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老舍《骆驼祥子》中女性形象分析

2025-04-23 08:55:11  本文已影响人 

老舍《骆驼祥子》中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骆驼祥子》虽然以祥子为主要描写对象,却依旧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刻画了若干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本文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虎妞、小福子、夏太太三人,将三人从作者的主观视野中移走,带到阳光的空间客观分析其所言所行,展现人物本来面貌。

关键词:《骆驼祥子》 女性形象 老舍

从作者对祥子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较为强烈的个人情绪,在小说的部分章节,甚至不乏对人物行为直抒胸臆的褒贬。而对于女性角色的描述多数经过了祥子眼光的过滤,作者似乎躲藏在主人公的背后传递了自己的心声。本篇,笔者将剥离作者对三位女性人物的见地,从她们的客观言行分析其真实形象。

一、意识觉醒主动掌握人生的虎妞

格非在小说《春尽江南》自序中提到了“被动人格”的概念。“从其行为方式上说,总是在默默地接受、忍受、承担、苦熬,因疏隔而孤寂,而不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去主导、创造或享受生活。”(1)如果要找出一个与之相对的“主动人格”形象,虎妞当仁不让。

表面上看是虎妞所处的经济环境给她提供了主导人生的便利,这一点不可否认,因为她还没有落到无路可走的境地。然而那样的环境对她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束缚。

刘四爷手下掌握了大量钱财然而膝下无子,从后文他为了钱财甚至与女儿一刀两断这一情节不难看出他吝啬守财的本色。这就可以进行合理的猜想,虎妞在年轻时始终未出嫁,除了自身相貌条件欠佳外或许与刘四爷的用心提防,自私狡猾脱不了干系。因为要女儿在身边帮忙,因为怕女儿女婿联合取走他的钱财,刘四爷可能在虎妞的婚事上多加干涉。

青壮年时期的虎妞俨然认清了这一事实,而她没有选择默默接受。她心里有强烈的“我”的意识,她明白自己对祥子的爱恋以及与祥子结婚所面临的障碍,所以她先是设计让祥子同意娶亲。又能在重要关头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刘四爷当众翻脸,她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让自己能够脱离原来的轨道。

婚后的生活在多个侧面也能看出她的主动性。生活在大杂院,她没有改变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面对祥子,她不是传统夫妻关系中的牺牲者、顺从者的形象。她对祥子的请求,有自己的考量和决断,爱人而有所保留。她对祥子有性的索取和爱的要求,尽管不总是能得到满足,她依旧主动去争取,活灵活现,意气风发。

对于虎妞的主动性与自我意识,其本身是一个中立的概念,不能将其视为人格上的优与劣,而这却在她的人生关头产生了或好或坏的影响。

比如虎妞对待小福子,真诚地共情或许极少极少,无论是与她谈天,为她提供卖身的场所,都是出于对自身欲望的追求和满足。这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异化分支,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私。

又比如虎妞对待祥子,她总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想当然地对祥子好,忽视祥子真正追求的事物。当然这让她的个人意志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舒展与满足,却也给后文她的凄惨离世埋下了伏笔。假如当时她在感受到自己意志的同时能够合理驾驭,采取一些更加理智或者说是阴险的手段,为自己更长远的生活寻到保障,可能会是不一样的结局。这是过于浓烈的自我意识觉醒与驾驭欲望之间出现的偏差,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任性,是自我意识的另一个异化分支。

综上,虎妞在本书中展现的一个最显著的,与其他女性角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的觉醒性和自我主体性的确立,她在尽力追求人生的主动权,即使要因此付出惨痛代价。

二、时代要求下完美的化身——小福子

祥子在文中看似真正喜爱的就是这位名叫小福子的女性角色。先简单分析一下她获得祥子喜爱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讲她年轻、漂亮、勤俭、能干、要强,再探究核心的原因,她为了自己的家人,即使是根本不值得她那样去做的醉鬼父亲,她都能够倾其所有。在祥子这样的底层人民眼里,生活中他需要用力去争取的东西太多,所以已经丧失了去经营一段感情的能力。他们想让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一个柔顺的美丽的同时能解决他们生理和精神需求的工具,因此,祥子爱上小福子,更多的是爱上她身上的商品属性。

这样的属性也正是那个时代赋予女性的。小福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比如为了家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卖身。还有温顺忍让,文本中几乎没有提及小福子的反抗。面对虎妞的欺侮,她默默接受;面对祥子的抛弃,她默默接受。即便到最后她实在无法接受糟糕的生活,选择的也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对于那个时代的男性来说是多么的理想。作为女性的小福子完全丧失了人格的独立性,不会去主导自己的人生。这样的角色完全源于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臆想。他们理想化地认为女性即是自己的附属品,像小福子一样的女性理应是自己失意时宣泄的工具,是得意时炫耀的商品。

反观小福子的一生,确实有很多绝望的事情,可是真的无路可走吗?或许在被军官退还回去后自己为婚事奔忙,或许拒绝父亲的无理请求,与两个弟弟打打零工勉强可以维持生计。更进一步她甚至可以弑父或是抛弃弟弟,当然这样做,作者不允许,时代不允许,小福子这一角色也失去了她作为小福子的根本支撑。

三、不合要求的特殊考生——夏太太

夏太太在文章中的出场所占篇幅很小,而且全都是透过祥子的目光去观察的,这会令读者在不知觉中带上祥子对她的滤镜。如果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夏太太身上分别集合了虎妞和小福子的一些优点。

与虎妞相似的地方,即夏太太聪明有心计,她能够留住夏先生,并且从中获利。她的性格中也有强势的一面,面对事情不总是逆来顺受,女佣不合心意,能够及时解雇,寻找真正得力的助手。

与小福子相似的地方,她年轻漂亮,而且不同于小福子的风吹日晒,她整日香水香粉沤着,或许还要比小福子更加娇憨可人。

然而即便是这样看似完美的女性,却在以祥子及其代表的整个时代给出的一场考试中被打上了不合要求的标签,留下了特殊的烙印。

这其中第一个问题,出在了她的身份上。她不是什么所谓“良家少妇”或者“清白少女”,她只是一个有点姿色和手段的外室,这就使得人们自然地轻看了她。这其中第二个问题更加显而易见。既然与小福子同样不是清白的女性,可是她的经历并没有让祥子同情,就是因为祥子没有在她身上看到女性对于家庭的牺牲和奉献,而只看到了她对利益的追求,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祥子认为夏太太是和虎妞一样的人。

夏太太这个形象可能也是虎妞形象的进阶版,就是假设虎妞的经济条件不改变,而人变得年轻漂亮,性格较为温和,这样能够改变社会对她的整体评价吗?可是答案依旧是令人失望的,在那样的背景下,男性对女性某些特定的要求依旧那样强烈。

上述三位女性虽然在性格和人生遭遇方面都有所不同,可是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其原因与她们自身有关,但与时代环境也脱不了关系。时代给它的人民下了一场雪,女性们对寒冷的感觉捕捉得更加敏锐。《骆驼祥子》里三位女性形象是时代的产物,也没有突破时代的局限。

老舍《月牙儿》中“月亮”意象分析

摘要:不同于老舍其他作品,《月牙儿》一书中以女性的第一人称口吻来讲述故事。女性叙述话语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细腻,主题更加深刻。在这样的叙述中,“月亮”作为重要意象多次出现。本文将着眼于在主人公叙述话语中多次出现的“月亮”意象,从中窥探人物真实心理状态和生存困境。

关键词:《月牙儿》女性叙述 意象

“月牙儿”作为文章的核心意象,在开篇时便提及,接下来在主人公父亲的葬礼,母亲做工时的夜晚和我在学校时的夜晚均有对这一意象的细致描写。而这一意象却在主人公沦为暗娼后一度消失,只在最后进入监狱的夜晚才再度出现。根据意象的出场和女主人公命运的沉浮,笔者认为这一意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月的阴晴圆缺暗示主人公的命运

可以把月牙儿的出现分成几个阶段。

首先是少年阶段的月亮,先天残缺,底色悲凉。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2)这是月亮在文中的初登场,也就是在主人公父亲的葬礼上,这轮月亮身上有主人公自身的投影。月亮的形状只是“月牙儿”,月的羸弱代表主人公的年幼瘦小。而月亮带着的寒气则奠定了主人公一生的悲凉底色。在母亲还没有沦为暗娼的阶段,主人公总是在询问“为什么月牙总是那样斜挂着?”这好像是对自身命运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总是这样艰辛与不幸?”这时的月牙虽然残缺,虽然只是斜挂,却也坚定地挂在天空上,这代表了主人公身上坚毅的品格。月亮的清亮中,有她作为少女的不屈和纯洁。

接着是青年阶段的月亮,明灭不定,脆弱无常。

母亲沦为暗娼后主人公的生活似乎没有陷入完全的绝望。她先是找到了一个男子,结果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第三者。接着获得了在学校吃住和打零工的机会,这份差事也因为新校长的到来而终结。终于以为好运降临,获得了在酒店打工的机会,却发现这不过也是在把她往卖身的道路上引。这个阶段对月亮的描写

既有“他的笑唇在我的脸上,从他的头发上我看着那也在微笑的月牙。”(3)“天是暗蓝的,没有一点云。那个月牙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4)这样明亮而充满希望的样子。也有说月光消失了,月牙被遮挡的场景。月牙的明灭不定,时隐时现,正是主人公经历青年阶段的挣扎。她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是清醒的,她也在不停地寻着出路,可是生活的希望就像遮挡月牙的阴云,无论如何也赶不走、拂不去。

最后是彻底沦为暗娼时的月亮,消失在乌云中。

在我完全清醒,放下思想包袱,知道了不卖身没有其他出路之后,月牙似乎消失了。文章开始大篇幅地写主人公忙碌的卖身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月牙被遮挡,或者是还在那里,可是主人公已经没有勇气去看了。她的肉体被蹂躏,精神被摧残,整个人在不断地溃烂下去。本身以为母亲的出现能带给她新的希望,可是徒然的,她明白了当时母亲的苦衷,也明白了自己现在的责任。月牙在某片云的背后熄灭了光亮,而她也抛弃了希望,麻木地生活。

在被抓获的狱里,月牙儿却奇迹般地再现了,她想起一切了,一切也都要结束了。以月光始也以月光终,串联了主人公悲剧的一生。

二、月亮的出场给主人公提供精神慰藉

月亮首次出现是在主人公父亲的葬礼上,月亮像主人公的一位理想化的年纪较长的女性朋友,她包容圣洁温暖而静默。在后文主人公遭遇不幸的时刻,比如母亲再嫁,母亲离去等情节均有月亮在场。

或许她的心事已经无人倾听,或是即便倾听也无人可以理解,只有注视着这一切的月光陪伴她,慰藉她。这是她心里的一点希望。直到她有了第一个男人,她认为自己失掉了月亮,在后文她的生活也极少提及月亮,是因为她已经看不到希望,她把自己的痛苦都隐藏,却在最后情感决堤的时候再次看到了月亮。原来痛苦一直都在,月亮也一直都在,她拥有的,从来只有月光。

三、月光地普遍性照耀反映时代给女性带来的普遍困境

起初主人公为母亲的行为感到不齿,却在生活接连打击中走上母亲的道路。即便自己是上过学的,即便自己有着更坚定地意志和抱负。可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天空是低沉的,灰暗的,使他们无法振翅高飞。

不单母女二人,其他女性仍面临这样悲剧的命运。书中写道,有的同学成了姨太太,有的做了暗门子。还有主动来找主人公的男子的妻子,以及酒馆里的“第一号”,她们都是商品或者正在成为商品的路上。

阶级、钱权、性别,都是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底层女性无法跨越的鸿沟,落在主人公身上带着寒意的月光会落在所有女性身上,她所面临的问题也同样砸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头上。月亮的意象在这里拓展了文章主题的宽度。

月亮作为文章的标题,也作为文章的重要意象,其内涵丰富,对文章宽度和深度的延展都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从老舍《断魂枪》看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

摘要:《断魂枪》是独具老舍个人特色,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其选题有很强的时代性,人物、情节、语言都能展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简单的情节中也不难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本篇将聚焦于文本的分析,透过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看以沙子龙枪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两难处境。

关键词:《断魂枪》 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

作为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小说开篇就交代“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5)根据下文沙子龙及原镖局一行人的生活变化的描述可以推断是晚清时期。中国长期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严重倾轧。文明糟粕当然要舍弃,然而古老的精华将如何融入新时代浪潮,这在当时似乎是无解的。作者在小说中用孙老者、弟子们以及沙老者代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危机的不同做法。但却没有表达出明显的褒贬态度,只是客观地展现了传统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

一、想要传承并创新然而寻找无门

孙老者人虽老思想却并没有老,他正是意气风发创新求变的那一群人。他信念坚定,一路寻到沙子龙想要学到真正的传世枪法,其过程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即便面对沙子龙的一再拒绝,也没有气馁,或是通过展现自己的功夫来博取信任,或是通过言辞来激将沙子龙,孙老者在不断变换着方法来达到目的。

其人物形象既像当时国内一些寻求进步的新派学者,他们提出接纳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然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另一方面也像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文明一次又一次叩响中国的大门,然而始终未果。文化发展具有封闭性,文化交流具有闭塞性,文化传承和创新环节受阻,这是晚清传统文化面临的第一大困境。

二、创新交流反而会损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如果说孙老者是积极传承并寻求文化创新的正面角色,那小说的主人公沙子龙就是固步自封的封建顽固势力吗?其实也不尽然。作者对两种人都没表达出明确的态度。沙子龙在最后喊出的“不传,不传。”也有他的理由。

首先,想要学习枪法的都是怎样的一群人呢?有自己之前的“弟子”。他们并不了解枪法真正的内涵,也没有很高的修为,甚至没有基础的武功。只是整日在外滋事或是放言,不具备真正传承枪法的能力。

其次就像文章开篇提到的,沙子龙的镖局已经改成客栈。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事物的发展也需要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很多东西终究要被时代所淘汰,就比如沙子龙的镖局和枪法,时代已经不能给他提供继续传承的社会环境,淘汰就成了理所当然的结局。

如果说以上两种都能够成为沙子龙不传的理由,那他对孙老者的拒绝是否有些不合情理呢?也不尽然。就好比西方工业文明一再叩响中国的大门,此时如果中国将大门打开,带来的就一定会是理想的结局吗?可能未必。西方文明大概会对中国文明进行倾轧蚕食,对中国文明大刀阔斧地进行西方化的改造,最终使得中国文明失掉自己本身的主体性,成为西方文明的附庸。沙子龙对孙老者的堤防,可能也有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坚持和不屈。

在文化创新和交流互鉴中尚且无法保全文化的独立性,是晚清时期传统文化面临的第二大困境。

三、缺乏真正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上文已经提到想要传承枪法的不过是一群无聊好事之徒,这枪法对于他们仅仅是生活的消遣,饭后的乐子。因此,即便是学习,也缺乏真正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然而,所谓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几乎是苛求。中国社会风雨飘摇,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这个曾经强大一时的帝国已经走向了末路。在饱腹尚且是问题的时代寻求武功高强修为高超且能够静心练武的人才实属不易,这是人才的缺乏。

非但如此,社会在此时对外国技术的科技和政治方面的呼唤更为强烈。武功这种实用性不强的文化类产品,也自然不在社会发展的优先级里。这是时机的缺乏。

巅峰已过,生不逢时,老态龙钟,这是晚清传统文化面临的第三大困境。

虽说上述生存困境在晚清表现的由为明显,但是在中国已经取得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没有完全消失。既然名为传统,就一定面临着与现代的冲突。老舍的《断魂枪》给我们展现矛盾,至于具体的解决方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老舍《龙须沟》中“京味儿”的体现

摘要:《龙须沟》是老舍一篇重要的话剧作品。其背景设定在建国前后的北京地区,对北京的社会变迁、风土人情都有一定的展现。本文将聚焦于文本内容,从多个角度探寻作品中的“京味儿”。

关键词:《龙须沟》 京味儿小说 老舍

对于话剧中的京味儿,笔者将从取材、文化心理结构、语言、幽默四个方面展开。

一、取材

先从场景来看。

作者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定在了北京天桥边的一条臭沟旁,故事的主人公则是居住在小杂院内。至于哪户人家住在什么样的位置,门口摆放着煤球炉子之类的具有北方特色的用品在文中均有体现。小杂院中人们狼狈的生活状态,邻里间讨论或是寒暄的场景描述,都富有浓郁的北京底层生活气息。

再从文化情趣来看。剧中疯子的语言最具文学色彩,几乎都是以数来宝的形式说出。数来宝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其形成时期是在北京当时的天桥,后来也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尽管这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来乞讨,但是在斑驳破败中仍旧不失老北京的雍容气度。

最后还有老北京丰富多彩的职业活动。

“门外陆续有卖青菜的、卖猪血的、卖驴肉的、卖豆腐的、剃头的、买破烂的和‘打鼓儿’的声音,还有买菜还价的争吵声,附近有铁匠作坊的打铁声,织布声,作洋铁盆洋铁壶的敲打声。”(6)这是第一幕幕启时的场景描述,很有北京胡同底层人民生活的味道。对于剧中主人公职业的安排,作者也别具匠心。丁四是蹬车的,赵老是水泥匠,疯子唱戏,丁嫂卖香烟,这些都是当时北京地区的常见职业,作者随意取来,让读者感觉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身边。

二、文化心理结构

这主要指的是北京市民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

比如程疯子,他身上有讲究体面,好面子的特点,因而在遭受打击后并不积极去劳动,而是以力小宽宥了自己。此外他的温厚,比如和小妞子的娱乐,在小嘎子偷金鱼后主动拿出自己的大褂抵账。他的懦弱,比如在冯狗子追到家里后仍然不敢反抗。这些性格特点都是那个时代北京市民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

还有丁四,他的身上有老北京人的苟安和懒散。天气不好就不愿意去工作,工作起来也不甚卖力,常常去买酒喝。

而整个院子里人们相处模式更能看出北京的特点。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度日。讲究礼仪,尊老抚幼。比如二春对病中的赵老的照顾,还有一院子人对小妞子的疼爱。小妞子和二春也很有北京女孩的“小妞”特色,她们对人生多了主动性和积极进取的劲头,有点锐利,有点叛逆,还很坚韧。

三、语言

文章中人物的语言都是俗白浅易的世俗口语,真可谓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使用北京方言,有很多北京方言里的特有词汇,比如把磨蹭拖延说成“泡蘑菇”,湿滑说成“精湿烂滑”等等。这也是最直观能感受到“京味儿”的方面,电影中演员对于角色的演绎,使文本内容更加生动。

四、幽默

这是老舍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特色,在《离婚》之后为北京市民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龙须沟》这一作品则是借助王大妈这一愚昧无知却单纯质朴的角色来表现的。比如她不懂很多新词的含义,把“积极”说成“鸡极”,既体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又很有幽默的意味。

以上是对老舍《龙须沟》中“京味儿”进行的四个角度的分析,其作品生长在北京最底层的土地上,也有洗刷不掉的北京印记。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家》的读后感
  • 下一篇:《活着》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