机和办公软件,人们才能真正把生活还给自己。

     书中还提到了另一种独处的方式:给自己写信。这里的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更像是写给自己的笔记,没有固定的周期和篇幅要求。这种笔记的作用是,当你面对复杂的决定、愤怒的情绪或者灵感爆发时,能和自己对话。把那些散乱的情绪写下来,思路和情绪都会变得更清晰。而且,多年以后再看这些笔记,就像是和过去的自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让你完全摆脱对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依赖。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很好。

      第二条,不要点赞。你可能听说过“点赞之交”这种社交关系。现在很多人如果自己的社交动态没人点赞,就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往往和前面提到的“精装朋友圈”现象一起出现,点赞数量成了关键因素。但卡尔·纽波特在这里说的“不要点赞”,并不是要你吝啬对他人的肯定和赞美。比如,社交平台上看到朋友分享了刚出生孩子的照片,如果你纠结于要不要点赞评论,那思路就跑偏了。如果你觉得这段友谊很重要,不如亲自去看望这位新妈妈,面对面交流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退一步说,哪怕打个电话也比点赞评论强。如果这位朋友对你来说并不值得花时间去探访,甚至打个电话,那你担心对方会因为点赞的事而生气,就更没必要了。所以,要清楚,不点赞、不通过社交媒体互动,意味着有些人会从你的社交圈里消失。但作者也说了,不用担心这些人!人类的社交生活从来不是靠给陌生人发几条信息就能建立的。经过这种“不点赞”的社交筛选后,你会发现,生活并没有任何损失。所以,这条原则也送给所有朋友:不要把社交媒体当成维持低质量人际关系的工具,这会从根本上改善你的生活方式。

     以上内容,就是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的现实性指导。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实践指南,它们都是数字极简主义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如,要采取必要的信息屏蔽,获取信息时尽量选择“慢媒体”,像正式出版的书籍或者报刊。因为那些“快媒体”上看似“免费”的丰富信息要素,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与其他快媒体争夺用户宝贵的注意力,进而变现为巨额收益。这正是卡尔·纽波特所说的注意力经济的本质。我们一定要清楚,注意力是每个人宝贵的资本。所以,不妨试着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新消息通知”和“订阅”。当你需要获取信息时,选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更高标准的“慢媒体”,对信息渠道进行精心筛选。沉浸式地阅读一篇精彩的文章,所获得的收益,肯定远远超过浮浅地浏览几十条消息。关于更多数字极简主义的实践指南,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也欢迎大家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选择高质量的“慢媒体”,去书中寻找更多答案。

    最后,我们想说,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包括作者卡尔·纽波特本人,都坚信互联网的正向力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明白,文化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因为利与弊是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连接数十亿人的数字平台,这些不可否认都是成功的创新。我们可能会为此感到焦虑,但却无法脱离时代的趋势而遗世独立地生活。这正是本书在第二部分的每一章为我们提供实践方法的深层原因——帮助大家建立一种适合自身所处环境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大家还记得前文提到的《瓦尔登湖》中梭罗的那句名言吗?“大多数人都悄无声息地过着绝望的生活。”然而,这句话之后的乐观辩驳,却很少被人引用:“他们相信自己别无选择。但清醒、健康的人会记得,太阳亘古常新。抛弃偏见,永不为迟。”这其实也像当下人类与“超联结”世界中各种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悄无声息的绝望生活”。但幸运的是,太阳始终是新的。通过数字极简主义,我们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也希望我们最终都能重建一种更美好的生活。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读池莉的《和女儿一起长大》有感
  • 下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