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2025-04-11 06:58:39  本文已影响人 

《伤逝》读后感

    “五四”时期,是中国史上非常特别的时期,尤其对于女性来说,是意义非凡的特殊时期。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抗争,反对缠脚,反对包办婚姻,反对一切的不合理,她们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比如萧红、丁玲、黄逸梵(张爱玲的母亲)……可细看女性的命运还是被男权社会左右的,如同大海里的小船,面对凶险莫辨的天气,有出海同大自然争斗的勇气,可稍一个风暴,就覆没了。

    《伤逝》是鲁迅先生为数不多的爱情小说,也是让我讶异的一篇哀婉之作。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和当今许多家庭婚姻现状还是很相似的,验证了爱情不过是荷尔蒙的片刻荡漾,也验证了如果女性经济不能独立,就没有独立的人格、社会地位和直面生活的底气。

    毫无疑问,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是曾有过爱情的。在涓生的世界里,子君的倩影是美好的,也是永恒的,停留在他的记忆里。“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廋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在鲁迅先生描写的男性视角里的子君,是单纯的,是勇敢的,是一朵美丽的“海上花”。短暂的灯火阑珊处的遇见,倾心。子君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抛弃优渥条件,逃离包办婚姻,奔向她的爱——涓生。这一刻的子君是决绝的,也是耀眼的,是令涓生狂喜和着迷的。

   时间是检验真理,去伪存真的最好武器,却也无情的可怕。事实是逃离父权的枷锁,子君又陷入了另一个枷锁。涓生并不能担起子君的爱和信任。在经历了起初的美好与激情后,捉襟见肘的现状与鸡零狗碎的同居生活,将他们的爱情磨成了彼此冰冷的牢笼。涓生看不见子君的孤寂和抑郁,他选择了逃避、冷暴力,直至不再掩饰地脱口而出“因为我已经不再爱你了!”

    女子是因爱而生,亦可因爱而凋谢。鲁迅下面这段描写特别迷人,也将子君多舛的心路历程跃然纸上。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出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经历了一个冬天寒冷桎梏地相处,被父亲接回去的子君,不久郁郁而终。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涓生的忏悔,无论多沉痛,也是真假掺杂,犹如兑了水的酒。酒依然是酒,但就不是那个“味”了。又或者是子君识人不清,涓生本就是如此冷心冷情之人,她的爱,只是偶然的夜空花火璀璨,绽放过后,迟早归于寂寂。

“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鲁迅先生更像是一个观察者,隐匿在文后,看着涓生一会儿清醒一会儿混乱,痴人说梦般表述着他的忏悔和痛苦,清醒与谵妄,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男人内心世界的变迁、虚伪与善变。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菜根谭》读后感
  • 下一篇:卡夫卡《变形记》及读后感
  • 相关推荐